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弟子規》,追尋道德管理之道
《弟子規》,勘稱儒家文化中道德管理的集大成者。這部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著作,以《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的摘錄為開篇總序,先總敘後分敘,結構明晰,意義雋永。全書以培養孩子的日常行為規範、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為目的,做到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是啟蒙養正、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重要讀物。
雖然是小兒教育訓蒙養正讀本,但如今,在經濟迅猛發展的浪潮中,人心如藻,品讀《弟子規》中蘊含的深刻哲理,能讓我們有勇氣穿越城市的浮華喧,接受心靈的滌盪洗禮,尋找到內心澄澈如練的彼岸花園。如何在紛紛擾擾的社會中,時刻保持淡泊的心態、清醒的頭腦、勤勉的精神、踏實的作風,是我們每一個稅務幹部的必須面對和思考的難題。
一個單位的發展必須依靠科學的管理,而科學管理的核心首當其衝是對人的思想教育。《弟子規》作為中國人道德的搖籃,可謂是東方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對人的教化從根本的孝悌入手,詳細規範了居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提高個人品性等諸多方面的行為,無疑對單位的組織管理和文化建設有著直接而巨大的推動作用。
站在單位管理的角度去解讀《弟子規》,其講述的孝、悌部分,父母子女之愛、兄弟朋友之情,可以借鑑為領導和職工的關係以及同事之間的相處之道。《弟子規》說:“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做人不僅要孝敬父母,更要對所有父輩心存尊敬;不僅要善待自己的手足兄弟,也要對其他兄弟心存善念。《弟子規》中孝悌的理念讓我們對工作關係中領導同事的相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我們將尊敬領導、關心同事、互相幫助、團結一心作為我們的自覺意識和行動準則,那麼我們就一定能夠擁有一個輕鬆、愉悅、和睦、和諧的工作、生活環境。
而《弟子規》講到的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則可從規範職工日常行為上加以思考。提高職工的品德才能提高修養,學會如何與人交際交往和處事才有可能保證德才兼備。“謹”可以教導我們的職工注意各種日常行為細節,耐心、細心,自覺遵守單位制度中的日常行為規範,做一名有教養的職工。“信”可以提醒職工要加強個人修養,要在個人品德才能的提升上不斷努力,清醒而正確地把握住自己的發展方向,堅決拒絕邪門歪道的誘惑。“泛愛眾”、“親仁”,可以用於領導自省,重要的不是權勢,而是公認的品德、才能,要學會關心愛護同事,愛護下級,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同時要多與仁慈博愛、大善大德、言正行端的人交往,向他們學習,在耳濡目染中增長品德。“餘力學文”則告誡職工不能放棄各種知識技能的學習,提高工作效率,奮發圖強,業務上向優秀的同事看齊,品格上向聖賢看齊,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礪自己的德行。
單位的發展來源於每個幹部職工對單位組織文化精神的認同和共同的價值觀形成,優秀的單位文化是構成單位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弟子規》中的“孝梯”、“謹信”、“泛愛眾”、“親仁”以及“餘力學文”等行為規範融入到單位的組織文化體系中去,形成全體幹部職工所共同接納的獨特的單位“家風”、“家規”,那麼職工的素質和能力無疑將會得以提高,單位內部的溝通效率、執行力以及人際關係無疑將會得以改善。無數的案例也已經證明一個單位越是講求道德,就越有可能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與讚譽,就越能樹立一個單位的良好形象,在內部管理有序和諧融洽的同時也能收穫民眾的信賴與肯定。在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時代背景下,《弟子規》的熱學現象已成為每一個國人對自己精神故鄉的迴歸與認同。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學習借鑑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不能變成記問之學,更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結合單位發展的現狀,從根本上入手,紮實地落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具體工作中。因為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身體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說教,是開啟人的愛心、羞恥心而不是強制輸一種理念,強調“身教勝於言教”,只有真正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會被人尊重,被民眾認可。
《弟子規》本是教育小兒的一套道德行為規範,但如今卻在很多單位中風行。由於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在基礎教育中缺失了這一課,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在“一切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觀念衝擊下,倫理失範、道德滑坡成為不可迴避的社會現實。所以,回過頭來仔細閱讀《弟子規》,從中慢慢尋找我們曾經丟失的傳統文化中最優秀最寶貴的一些東西,正是我們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