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教學設想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下面是《小石潭記》教學設想,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課外自讀
1、探究作者身世瞭解作品寫作背景:
關於作品的寫作背景,課文下面有一段一百多字的概括介紹,但對柳宗元的才華、抱負以及政治上的作為和遭受打擊後的怨憤卻沒有作具體介紹。讓學生在課外對以上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對於引導學生把握作者寄情山水的初衷,領略作品悽清幽美的意境,感悟作品中突如其來的淒涼憂傷之情,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完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論文《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遊記》,讓學生初步感知作者的人物形象。
2、自主感知課文指點閱讀方法:
為了避免文言文教學中逐字逐句串講的弊端,提高古典詩文的教學效率,我一貫注重對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的培養,放手讓學生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進行自主閱讀,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重在把握文意,使學生在與文字的對話中,獲得屬於自己的第一感受。在本課的預習作業中我也貫徹了這一要求。同時,為了落實單元學習目標 “瞭解遊記的特點和閱讀遊記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我要求學生按課文後“方法技能”中關於寫景類遊記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圈劃,並把這一閱讀方法簡潔地歸納為“尋遊者蹤跡,賞石潭奇景,讀作者心語”,既便於學生操作和領會,又強調了作品中景與情的密切關係,為深入理解作品奠定基礎。
二、課堂教讀
1、激情匯入,營造課堂氛圍:設計一個富有激情的匯入,是為了營造一個與作品情境和作者情感相吻合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跨越時空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我的課堂匯入全文如下: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代散文家、詩人柳宗元的寫景類遊記《小石潭記》。我們知道,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他的山水遊記在他的散文中成就最高。不過,讀者們往往在那些清新秀美的山水遊記中讀到一種刻骨銘心的幽憤和悲傷。憂憤從何而來?這成了讀者們心頭的疑問。為了真正讀懂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我們有必要對他的身世遭遇作一番探究。前些天老師佈置了探究型作業《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他的山水遊記》,現在請同學來交流一下你們的小論文。
學生小論文交流(略)
貶謫永州,十年磨難,十年孤獨,十年憂傷。才不為世用,道不行於時,這就是柳宗元的悲哀。那麼,親近山水,與大自然對話,便成了柳宗元排遣內心憂憤和哀傷的無奈選擇。荒遠地區奇特的自然風景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他心靈的慰藉。於是,在我們祖國的文學史上就有了那些精美絕倫的山水遊記。柳宗元個人是不幸的,但中國的文學史卻因其不幸而留下了一份瑰麗的遺產。現在,就讓我們與柳宗元同行,去欣賞他筆下的山水風光,去走進他的心靈世界吧!
2、傾情範讀,整體感知作品魅力:
《小石潭記》不僅文筆清新秀美,富有詩情畫意,而且它的'語言,恰如柳宗元在《愚溪詩序》中所說,“清瑩秀澈,鏘鳴金石”。因此,教師如能寓情於聲、以聲傳情地進行範讀,那麼,不僅有助於學生領略作品文字的音韻美,而且還可以使人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對於山水遊記的閱讀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3、合作學習,突破語言障礙:
學生在自讀中已經利用課文註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文字疏通,課堂上如果再逐字逐句串講就顯得效率低下且又有礙於作品的整體閱讀,因此,我精選了一些文言字詞基礎訓練題,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原有的合作學習小組)當堂合作完成,然後全班進行交流。這樣,用比串講少得多的時間,完成了文言字詞的學習任務。
拓展閱讀:《小石潭記》整體感悟
一、謀篇立意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刻畫出悽清的境界,抒發了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情。
二、文章脈絡
全文共5個自然段,分五個層次。
第二層: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層:寫潭外的溪流曲折蜿蜒。
第四層:寫潭上的氣氛和自己的感受。
第五層:寫同遊的人。
三、寫作方法
⑴觀察入微,描摹細緻
肖其貌,傳其神。語言優美,形象生動。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寫潭中的游魚,筆法極妙,無一字涉及水,只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登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⑵情景交融。
寫小石潭環境的幽靜、悽清,抒發作者的抑鬱憂傷之情。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
⑶寫作借鑑
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小石潭結構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麗,潭中游魚的活潑,透過作者精描細繪,圖畫般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優美的文章,往往得力於作者觀察細緻,如魚在水中的情態,溪流時隱時現、明滅可見的景象,若不是親臨其境,進行了細緻的觀察,是很難描繪出來的,學習本文就重在學習作者緦的觀察與生動的描繪,以提高作文水平。
四、參考譯文
從小土丘向西行走約一百二十步,隔著一大片竹林,就聽到了流水的聲音,(這聲音)像玉倆玉環相碰撞時發出的響聲那樣清脆,我的心裡感到很高興。(於是)砍倒些竹子,開出一條小路,往下走就看到了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透明。(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有的像是水中小塊的高地,有的像是湖中的島嶼,有的像是凸凹不平的小丘,有的像是高峻的山崖。青蔥的藤蔓,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吹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託都沒有似的。陽光透過潭水,魚兒的影子映現在潭底的石頭上,呆呆地一動也不動;忽然又飛快地向遠處游去,(它們)游來游去是那樣的輕快敏捷,真好像在跟遊玩的人一同遊樂。
朝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一條小溪像北斗星那樣曲曲折折,溪水像蛇爬行那樣蜿蜒流動,(隨著地勢的曲折起伏,)可以看到這一段溪水顯露出來,那一段溪水卻隱沒了下去。那小溪兩岸的形狀像犬牙那樣互相交錯,弄不清它的源頭在哪裡。
坐在潭邊上,四下裡翠竹綠樹團團圍繞,靜悄悄地沒有其他人,(這種極為清幽的氣氛)使人神情淒涼,筋骨寒徹,憂傷綿綿,既深且遠。因為它的環境太冷清了,不能長時間地呆在那裡,於是,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就離開了。
和我一起遊歷的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還有跟隨我一同遊歷的姓崔的兩個年青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