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孝子黃舒弟子規的故事

孝子黃舒弟子規的故事

孝子黃舒弟子規的故事

  黃舒,生活在距今一千七八百年前的西晉時代。黃舒以孝敬父母而著稱鄉里。他家境貧寒,父母又年高體弱,他只有賣力幹活,才能勉強維持家計;他心地善良,十分懂事。生活雖然艱苦,但孝親禮儀卻從不懈怠。

  他每天干完活回到家,一定要穿戴整齊,侍奉父母吃飯,以示恭敬;即使是盛夏酷暑,也不摘冠帽,不寬解衣帶。只要是父母要求他做的事情,即使有千里之遙,他也欣然前往,從未有一點畏難情緒,全都盡心盡力做好,讓父母高興。

  當父親故去時,黃舒悲痛欲絕。為了讓父親入土為安,他一筐筐從遠處背土為父親造墳。墳成後,在旁邊搭起了一個茅草棚。白天侍奉母親,晚上為父親守墳。那時的沙井人煙稀少、很荒涼,豺狼虎豹四處出沒,野獸的吼叫此起彼伏,而他安然處之,沒有一絲的畏懼。每當想到沒有讓父親過上一天富裕的日子時,黃舒就不禁聲淚俱下,淒厲的'哭聲傳入村中,鄉人無不為之動容。守孝期間,他不喝酒不吃肉,每天只喝一碗稀飯。時間久了,越來越瘦。人們不忍心,多次勸他節制悲哀,調養身體,但他一如既往。就這樣守了三年。

  後來,母親去世時他也是如此。開始人們並不理解他這樣做的心情和意義,但隨著北方移民的增多和中原文化的傳播,大家明白了,這就是孝道。

  寶安人對黃舒生養歿哀的孝道非常敬佩,將他比作大孝子曾參。曾參,字子輿,是春秋戰國時的魯國人,孔子的學生,以孝聞名。用曾參作比是對黃舒的最高評價。

  黃舒的孝名傳出後,當地官府即上報朝廷,晉帝欽旌他為孝子,死後祀為鄉賢,並命名他住的地方叫“參裡”,他住的村子旁邊的一座山命名為“參裡山”,後簡稱作“參山”(在今沙井中學附近)。參山上有云溪寺,古木參天,風景秀麗,“參山喬木”還被列為著名的新安八景之一。

  南宋後,歷朝歷代的《東莞縣誌》、《新安縣誌》都把黃舒排在“鄉賢”或“孝友”人物傳的首位。既然是鄉賢,就有資格建立紀念館,來接受人們的祭祀。明代萬曆元年新安縣剛成立,萬家蔭(今沙井街道萬豐居委會)潘甲第和汪桂等人便出資在大鐘山(今萬豐大邊山)下建立一座黃孝子祠。這座祠堂在清康熙年間的遷海事件中被荒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