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甫> 杜甫生平研究:杜甫求官之秘

杜甫生平研究:杜甫求官之秘

杜甫生平研究:杜甫求官之秘

  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詩壇上的雙子星,我們談到杜甫就會想到李白,談到李白也會想到杜甫。但是這兩個人是如此的不同,李白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浪漫主義詩人,而杜甫在我們的心中,是一個飽經滄桑,關懷國計民生的一個現實主義的詩人。李白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炙人口的詩篇,杜甫呢?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永久回味的著名的篇章。譬如:“蕩胸生層雲,決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再譬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些詩我們在生活當中,遇到類似的情景都會非常自然的想起來。我們說從杜甫的詩,我們能看到他對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對於任何一個小的人物,對於生活當中的一件小事,總是那樣的飽含深情的關懷。所以他的詩,我們在千百年之後,我們去讀,仍然止不住會掉下眼淚,他的魅力在這個地方,所以人們把杜甫稱為“詩聖”。

  詩聖也有童年,也有小時候,也有成長,所以,我們先來看看杜甫的童年是怎樣。杜甫小時候的生活是非常多元多樣的,而且是很活潑的,他寫的詩說“學詩猶孺子,鄉賦念嘉賓。”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寫詩,他寫的很具體,說什麼呢?說:“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七歲的時候就開始寫詩,寫什麼呢?關於鳳凰的詩,跟鳳凰有關的,或者以鳳凰為題目的詩,他三十九歲那一年在給皇帝的一篇奏章裡邊說道:“臣自七歲所綴,詩筆,向四十載矣,約千有餘篇。”換句話說,我從七歲那年開始寫詩,到現在三十九歲,這三十多年裡面寫了有千餘篇的詩文,那應該說每一年的還是挺高的,換句話說,他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話不是虛的,他非常的勤奮,創作量也很大,那是不是說杜甫就是一個十足的身體發育不良的讀書童呢?不是,到了晚年,他有一首詩,回憶他的童年,這詩寫的很有意思,說:“憶昔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什麼意思?我記得我當時十五歲的時候,壯的像小牛犢子一樣,院子裡有一顆梨樹、棗樹,一天之內,我上樹下樹一千多回呀,這肯定是誇張了,沒事你上樹下樹幹嘛,但是梨樹、棗樹,我們知道也不高,換句話說就是他身體好,因為寫這個詩的時候的杜甫,身體已經很不好了,所以他回想起自己小的時候,少年的時候,上樹下樹,上樹下樹一千多回,很懷念那時候健壯的自己,但是作為我們來看,就知道杜甫是有一個活潑的,健康的,有文化修養的這麼一個童年,這麼一個少年。

  正因為杜甫生活在一個具有詩書傳統的仕宦家庭,文學天分又高,因而,杜甫在身體、心智,特別是在文學素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同時,也逐步樹立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而家鄉鞏縣對於杜甫來說,顯然是太小了,外面更廣闊的世界吸引著他去認識,去闖蕩。在杜甫生活的那個時代,漫遊是大多數文人都要有的經歷,一方面漫遊是年輕的詩人們,擴充知識豐富生活的絕好機會,另一方面漫遊也是青年文人結交權貴,進而達到政治目的的一種重要手段,因此,從十九歲開始,杜甫走出家鄉,開始了他邊漫遊,邊尋找政治機會的新生活。

  他去哪兒呢?二十歲左右的時候,他離開自己的家鄉就是去洛陽、江寧,就是現在的南京,吳越,大體相當於現在的浙江紹興這一帶地區,尋訪古蹟拜訪名人,帶手地參加了一次科舉,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次他沒考中,但也沒在乎,那意思就是還年輕,機會多得是,這次參加科舉是什麼呢?是在唐玄宗的開元二十三年,也就是說公元735年,杜甫二十四歲的時候,杜甫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沒考中,不要緊,接著漫遊,他接著到哪兒去漫遊呢,到齊趙,就是現在的山東與河北的南部地區,他的父親當時正在山東的州做州駟馬,所以二十多歲的杜甫漫遊的時候,不存在經濟問題,我們原來講過李白的收入,李白的漫遊,那都需要什麼做基礎,車馬錢總該有吧,吃飯的錢總該有,穿衣裳,有時候還要請客,不能老別人請你,你也得回請一下,這都需要錢,所以杜甫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因為他父親在做官,他可以“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春歌叢臺尚,冬獵青丘旁。”那簡直是**瀟灑,這就是青春的杜甫,以前我們總說青春李白,杜甫也有年輕的時候,也有浪漫的時候,也有狂放的時候,為什麼呢?因為他寫這詩的時候是在盛唐之盛的時期,盛唐最黃金的時段,他是一個年輕人,一次科舉沒考中都不在乎,接著漫遊,他相信在後來的時光裡面,一定還會有更多的機會,這種自信,不但來源於自己的才能,也來源於這個時代。

  有著出眾才華的杜甫,確實對他人生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就這樣慘淡落選不太在意,在他的心目中,他還年輕,才華與學問也還可以繼續長進,這種科舉考試的機會還多得是,在這段時間,二十五歲的杜甫寫下了千古名篇《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偉,富有哲理,不僅使我們看到了杜甫遠大的胸襟抱負,也看到了他在詩歌創作上的雄厚實力,杜甫在經歷了第一次科舉考試失敗之後,繼續過著裘馬輕狂的漫遊生活,並與李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在中國詩歌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段假話。天寶五年即公元745年,三十四歲的杜甫來到了都城長安,參加了一次決定自己命運的特殊考試,那麼,這是一次什麼樣的考試,這次考試會讓杜甫平步青雲,飛黃騰達嗎?

  這是一次什麼樣的考試呢?是一次制舉,不是科舉,不是常規舉行的科舉,由皇上親自選拔人才,當時史書上說,皇上要選拔人才,說“上欲廣求天下之士,命通一藝以上皆詣京師”,換句話說,只要你有本事,有一技之長都可以來考試,可是當時的宰相李林甫耍了一個手腕兒,耍了一個什麼手腕兒呢?他說這些人沒見過世面,別上來考試直接見了皇上,把皇上嚇著,各省市州縣你們自己選拔,選拔上來以後,我們從這兒再進行一個考試,考完了以後然後再交給皇上,再進行終審,這次考試的結果就是一個都不錄取,李林甫說什麼呢?說野無遺賢,人才早就錄取完了,現在天下已經沒有人才了,可喜可賀,對皇上說,真是可喜可賀,唐玄宗居然就相信這種鬼話,我們原來講李白的時候說過李林甫這個人,但當時是說什麼呢?說李白沒有能夠從政,他自己主觀上確實有問題,李林甫固然一無是處,壞到底,但是也犯不著在唐玄宗的跟前給李白進讒言,當時是這麼說的,但是你說這個李林甫壞不壞?那是真的壞。

  唐玄宗任命李林甫做宰相,那是為己所用,沒有一個皇帝用宰相是為了壞自己江山的,這個是肯定的,作為唐玄宗來講,他用李林甫是因為李林甫有一個特點,李林甫特別善於揣皇上心裡的意圖,你高興什麼他就說什麼,說的話全都像心裡頭的小蟲子一樣,他好像知道皇帝想什麼,所以這樣一個宰相,對皇帝來講那是太舒服了。唐玄宗把權力都交給他,天下大事你就去辦,我信任你,然後自己樂得縱情聲色,可是有一樣,皇上把權放出去,他要收回來也容易,他任命一個宰相容易,他要罷免這個宰相也容易,可只有一樣事情他做不到,就是當這個宰相,尤其他是個奸相,羽翼豐滿之後,他藉著皇上這棵大樹做盡了壞事,政局為之敗壞的時候,要想挽回整個的政局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問題的關鍵就在這兒,李林甫的壞就主要壞在這個地方,而且他壞吧,這個人還沒有文化,因為李林甫是李唐王室的宗親,是個紈絝子弟,他不是透過科舉進來的,他老唸錯別字,他選拔人才的時候看到文書裡面有兩個字,這兩個字念“杜”,這兩個字大家可能平時見的不太多,這是《詩經》裡面的一個詩篇的名字,什麼意思呢?是高大而特立的海棠樹,“杜”他一看,他就問旁邊的官員說,這個“仗杜”是什麼意思呀?他以為是儀仗隊的那個仗,旁邊的官員很怕,他就不敢回答,低著頭不說話,親戚家生了個兒子,他寫了一封信表示祝賀說“聞有弄璋之慶”,生了個兒子弄璋,我們知道民間生個男孩叫什麼呢?叫弄璋,璋是什麼?玉器,玉器借代的是什麼?借代的是德行和政治,就說你這個孩子能當官,生個女兒叫什麼呢?就叫弄瓦,瓦是什麼呢?用陶製的紡錘,人家這孩子將來做家務可以。他把這個“璋”寫成了反犬旁的“獐”,那不就成弄小野獸了嗎,所以,這些事情就發生在李林甫身上,他就是這麼個人。

  那麼,杜甫這次就很倒黴,就撞到李林甫的手上,不過話說回來,杜甫他參加科舉失敗了,因為制舉因為李林甫的原因又失敗了,你注意,科舉的面比較大,而且基本上是按期的,比如說一年或者兩年,按期舉行,這個機會比較大,制舉呢?可能三年舉行一次,也可能十年舉行一次,而且錄取的人很少,所以你注意,杜甫參加這次制舉考試的時候,當年也有科舉考試,但他沒有參加科舉,我說的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雖然跟李白不一樣,李白是徹底不參加科舉,他參加科舉考試,但他有選擇,這個選擇表現了杜甫的一種性格,什麼呢?我開始參加科舉,後來我不參加科舉,參加制舉的那就肯定在一個方面有特別才華的人,自詡甚高的人才有可能參加制舉,但是,隨著制舉也可能一躍而登天,但也可能什麼也沒有,風險和機遇都是存在的,到了後來,他連這個制舉都不參加了,他直接就寫文章獻給皇帝,這條路要走通就更困難了。

  當時的文人為了求官,除了參加科舉和制舉以外,還經常採取向高官自我推薦的辦法,比如李白就曾經向當時宰相張說的二兒子,也是唐玄宗女婿的張推薦過自己,只可惜沒有得到任何回應,那麼,與李白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杜甫,會不會也向張這樣的大人物推薦自己呢?杜甫在長安的求官會成功嗎?

  當時的文人,知識分子要想求賢達,就必須找一些中間人物,這些人不能完全是官僚,他必須首先自己是官僚,而且他還是在文壇上有一定的關係,有一定的影響力的人,張就是這樣的人物,他父親張說本來既是高官宰相,又是文壇的宗主,所以他的兒子們,就自然而然的跟文士的交往比較多,所以杜甫們,李白們才會給他寫信,才會給他寫詩。杜甫三十九歲這一年,天寶九載給張寫了一首詩《贈翰林張四學士》“翰林逼華蓋,鯨力破滄溟,天上張公子,宮中漢客星”,誇張,什麼意思呢?您簡直就是皇宮裡面的文曲星,我們就是全靠你了,到了天寶十三載的時候,過了一年以後,他又給張寫了一首詩說“吹噓人所羨,騰躍事仍睽,碧海真難涉,青雲不可梯,顧深慚鍛鍊,才小辱題寫。”這什麼意思呀?前面說“吹噓人所羨,騰躍事仍睽”您呀吹捧我,你吹噓我的時候,別人都很羨慕,大家都眼看著在您的吹噓之下我就青雲直上了,可是沒想到,這個仕途上的事不好說,您是吹我了,可是我從這梯子上沒爬上去,說到底是我自己本事不行,辱沒了您對我的提攜。

  這個詩是很重的一條材料在哪兒,就說證明張提拔過他,不像禮拜那樣說了半天,最後什麼都沒發生,只是什麼呢?水中月,鏡中花一樣,杜甫給張寫了求助的信,張幫他了,這個詩可以作為這條材料來用。那麼,我們說張到底幫他什麼了,讓他在詩裡面回憶的時候,這麼樣的興奮,這是一個很大的忙,幫了他很大一個忙,事還得從頭說起,就是在唐玄宗天寶九載的時候,有一個道士叫王懸翼,這個道士跟唐玄宗說,我見到軒轅黃帝老子了,我見到他了,這都是騙人的鬼話,而且在寶仙洞裡頭,誰知道這寶仙洞在什麼地方,發現了一本秘籍,叫《妙寶真符》,這時候唐玄宗已經都七十歲了,只對一件事情感興趣,就是怎麼樣能長生不老,所以凡是這類很荒唐的道士,來給他說這一類的訊息的時候,他都非常的重視,他馬上派了一個大臣,去這個所謂寶仙洞,去找什麼所謂的《妙寶真符》,派誰去找的這本書,就是張的哥哥張均,我們都知道張說有三個兒子,都做大官,杜甫不是找的這個老二嗎,老大當時做什麼官,刑部尚書司法部部長,很大的官,那還能找不著嗎,一找就找著了,找著這些大臣就開始給唐玄宗拍馬屁,李林甫還表示願意把自己的住宅捐出來,捐給這個道教界的人士,以便能讓皇帝長生不老,唐玄宗也不能閒著,馬上就在當時首都長安的南郊,舉行大型的祭奠活動,在這個活動的當口上杜甫寫了三篇大文章,獻給皇帝,這就是後來提到的三大禮賦。分別是《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

  杜甫本來就有著極高的的文學才華,再加上精心細緻的準備,自然使督撫的這三大禮賦不同凡響,在三大禮賦中,杜甫對唐玄宗尋找《妙寶真符》的活動,進行了極其熱烈的稱頌,文辭華麗,氣勢恢弘,那麼,獻上這麼重要的三大禮賦之後,唐玄宗會對杜甫另眼相待嗎,杜甫在長安的求官還將有怎樣的經歷呢?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