查文庫>再別康橋> 《再別康橋》誦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再別康橋》誦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再別康橋》誦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以《再別康橋》一文的教學實踐為例,從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概述誦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眾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教法。就閱讀教學而言,就有研究性閱讀法、概括綜合法、質疑釋疑法、整體把握法、拓展研究法、觸發聯想法、開拓想象法、引申法、欣賞評價法、點撥法、三主四式導讀法、六步法、教以致學法等等,形式可謂多樣。但作為傳統的教學法――誦讀法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多數學生對誦讀缺乏正確的認識,把誦讀等同於背誦,甚至認為誦讀就是死記硬背。

  誦讀法雖是傳統之法,但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小視。在語文教學中,誦讀教學以其聲情兼備的獨特方式,創造性地再現作品,還原生活,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與創作者氣息相通,心靈相融,實現學習者對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體驗,從而為課堂教學注入更為強烈的人文色彩,進而在開發學生心智、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人格方面發揮無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筆者在教授《再別康橋》一文時,沒有把教學重心放在品析詩歌的語言上,而是放在誦讀涵泳、體味情感上。通常講授詩歌的慣常做法是:匯入課文、作者及背景介紹、學生齊讀或教師範讀、從詩歌內容和形式入手賞析詩歌、教學小結、課外拓展、佈置作業。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誦讀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課前佈置了熟讀詩歌、把握節奏、體味情感的預習任務,其次,上課初始先由學生們推薦一位代表朗讀課文,學生代表的朗讀未能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節奏,然而我並沒有急於做出評價,而是進行範讀,由於我很好的把握了節奏和情感,讀得輕柔舒緩、低迴婉轉,深深感染了學生,把學生們帶入了詩歌美好的情境之中,教室裡靜悄悄的,只有我誦讀的聲音,當我讀完“不帶走一片雲彩”,學生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接下來我告訴學生,老師能讀好這首詩在於節奏、重音、停頓、語氣、語調等方面有很好的處理。然後我順勢問學生有沒有興趣練習朗讀,當得到肯定的回答後,我在誦讀技巧方面進行了指導,我告訴學生:第一節中“輕輕的我走了”要讀得低緩在於作者留戀、不忍心離去,“作別西天的雲彩”要注意停頓,在於表現依依不捨之情;第二節中“金柳”要重讀在於展現夕陽照射下的柳條嫵媚的景色,“新娘”要讀出幸福感,“波”、“影”讀得輕柔些,彷彿眼前真的有一片波光,“盪漾”要讀得陶醉些;第三節中“油油的”與“在水底招搖”之間停頓,突出了水草的潤綠,“招搖”要重讀在於彷彿水草在向詩人招手示意。“甘心”要重讀在於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永久戀情;第四節中“天上的虹”要讀得比較歡快,“彩虹似的夢”聲調要讀得高昂些;第五節中詩人的情感達到高潮,“尋夢”應輕讀一些,似乎真的到夢境中了,“更青處漫溯”聲調稍高昂,“滿載”、“星輝”、“放歌”要讀出豪邁之情。第六節詩人由夢幻回到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情緒低落,充滿愁緒。因此“但我不能放歌”應讀得低緩,“悄悄”、“別離”、“笙簫”要讀得傷感些,“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應讀得愁情滿懷;最後一節回應首節,節奏應一致,比較低緩,“悄悄”應慢讀,突出不忍離去的情感,最後一句“走”、“一片”、“雲”、“彩”之間要注意停頓,表現不願驚擾詩人心愛的康橋。在進行完誦讀指導後,我讓學生跟著我一節一節的讀,邊讀邊糾正誦讀中存在的問題。之後我讓學生們自己進行朗讀練習,我注意到學生們練得非常認真,讀得非常投入,教室裡書聲琅琅。接下來我問誰願意起來朗讀,學生們是爭先恐後、積極踴躍。起來誦讀的同學很好的把握了節奏、語調和情感。最後,我講述了詩歌的藝術特色,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為了鞏固課堂上取得的成果,課後我組織了一次徐志摩詩歌朗誦比賽,學生的誦讀水平得到了提高。從整個教學過程看,教師、學生、文字三者達到了一種融合,課堂上充滿了輕鬆、和諧和融洽的教育氣氛。

  語言大師莊文中說過:“誦讀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間,心通其意,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透過上述教學例項可知,誦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誦讀法的運用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可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陶冶情操。具體作用如下:

  1.可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所謂興趣,是一種內在學習動機。這是學生認識需要的情緒表現,它是在過去知識經驗,尤其是愉快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令人樂於積極而持久的接觸、認識某類事物的一種意識傾向。具有濃厚學習興趣的人通常會廢寢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學習,並從中獲得巨大滿足。如果教師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紮實的誦讀功底,那麼婉轉流暢、感情充沛的範讀,就會像優美的樂曲一樣給學生帶來深刻的、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

  2.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漢語言文字作為一種古老的語言,既是表意文字,又是有聲語言,它具有富於音律性的發聲特點。誦讀作為一種最基礎、最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可以把平面、靜態的書面文字變成立體、動態的活的言語。誦讀是短時間接受和輸出資訊量最大的閱讀方式,也是語言訊號變化形式最多的閱讀方式。反覆誦讀詩文,語言感受能力就會得到提高,語感就會在反覆品味、涵泳中得以形成。

  3.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對人的.綜合素質有了很高的要求,而語言表達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誦讀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透過長期的誦讀訓練,不僅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基本的語言技能、提高普通話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透過口誦心維,積累大量的語言知識,並逐漸內化為語言材料,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度,從而實現在語言表達交流中對語言的靈活運用。

  4.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情操。中學語文教材在選文方面十分注重人文資源的開掘,選文大多文質兼美,經久不衰,藝術價值、人文價值頗高,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反覆誦讀這些篇章,人文精神便在潛移默化中得以薰陶,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反覆誦讀這些篇章,與作者心靈溝通,精神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啟迪。

  文無定法,教亦無定法。為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眾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豐富教學教法。就閱讀教學而言,就有研究性閱讀法、概括綜合法、質疑釋疑法、整體把握法、拓展研究法、觸發聯想法、開拓想象法、引申法、欣賞評價法、點撥法、三主四式導讀法、六步法、教以致學法等等,形式可謂多樣。但作為傳統的教學法――誦讀法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多數學生對誦讀缺乏正確的認識,把誦讀等同於背誦,甚至認為誦讀就是死記硬背。

  誦讀法雖是傳統之法,但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小視。在語文教學中,誦讀教學以其聲情兼備的獨特方式,創造性地再現作品,還原生活,拉近讀者與作者的距離,與創作者氣息相通,心靈相融,實現學習者對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體驗,從而為課堂教學注入更為強烈的人文色彩,進而在開發學生心智、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人格方面發揮無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筆者在教授《再別康橋》一文時,沒有把教學重心放在品析詩歌的語言上,而是放在誦讀涵泳、體味情感上。通常講授詩歌的慣常做法是:匯入課文、作者及背景介紹、學生齊讀或教師範讀、從詩歌內容和形式入手賞析詩歌、教學小結、課外拓展、佈置作業。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把誦讀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課前佈置了熟讀詩歌、把握節奏、體味情感的預習任務,其次,上課初始先由學生們推薦一位代表朗讀課文,學生代表的朗讀未能把握住作品的情感和節奏,然而我並沒有急於做出評價,而是進行範讀,由於我很好的把握了節奏和情感,讀得輕柔舒緩、低迴婉轉,深深感染了學生,把學生們帶入了詩歌美好的情境之中,教室裡靜悄悄的,只有我誦讀的聲音,當我讀完“不帶走一片雲彩”,學生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接下來我告訴學生,老師能讀好這首詩在於節奏、重音、停頓、語氣、語調等方面有很好的處理。然後我順勢問學生有沒有興趣練習朗讀,當得到肯定的回答後,我在誦讀技巧方面進行了指導,我告訴學生:第一節中“輕輕的我走了”要讀得低緩在於作者留戀、不忍心離去,“作別西天的雲彩”要注意停頓,在於表現依依不捨之情;第二節中“金柳”要重讀在於展現夕陽照射下的柳條嫵媚的景色,“新娘”要讀出幸福感,“波”、“影”讀得輕柔些,彷彿眼前真的有一片波光,“盪漾”要讀得陶醉些;第三節中“油油的”與“在水底招搖”之間停頓,突出了水草的潤綠,“招搖”要重讀在於彷彿水草在向詩人招手示意。“甘心”要重讀在於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永久戀情;第四節中“天上的虹”要讀得比較歡快,“彩虹似的夢”聲調要讀得高昂些;第五節中詩人的情感達到高潮,“尋夢”應輕讀一些,似乎真的到夢境中了,“更青處漫溯”聲調稍高昂,“滿載”、“星輝”、“放歌”要讀出豪邁之情。第六節詩人由夢幻回到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情緒低落,充滿愁緒。因此“但我不能放歌”應讀得低緩,“悄悄”、“別離”、“笙簫”要讀得傷感些,“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應讀得愁情滿懷;最後一節回應首節,節奏應一致,比較低緩,“悄悄”應慢讀,突出不忍離去的情感,最後一句“走”、“一片”、“雲”、“彩”之間要注意停頓,表現不願驚擾詩人心愛的康橋。在進行完誦讀指導後,我讓學生跟著我一節一節的讀,邊讀邊糾正誦讀中存在的問題。之後我讓學生們自己進行朗讀練習,我注意到學生們練得非常認真,讀得非常投入,教室裡書聲琅琅。接下來我問誰願意起來朗讀,學生們是爭先恐後、積極踴躍。起來誦讀的同學很好的把握了節奏、語調和情感。最後,我講述了詩歌的藝術特色,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為了鞏固課堂上取得的成果,課後我組織了一次徐志摩詩歌朗誦比賽,學生的誦讀水平得到了提高。從整個教學過程看,教師、學生、文字三者達到了一種融合,課堂上充滿了輕鬆、和諧和融洽的教育氣氛。

  語言大師莊文中說過:“誦讀是一種目視其文,口發其聲,耳聞其間,心通其意,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含義、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透過上述教學例項可知,誦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誦讀法的運用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可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語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陶冶情操。具體作用如下:

  1.可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所謂興趣,是一種內在學習動機。這是學生認識需要的情緒表現,它是在過去知識經驗,尤其是愉快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的,令人樂於積極而持久的接觸、認識某類事物的一種意識傾向。具有濃厚學習興趣的人通常會廢寢忘食,津津有味地去學習,並從中獲得巨大滿足。如果教師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紮實的誦讀功底,那麼婉轉流暢、感情充沛的範讀,就會像優美的樂曲一樣給學生帶來深刻的、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

  2.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漢語言文字作為一種古老的語言,既是表意文字,又是有聲語言,它具有富於音律性的發聲特點。誦讀作為一種最基礎、最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可以把平面、靜態的書面文字變成立體、動態的活的言語。誦讀是短時間接受和輸出資訊量最大的閱讀方式,也是語言訊號變化形式最多的閱讀方式。反覆誦讀詩文,語言感受能力就會得到提高,語感就會在反覆品味、涵泳中得以形成。

  3.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對人的綜合素質有了很高的要求,而語言表達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誦讀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透過長期的誦讀訓練,不僅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基本的語言技能、提高普通話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透過口誦心維,積累大量的語言知識,並逐漸內化為語言材料,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度,從而實現在語言表達交流中對語言的靈活運用。

  4.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陶冶情操。中學語文教材在選文方面十分注重人文資源的開掘,選文大多文質兼美,經久不衰,藝術價值、人文價值頗高,充分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反覆誦讀這些篇章,人文精神便在潛移默化中得以薰陶,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反覆誦讀這些篇章,與作者心靈溝通,精神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