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清明節> 初一包清明果作文

初一包清明果作文

初一包清明果作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一包清明果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一包清明果作文1

  今天,奶奶從野外採來了青,說是要包清明果。奶奶將青煮了一下,就把米粉和在一起,炒好了餡,就開始包了。

  奶奶把大團子搓成一個個小丸子,然後把這些丸子壓成月餅狀,捏成一隻碗的形狀,最後把餡放入“碗”中,把碗對摺、捏好,在折一些花邊,就這樣一個清明果包好了。

  我們也學著奶奶的樣子包了起來。 “哎呀!我的皮兒破了!”妹妹尖叫起來。“沒關係,我只要補一點兒皮兒上去就行了。”說著奶奶從大團子上取下一點兒補了上去,說:“這不就行了嗎?”我們繼續包著,前邊的幾道步驟我們還行,最後折花邊,我們就不行了,奶奶只好慢慢的教我們折。

  在奶奶的耐心指導下,我們學會了包清明果。於是我們便大顯身手開始包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清明果。不知不覺,我們包完了,奶奶開始煮清明果了。

  奶奶摘來幾片青菜葉,放在蒸鍋上,然後把清明果放在上面就開始蒸了。這時我好奇地問奶奶:“奶奶,為什麼蒸鍋上要放菜葉?”奶奶說:“因為蒸時,清明果會粘在蒸鍋上,所以要放一層菜葉!。”“哦!原來如此,我懂了。那麼奶奶蒸多久才可以吃呢?”我追問道。“你真是個急性子,快了,快了,馬上就可以吃了!”奶奶笑眯眯地答道。

  過了一會兒,清明果蒸好了,奶奶把它裝在碗裡。我連忙拿起一隻清明果,咬了一口,哇,太爽了,特別是裡面的餡,吃了讓人回味無窮,不一會兒,我就吃下了好幾只。

  包清明果讓我體會到了勞動的快樂,也使我增長了不少知識。

初一包清明果作文2

  “清明果子,清明果子,最後幾袋!”

  聽,哈哈!你不明白了吧,那是包清明果的主食,也就是人們用艾草打成的,綠綠的',可香了。

  這不,媽媽就買了兩袋,讓我裹在懷裡。哇,真暖和呀!跟個暖手袋似的。

  回到家裡,媽媽讓我快速放進被子裡,這主食可不能涼了。冷了就不好包了。

  接著,媽媽也沒閒著。切了山筍粒兒、小豆腐塊兒和著豬肉,酸菜,豆芽兒一起炒。不一會兒,香味兒飄來,開包啦!

  我迅速拿出一袋清明果子,放在桌子上,分割之後,用毛巾裹起來。

  媽媽教我,腰線的原,搓的圓自然包起來好看。

  線用手指沾一點有,在做好的圓團上紮下去,差不多1—2釐米左右的長洞,再把兩隻手的大拇指放在洞內,另外四隻手指併攏,放在一起。慢慢的轉起來,洞越來越大,最後,像一個鳥窩的菜窩就做成了。

  媽媽說,轉菜窩時,千萬要認真。可不能轉起來,底一邊薄,一邊厚。要把皮轉的薄,菜才裝得多,這樣才好吃!還有,轉的時候,要往厚的地方多轉。轉好了之後,形狀應該像窩窩頭,上面有一層厚厚的框。

  我好不容易才轉了一個好看的菜窩,勺了一大勺菜,放進窩裡,哈哈,就快完成了!

  媽媽一邊教我一邊告訴我:“封口時要用力掐,實在封不上,就蘸點油一塗。”

  哎呀,菜太多了,我勉強才把菜硬按下去,用油把口封上了。

  終於,好不容易全包完了,我咬了一口熱乎乎剛剛包好的清明果,哈哈,味道好極了!

初一包清明果作文3

  每年的清明,家家都要燒香祭祖。滿山的掃墓人川流不息,各自在墳前叩拜,焚香燃燭,祭奠先人,祈福後人。

  在我們家,俗稱“請公公”、“拜太太”。“請公公”時,要放一碟鹽和一碟米;“拜太太”時,要端上飯和燒熟的菜,如果有大塊的肉,或者是整隻雞和鴨,一定要插上筷子。酒儘量倒在小杯裡。光飯菜還不夠,還要放上一些水果。準備好了,就拜一拜,燒點兒紙錢,並祈福。這樣的儀式,不得有一點兒馬虎。

  當然,我記掛清明,那是因為奶奶的清明果。

  清明果的皮是青色的,像春天的新綠,但又要比它濃一點;形狀類似於餃子,裡面的餡兒與餃子不同,比餃子要多,所以更顯得大而豐滿。

  做清明果並不難,只要有上好的配料就行,然而奶奶總是很認真地準備餡料。果味怎樣,主要取決於餡料。清明果一般分兩類,一類是甜的,一類是鹹的,我喜歡吃鹹的。鹹的餡料需要雪菜、筍、豆腐等。

  再做果皮。果皮的主料是艾蒿葉、糯米粉。先把部分糯米粉和水調勻,再把被煮沸的艾蒿葉同翠綠的湯汁舀到木盆裡,然後反覆搓揉,直到變成嫩綠色的一團。奶奶捏出的果皮不薄不厚,包出的果子的樣子像翠綠的元寶。果子還沒出爐,我就能聞到面料裡淡淡的清香。一出爐,就更不用說,翡翠般的色澤迷住了我的眼,咬一口,更是回味無窮。

  清明節一年只有一次,一年做一次清明果,真叫人企盼,更想參與。家鄉的清明果,是我童年的眷戀,是我童年美好的記憶!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