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關於童話的手抄報點綴

童話的手抄報點綴

關於童話的手抄報點綴

  童話一般不能寫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即使有時取材於真人真事,童話也必須對它加以幻化和變形。下面就是關於童話的手抄報點綴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童話的手抄報點綴:童話的形成與發展

  “童話”一詞,是“五四”運動前十多年從日本引進的。它原指“為兒童而作的故事”,包括小說、故事和童話。但是,童話與小說、故事固然有故事性的共同屬性,然而它們之間又具有許多各不相同的特徵。例如童話不受現實生活真實的限制,它往往是以假定和幻想的世界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真實,童話所塑造的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形象不一定符合現實生活的真實,它只是現實生活的幻化和折光,只求神似而不求形似,而且它往往要使真實的生活變形。童話創作一般是採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卻少用現實主義的方法。

  童話一般不能寫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即使有時取材於真人真事,童話也必須對它加以幻化和變形。童話跟寓言、神話和傳說在故事性方面有相同的屬性,但與它們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例如,童話不一定具有諷喻的性質和含有哲理,篇幅可長可短,但一般比寓言要長,內容豐富,結構形式多樣,富於變化,童話主要是寫人(包括擬人化的“人”),敘事也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且童話一般是給兒童看的。比起著重反映古代人民對世界作原始解釋和說明的神話,以及與一定的歷史人物、事件、社會習俗有某種聯絡的傳說來,在題材和角色的選擇、時間和空間的確定等方面也非常自由。童話既是一種古老的文學樣式,幾乎與神話、傳說處於同生共體的狀態,屬於全人類;又是一種新型的文學樣式,是兒童文學最基本、最重要的體裁,屬於兒童。因而,兒童文學意義上的童話是指那些為兒童讀者而採記、複述、加工、再創作和創作的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奇妙故事。童話起源於民間口頭文學,由神話和傳說演變而來。童話的發展經歷了民間童話和文學童話(或稱創作童話)兩個歷史階段。最早出現的是民間童話,如我國廣泛流傳於民間的《田螺姑娘》、《老虎外婆》等,都是優秀民間童話的代表。民間童話中的角色大多是神魔妖怪,也可以是世間凡人,還有許多自然界的動植物。民間童話所表現的時空也沒有限定,它的時間往往是模糊的,空間也是一個抽象的環境。

  在民間童話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開頭:從前(或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山谷裡(或大海邊、小村莊裡),有一個老頭兒(或漁夫、少年)……民間童話的語言大都輕鬆、淺顯、幽默,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民間童話在其流傳過程中又有變異,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們按照各自的需要和理想對民間童話加以補充和改造,因而同一型別的童話,在我國有《葉限姑娘》、《老虎外婆》,在西方有《灰姑娘》、《狼外婆》。後來,一些文學工作者也開始自覺地收集、整理民間童話。古印度的《五卷書》、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民間童話集。較早對民間童話進行改寫的是法國的夏爾?貝洛(1628—1703),他根據歐洲的民間童話改寫了八篇童話和三篇童話詩,於1697年結整合《鵝媽媽的故事》出版。19世紀初,德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格林兄弟根據民間口述材料蒐集、整理了《格林童話集》(又名《兒童與家庭童話集》),對世界兒童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紅帽》《青蛙王子》等童話故事,膾炙人口,享譽世界。德國作家豪夫為兒童寫的三卷童話集也取材於民間童話。這些童話故事的蒐集整理,雖然談不上是專門為兒童的,但孩子確實在分享它的美麗動人和驚險場面,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快感。正因為兒童所表現出的非凡的興趣,才引起了文學家對童話這類作品的特別關注,才有了為滿足兒童的閱讀需要出現在民間童話基礎上的文學童話 (也稱創作童話)。真正體現童話從民間童話到文學童話演進的是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的作品。安徒生早期的一些作品也取材於民間童話,如《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在吸取豐厚的民間童話的營養後,安徒生逐漸走上了獨立創作的道路。

  《海的女兒》《醜小鴨》《小意達的花兒》《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都是充分展示了他獨特風格的童話名作。安徒生是文學童話的奠基人,是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童話大師,被稱為“世界兒童文學的太陽”,他的童話標誌著文學童話的誕生。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歐洲各國童話佳作不斷,童話也從短篇進展到中、長篇,其中有不少是幼兒童話,比如英國作家金斯萊的長篇童話《水孩子》,最初就是為自己4歲的小兒子創作的;卡洛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主人公的.原型就是自己的鄰居、7歲的小女孩愛麗絲。此外,還有義大利科洛迪的長篇童話《木偶奇遇記》、英國米爾恩的《小熊溫尼?菩》、捷克約瑟夫?恰佩克的中篇童話《小狗小貓的故事》、義大利姜尼?羅大里的《電話裡的童話》、日本中川李枝子的《不不園》、丹麥馬蒂生的童話詩《藍眼睛和小貓咪》等都是有名的童話作品。我國雖然在20世紀初才有“童話”一詞,但並非意味著此時才有童話作品。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就收存有許多優秀的童話故事。如晉代的志怪小說集《搜神後記》中的《白衣素女》,就是民間流傳的田螺姑娘故事的原型。不過,我國的創作童話起步較晚,直到五四時期才形成。上世紀初從西方譯介過來的童話促進了中國文學童話的誕生。現代文學巨匠茅盾為孫毓修主辦的《童話》叢書撰寫了28個童話,其中創作於1918年的《尋快樂》已經初具文學童話的雛形。葉聖陶是第一位自覺進行童話創作的作家,他在1921年冬到1922年夏相繼創作了《小白船》《一粒種子》《稻草人》等作品,並在1923年以《稻草人》為名結集出版,是我國第一部創作童話集,它被魯迅評價為“給中國的童話開了一條自己創作的路”。張天翼在30年代初發表的《大林和小林》,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童話。生活在更艱苦的延安的嚴文井,也於1940~1941年間,一口氣寫下了9篇童話,結集出版了《南南和鬍子伯伯》。賀宜認為“是一本真正屬於孩子的書”。

  中國童話在現代文學作家們的共同推動下,完成了從民間童話到文學童話的演變。

  1949年後,我國的童話創作取得巨大發展。題材、主題、表現手法都有新的拓展。如張天翼的《寶葫蘆的秘密》(1957年)和嚴文井的《“下次開船”港》(1957年)被譽為50年代童話園地兩朵綻開的鮮花,代表了當代長篇童話的高水平。又如,洪汛濤的《神筆馬良》、葛翠琳的《野葡萄》在國際上都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包蕾的《豬八戒新傳》、金近的《小鯉魚跳龍門》、孫幼軍的《小布頭奇遇記》等都是童話中的名著。20世紀80年代以來,童話創作再度繁榮,出現了鄭淵潔、葛冰、冰波、周銳、張秋生、鄭春華、班馬、湯素蘭、張之路、彭懿、楊紅櫻、王一梅、張弘、葛競、楊鵬、王蔚、熊磊等一大批中青年兒童文學作家,他們的創作擺脫了單純的教育功能,更加突出童話的審美價值,作品中凸顯現實和幻想的融合,並注重將卡通、科幻等多種表現手法引入童話創作中,這批作家已經成為近二十年來童話創作的中堅力量。改革開放後出現了新潮童話。代表新潮童話創作的風格迥異的兩大流派是“熱鬧派”與“抒情派”。屬於前者的有鄭淵潔、彭懿、周銳、朱奎、金逸銘等的童話,以其天馬行空、“走火入魔”式的人、物組合和時、空安排,建構起一種情節離奇、形象誇張、節奏跳躍、變化多端的藝術模式。《皮皮魯外傳》、《舒克和貝塔歷險記》、《女孩子城來了大盜賊》、《阿嗡大夫》、《約克先生全傳》、《長河一少年》等都寫得灑脫自如、汪洋姿肆,它們既符合少年兒童的接受心理與釋放慾念,也適應現代節奏、現代色彩、現代生活方式與現代情感表達的總體氛圍。屬於後者的以冰波作品為典範的“抒情派”童話,則注重刻繪人物形象的心理、夢幻與情結,傳達一種藝術氛圍,描寫一種情緒體驗,感受一種審美愉悅,以表達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與對孩子世界的溫馨關愛。冰波的《窗下的樹皮小屋》、《鞦韆,鞦韆》、《小青蟲的夢》等,簡直可以與安徒生的《小意達的花兒》相媲美。新時期還有另一種風格的童話創作:將幻想藝術與人類文明發展史結合起來,使童話成為“琥珀”那般的積澱歷史文化資訊的藝術載體。例如,宗璞的《總鰭魚的故事》,胡世晨的《導蜜鳥和人的故事》。新的探索還體現在對童話形象單一性格的反撥,著力塑造圓形的立體化的藝術形象,如洪汛濤《狼毫筆的來歷》中那隻想做好事而不被人理解的悲劇性的黃鼠狼,彭萬洲《一隻不願掉尾巴的狗》所刻繪的那隻大膽越軌、敢於衝破傳統樊籬的喜劇性的狗。新時期的童話創作,中壯年作家依然是中堅,北有孫幼軍,南有張秋生。孫幼軍的《小狗的小房子》、《怪老頭兒》;張秋生的《小巴掌童話》以及吳夢起的《老鼠看下棋》、趙燕翼的《小燕子和它的三鄰居》等,曾榮獲中國作協第一、二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