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閱讀手抄報大全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執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下面我們為大家帶來語文閱讀手抄報大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語文閱讀手抄報篇一:語文常識彙總
1. 佛教四大名山:五臺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華山
2. 中國四大發明:指南針 造紙術 印刷術 火藥
3. 中醫四診:望 聞 問 切
4. 戲曲四行當:生 旦 淨 醜
5.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當山 江西龍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齊雲山
6. 四大石窟:雲岡石窟 龍門石窟 麥積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7. 黃山四絕:奇松 怪石 雲海 溫泉
8. 泰山四大奇觀:旭日東昇 晚霞反照 黃河金帶 雲海玉盤
9. 中國四大名樓;岳陽樓 黃鶴樓 滕王閣 太白樓
10. 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遊記 紅樓夢
11. 四大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李寶嘉)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吳研人) 老殘遊記(劉鄂) 孽海花(曾樸)
12. 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 孟姜女尋夫 梁山伯與祝英臺 白蛇與許仙
13.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魚) 王昭君(落雁)貂蟬(閉月) 楊玉環(羞花)
14. 古代四美:音樂 珍味 文章 言談/ / 良晨 美景 賞心 樂事
15. 蘇門四學士:黃庭堅 秦觀 晁補之 張來
16. 四史:史記 漢書 君漢書 三國志
17. 歷史上四大書院:衡陽石鼓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河南應天書院
19. 古代祥瑞四靈:龍 鳳 麒麟 龜
20. 宋中興四詩人:陸游 楊萬里 範大成 尤袤
21. 科考四級及錄取者稱謂:院試-秀才 鄉試-舉人 會試-貢生 殿士-進士
22. 千古文章四大家: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蘇軾
23. 有很高史學和文學價值的三史:史記 漢書 後漢書
24. 三班父子:班彪 班固 班超
25. 三書指:魏書 蜀書 吳書 後人將其合為一本稱三國志。
26. 左思的三都賦指:蜀都賦(成都) 吳都賦(南京) 魏都賦(鄴)
27. 南朝三謝:謝靈運 謝惠連 謝眺
28. 三瘦詞人指:李清照 三個名句是:
29.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30.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1.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32. 舊書塾使用的三種教本簡稱為三百千指:三字經 百家姓 千字文
33. 鄭板橋(鄭燮)的三絕指:繪畫 詩作 書法
34. 魯迅的三部短篇小說集:《吶喊》 《彷徨》 《故事新編》
35. 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劉白羽 楊朔 秦牧
36. 高爾其的自傳體三部曲是:《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
37. 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嗇鬼指:老葛朗臺 夏洛克 潑留希金
38. 老舍小說《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 《偷生》 《饑荒》
39. 我國古代有四個大城市稱四京:東京-汴梁 西京-長安 南京-金陵 北京-順天
40. 漢字的字音的四種音調叫四聲指:平 上 去 入 現代則分為: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41. 元末明初吳中四傑:高啟 楊基 張羽 徐賁
42. 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荊釵記》 《白兔記》 《拜月亭》 《殺狗記》
語文閱讀手抄報篇二:趣味名字
名字一般都是父母所定,然而,近現代我國不少文化名人其風行於世的“文名”,卻是由自己取的,其用意耐人尋味。
有些名人以改名的方式來表明其志趣抱負、情操品格或思想實踐:
著名出版家鄒韜奮,原名恩潤。“韜奮”是1926年他在上海主編《生活》週刊時改的名。他解釋說:“‘韜’是韜光養晦;‘奮’是奮鬥不息,不過自勉罷了!”
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仕其(加“金”旁)。他年輕時留學歸來,決心“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錢”,把科學知識貢獻給人們,故改名高士其。
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原名永祥。在“五四”新思潮的影響下,他對三哥永康說:“我志向不想升官發財,願做人民公僕,名字改做‘公樸’。‘公樸’者,公僕也,字就叫‘僕如’吧。”
時光回到30年代,東北有一對並肩戰鬥的青年作家,女的叫張廼瑩,男的叫劉鴻霖。張廼瑩20歲時,為反抗包辦婚姻,逃離家庭,開始了流浪生涯。1932年,她與劉鴻霖同居,合寫過小說集《跋涉》,又一起到上海會見魯迅先生,在其指導下從事文學創作,特取了“蕭紅”(張)、“蕭軍”(劉)兩個筆名,合起來即“小小紅軍”,表達了他們追求光明,患難與共的堅定信念,後來蕭軍乾脆改姓蕭,子女亦皆姓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濬。在南京金陵大學求學時,對社會和人生問題發生了興趣,並接受了明代哲學家、教育家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改名知行。後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又悟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而後知,不行便不知”的道理,並先後作了《行是知之始》等演講。一次,他在徵求意見本上看到了學生寫的一段話:“先生既相信行是知之始,為何仍名知行,何不翻它半個筋斗”。受此啟發,遂改名為行知。
著名英籍女作家韓素音,原名周月賓,出生於四川成都,母親是比利時人。周月賓27歲畢業於英國倫敦皇家醫學院,旋即赴馬來西亞開設醫院。迫於當時海外對華人的歧視,她加入了英國籍。為了表示自己是炎黃子孫,她就取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筆名“漢屬英”,後來就依諧音改成“韓素音”。
汪精衛,原名兆銘。1905年參與建立中國同盟會,並任《民報》主筆,以“精衛”等筆名,發表了大量駁斥保皇謬論,宣揚革命思想的文章,汪洋恣肆,酣暢淋漓。“精衛”原是《山海經》中所載的一隻神鳥,相傳為炎帝的愛女,叫女娃。因遊東海不幸淹死,於是化為精衛鳥,每天不懈地銜西山木石去填東海。汪以“精衛”為筆名,目的是顯示其反清的決心和不屈不撓的鬥志。可惜,此人晚節不保,終墮落為漢奸,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有些名人的名字則是為了紀念某些對自己觸動、影響較大的人物或事件:
胡適,原名洪驛。他就讀於上海澄衷學堂時,因聽國文教師楊千里演講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原理,思想震動很大,故改名為“適”,字“適之”。
詩人柳亞子,初名慰高,後更名棄疾,字安如。因仰慕法國思想家盧梭,改名人權,字亞盧,意為“亞洲之盧梭”。後覺不像謙遜,改為亞子。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據他說,“巴金”的“巴”字來自於一位在法國項熱投水自殺的北方朋友(巴恩波),巴金說:“我和他很熟,但是他自殺的訊息使我痛苦。我的筆名中的‘巴’字就因他而聯想起來的。”“金”字則是一位學哲學的安徽朋友替他找的一個容易記住的字,取自巴金當時正在翻譯的《倫理學》一書的作者克魯泡特金。
而有的名字似信手拈來,毫不經意;
“左聯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原名趙平福(又作平復),取意“平安是福”。後來,他家鄉浙江海寧有個豪紳也為自己的兒子取了相同的名字,便不准他再使用原名。他見家鄉有座橋名“金橋柔石”,覺得不錯,於是就用“柔石”作為筆名,有時也署名“金橋”。
人民音樂家聶耳,原名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1931年4月,考入明月歌舞社拉小提琴,後升任首席小提琴師。因他姓聶,聽覺又靈,社裡有人叫他“耳朵先生”,於是他便改名為聶耳。
著名漫畫家廖冰兄,因幼年即喪雙親,與妹妹廖冰相依為命,故取筆名為“廖冰兄”,意為廖冰的'兄長。郭沫若聞之,“恍然大悟”道:“哦,原來邵力子的父親叫‘邵力’,郁達夫的妻子叫‘鬱達’!”
有的文人則乾脆採用拆字法。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他取“舒”字的一半,自命“老舍”。
曹禺原名萬(即“萬”)家寶,他將姓氏“萬”拆為“草”(諧音為曹)與“禺”兩部分,化為“曹禺”。
又如,“查良鏞”才是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的真名實姓,“金庸”二字實際上是由“鏞”字分拆而成。
相反,有的名字則頗具出處:
清末“譴責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的作者吳趼人,又名沃堯,原名寶震,字小允。後自號繭人,取“作繭自縛”之義。四十一歲時,又取《莊子·天道》中“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之義,易“繭”為“趼”。
小說家張恨水,原名心遠。“恨水”二字出自南唐李後主《相見歡》詞“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句。
冰心,原名謝婉瑩。“冰心”一語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絕句。《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意在表白其玉潔冰清的操守與品格。
探究這些文化名人取名的用意,我們或可略窺其所以成名之秘吧。
語文閱讀手抄報篇三:名家構思趣事
構思,是指作家、藝術家在著手創作孕育作品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包括選擇題材、提煉主題、安排人物和情節、探索藝術表現形式等等。在構思過程中,作家、藝術家有各自不同的習慣和方式,或睡或坐,或動或靜,總之,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法構思出一篇篇精妙的作品,給後人留下了耐人尋思的佳話。
一、睡中思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寫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後臥床引被覆蓋。起來後提筆就寫,而且不再改動。這種“睡中思”的方式,當時被人們稱為“打腹稿”。流傳至今的“腹稿”一詞就由此而來。宋代江西詩派代表人物的陳師道,每當外出遊覽有了詩興,就急忙回家臥於榻上,以被矇頭,稱之為“吟榻”。此時,全家不能有任何響聲,甚至連貓狗都得趕出去,直到他詩作完成,家中生活才能恢復正常。
二、鬧中思
宋代大學士楊大年,每逢作文,就跟門人、賓客飲酒下棋,在笑鬧中構思,反而不“走神”,並不時用小方格紙寫出,讓門人抄錄。清朝毛西河家境不好,外屋是私塾,自己一邊回答學生問題,一邊批改作業,一邊跟裡屋夫人吵嘴,一邊構思文章,居然文章寫得很出色。
三、坐中思
魯迅先生在寫文章之前,常常在飯前或飯後半倚在藤椅上,雙目微閉,一言不發。據許廣平回憶說,只要見先生起身走動說話了,便是先生胸有成章了。當代著名的散文家郭風,寫文章必須坐在家裡那張古老的木桌前構思。一坐到那兒,彷彿靈感就來了。因此,幾十年來,那張舊書桌一直陪伴著他,每天晚上八點鐘左右入睡,清晨四點起床寫作,成了多年不變的習慣。
四、話中思
當代著名國畫家石魯,在構思作畫之前,經常找一些知心朋友擺“龍門陣”,一邊磨墨,一邊古今中外、海闊天空地和客人閒談;直至夜深人靜,客人告辭,構思也便成熟,這才揮筆作畫。往往一揮而就,達到“忽然興致風雨來,筆飛墨走精靈出”的超然境界。
五、醉中思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一生嗜好飲酒,而且每飲必醉,醉後又能吟出好詩。他有不少名詩出自醉酒之中,“斗酒詩百篇”的佳話就由此而來。唐代著名書法家張旭,被人尊稱為“草聖”。他也嗜好飲酒,並在酒後寫出一手好字,正如杜甫稱讚的“揮毫落紙如雲煙”。
六、玩中思
南北朝詩人王筠,好玩葫蘆,寫詩也離不開葫蘆。每當構思時,就注水於葫蘆內,水滿後倒掉再注,如此迴圈不止。一旦擲葫蘆於地,詩已成竹在胸,下筆立就。五代南唐的盧郢,好玩石球。他寫文章時,常拿一個重達百斤的石球來玩,一旦構思成文,便擲下石球,由自己口授,小吏筆錄,不一會兒就寫成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