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風> 精選民風作文600字集錦6篇

民風作文600字

精選民風作文600字集錦6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民風作文600字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風作文600字 篇1

  提起傣族,我會想起能歌善舞的傣族人,想起他們跳的孔雀舞,想起他們那裡別具特色的潑水節。

  傣族的傣歷新年是潑水節,一般在陽曆四月中旬,也就是傣歷六月,為期三四天。第一天相當於"除夕",最後一天也就是"元旦"。中間相隔一個或兩個"空日"。

  每逢潑水節,傣族人民就開始歡天喜地地慶祝。"除夕"這天到江邊觀看龍舟比賽。長長的龍船兩頭尖見地翹起,船舷上畫著精美的圖案,那安放在首尾的龍頭龍尾更是形象逼真,令人驚歎。劃龍船的小夥子頭纏紅錦,在擂鼓聲中動作一致,拼盡全力向終點劃去,江邊的吶喊聲一浪高過一浪。比賽結束後,歡呼的人們跳起了歡快的"依拉賀"舞。

  "空日"是最隆重的潑水日。上午十點左右,男女老少拎著桶,端者盆來到街上,路邊早備有大量的清水,水上漂著片片花瓣,有的甚至滴入香水。不管是男女老少,親朋好友,也不分哪個民族,大家都可以互相潑水,相互祝福,以求消災滅病,祈願風調雨順。

  潑水是有區分的。如果對方是老者,就舀起一勺淨水,說著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著脊樑流下去,被潑的人會很高興地接受祝福,不會跑開。這一種潑法被當地人稱為"文潑"。"武潑"就沒有規定了,用瓢用盆用桶都可以,互相追逐,迎頭劈面地潑,潑者是為了向對方祝福,被潑者會認為是件很體面的事。到了夜晚,村村寨寨會舉行盛大的遊藝晚會。傣族人民敲起象腳鼓,跳起象徵吉祥的孔雀舞。晚會上,人們唱民歌,猜燈謎,看焰火,狂歡到午夜。

  "元旦"這天,處處人山人海。最精彩的活動是"放高升"和"丟包"。伴著人們的歡歌笑語,節日達到歡樂的最高潮。

  這樣熱鬧、獨特、充滿歡聲笑語的節日怎能讓人忘懷呢?

民風作文600字 篇2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獨特的習俗。我是瑤族人民,我們的民風民俗多著呢!但是最讓我意猶未盡的,就是在端午節的那天,跟著媽媽一起做一鍋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節前夕,媽媽會到市場裡買一大些竹葉和農民採來的艾葉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裡,媽媽把麵粉倒進盆子裡,摻一些白糖,放入適當的清水。把麵粉和水和成一團麵糰後,再把麵粉和白和水和成一團麵糰後,再把艾葉洗乾淨,放到鍋裡熬幾分鐘後,倒掉艾葉,把剩下來的艾葉汁到在麵糰裡,多揉幾下。揉麵時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則包出來的粑粑就會鬆鬆軟軟,沒有嚼勁兒,揉麵的力氣要適中,才能做出有嚼勁的粑粑。

  接下來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葉重疊在一起,然後從麵糰裡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麵糰,從中間凹下去一個小窩,放入準備好的餡兒,這餡兒是媽媽剛剛切好的,裡面有香花生、糖塊、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餡兒後,在把口封起來,裹上一層香噴噴的茶籽油,一則是為了更加的香,二則是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葉上。然後搓成一個小圓兒,放在竹葉上,把下面的竹葉向下折一下,再纏上帶子。一個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這樣,差不多一個下午的時間漸漸流逝了。終於,一鍋艾子粑粑總算是包完了,最後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經饞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開啟火,蒸起了粑粑。

  吃過晚飯,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個熱氣騰騰的艾子粑粑,“哎呀!”這粑粑可真燙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拋來拋去,嘴裡還吸溜吸溜地吹著氣,粑粑總算涼了下來,咬著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裡美滋滋的。

  到現在,提起端午節時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還是記憶猶新。

民風作文600字 篇3

  大家都知道回族,是我們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透過通婚等多種因素,並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漢族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佈於水陸交通線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長經商,尤其以經營飲食業突出。回族分佈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愛麵條、面片,還喜愛吃調和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san)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習慣飲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

  你們知道嗎?鴿子在甘肅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耶,可以飼養,但不能輕易食用。如果有危重病人,還得徵得伊瑪目,就是宗教職業者的同意,才可以把鴿子作補品食用呢!回族的飲料比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就不飲用。更加忌諱人在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汙水呢!

  還有,回族也很喜歡飲茶和用茶待客,特別是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和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哦!

民風作文600字 篇4

  壽縣春節習俗頗多,進入臘月,也屬農閒,家家戶戶都要醃製鹹雞鵝,一面備節日待客之需,一面也把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的祝福醃進濃濃的臘味。

  改革開放前經濟尚不寬裕時,群眾詼諧地說“不吃二兩豬毛不算年”,要知道由於醃製手法有異,家家戶戶臘菜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吃完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上街趕集的群眾更多起來,過後十來天就要“掃塵”,“要想發,掃十八。要想有,掃十九”,家中裡裡外外打掃一新,規整利落,人們心裡也更加敞亮起來,大多數人家整個春節的準備工作到此至少已經完成一半。

  臘月廿三過小年,俗稱“祭灶”,隱北地區也有廿四過小年的,長年在外的人們多在此前回家團圓。這一天要祭灶王爺,吃白麵、麥芽糖製成的祭灶糖,大塊厚過月餅,小塊狀如彈珠,寄意請灶王爺迴天庭向玉帝多說好話,以求家庭來年殷實。有趣的是,在壽縣農村,春節一定要把未過門的媳婦接到家裡過節,而且要給她買一身新衣服,這樣才有禮有面子,否則親家是要惱的——什麼意思,是不是不想做這門親事了!在熱鬧的籌備中,人們終於迎來了年三十,中午過後,家家早貼春聯,早鳴鞭炮,早吃團圓飯,爆竹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子夜再度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

  年初一大早,大人、小孩身穿新衣,家家戶戶燒香點燭,吃餃子,晚輩給近親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這時常有乞丐來家門旁貼財神,可不是一兩個小錢就能打發了的。初二多到同事家拜年、走走親戚, “往年酒”活動也就拉開了序幕,你來我往,一般要持續到正月裡甚至二月份。初三送年,農村都在初三早飯前,燒香、點燭,拜祖祭神後,將封簷錢紙、松枝取下,送到室外場地上,燃火盡燒,鳴爆,以示送年。商家和集鎮居民,多在初三傍晚送年。送了年也不要緊,有的是熱鬧——

  “正月裡面都是年”,到相隔幾十裡的親戚家走走拜個年並不晚,熟人見面時還要說“過年好、恭喜發財”。

民風作文600字 篇5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的聲音。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的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著久遠的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的部隊,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的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的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賽專案。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飾有精美的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的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他們的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的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的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風作文600字 篇6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至,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今年端午節正值上海世博會舉辦,又逢高考結束、南非世界盃開賽。所以可以說,今年的端午節較之往年是更加的出彩和好玩。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媽媽說:“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節目之一。媽媽和阿姨總會買了好多的粽葉,用水少泡著,洗乾淨碼好。粽子的餡一般是糯米,配上綠豆、紅棗等,煮熟。然後在媽媽和阿姨的一陣靈巧的忙碌之後,我們小孩便饞貓般圍著蒸籠轉,等待粽子出籠的時刻的到來……

  長大了唸書才知道,包粽子的習俗和我國曆史上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呢?據說屈原跳入汨羅江後,群眾為了不讓水裡的魚咬著詩人的身體便做了好多的粽子,扔到水裡。這樣魚兒有的吃就不會傷害到詩人了。於是,為了保護並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來有了更為熱鬧的“賽龍舟”。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