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8篇

說課稿

精選說課稿模板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享受心安理得》是一篇人文性很強的文章,雖語言平實,但讀來令人感動。課文采用分總的結構,先具體敘述了三件“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事情,再從中總結出道理,告訴人們怎樣才能“享受心安理得”。課文條理清晰,通俗易懂,學生容易理解。文章敘述的三件事情也是有內在聯絡的,從作者“耳聞目睹”到”親身感受”再到“身體力行”層層推進,讀者的思想隨著作者的心理變化逐漸深入。課文以作者在歐洲所見到、感受到的三件事詮釋了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理念,教育學生懂得只有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二、說學情

  學生已養成了課前預習的習慣,識字能力比較強,不需要在課堂上花費太多的時間,但對於容易寫錯的,讀錯的字老師還是要在課堂中作些指導。對於詞語意思的理解,學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不過對於一些重點詞語,教師應該指導學生聯絡上下文來理解,目的在於幫助學生依託文字,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的意思。在閱讀方面,學生也有了初步感知課文的能力,但大多數同學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不強,語言表達能力也很欠缺,因此對於課文的理解常常浮於表面,品析詞句更是困難。這就需要教師透過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語、聯絡上下文、說話訓練等多種方法,帶領學生走進文字,領悟文章的中心。由於本班學生基礎較差,因此,創造性複述課文難度較大,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還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訓練。還應重視對兩頭的兼顧,充分進行個別化教學,使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均有提高。

  三、說目標

  本課的教學目標(詳見教學設計)的制定除理解與積累詞語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等常規目標外,目標2重在對學生進行概括能力的訓練,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結構,把握課文脈絡,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服務。目標3結合品詞品句,體會隨時隨地地為別人著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透過本課學習,需要學生明白的道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抓關鍵詞、聯絡上下文、說話訓練等多種方法,帶領學生進入課文,領悟文章的中心。目標4選擇最感動的一件事發揮想象嘗試創造性地複述。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四項基本功,由於種種原因,學生的說話訓練被忽視了。本單元是創造性複述單元。教師應該肯花時間、捨得放時間,讓學生進行復述。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可以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四、說教學設計

  研究教材制定教學目標後,我對教學進行了如上設計(詳見關於教案設計部分),著力體現以下幾點:

  (一)抓住課題為線索,展開教學。

  本文的課題《享受心安理得》直接表明了作者寫作的意圖,濃縮了課文的精華,揭示了課文的主旨。因而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抓住課題進行學習,這是分析課文的要訣,也是理解課文的捷徑。在教學設計中圍繞“心安理得”一詞展開,先讓學生理解文章結尾處一句中心句“當你能做到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時,就自然可以毫無愧色地享受他人給你帶來的好處,享受心安理得。”再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在這三件事中,人們享受了什麼?並藉助表格幫助學生概括這三件事,理清課文脈絡。然後重點研讀三件事,體會“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的含義。這樣本課的教學思路非常清晰,教學重點也較為突出,教學內容就不會零散,而變得更為集中。

  (二)抓住重點句子品讀,理解主旨。

  閱讀教學是要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透過品讀,從而突破重點和難點。整篇課文教學以文章結尾處一句中心句“當你能做到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時,就自然可以毫無愧色地享受他人給你帶來的好處,享受心安理得。”為主線將三件事一一串連。在課文教學中,突出一句話,抓住一個詞,圍繞這句話,這個詞,分析課文,並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加深理解,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達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透過本課學習,需要學生明白的道理。在教學的過程中,透過抓關鍵詞、重點句、聯絡上下文、說話訓練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反覆閱讀加深理解,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邊讀邊悟,領悟文章的中心。

  (三)先扶後放,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三件事情都是寫人們怎樣隨時隨地為別人著想,享受心安理得的,所以在指導學完第一件事後,我讓學生四人小組按照上面的步驟進行合作學習,再進行大組交流。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開展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及自主探究的精神。要培養學生的自讀能力,老師要肯花時間,放時間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閱讀,這樣經過多次反覆的訓練,使其轉化為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掌握了讀書的方法,由會讀書逐漸養成了喜讀書、好讀書的習慣,養成了一種自能讀書的能力。

  (四)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一堂語文課應該能將閱讀與表達緊密結合在一起。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力求將閱讀訓練與表達訓練能合理展開,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選擇最感動的一件事發揮想象嘗試創造性地複述。於是在學第三件事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假如你就是那個登山忘了帶雨具的人,在暴風雨中突然發現作者留下的雨具,心情怎樣?你會怎樣想?你又會怎樣把“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理念傳下去呢?展開想象複述第三件事。這一方面將文字語言內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另一方面,促使學生在創造性複述的過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說課稿 篇2

  這節課是蘇教版第五冊下冊第三單元的第3課。《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這個單元圍繞生物怎樣繁殖後代這個話題展開的。本節課是在同學學習了植物、動物的繁殖之後進一步學習人是怎樣進行繁殖的,從而認識繁殖是生命的一起特徵。作為五年級的同學對人的繁殖這個話題既熟悉又陌生,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神秘感。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有一個慣例,每學期開學的第一次課是同學通覽教材、自由交流、質疑的時間,透過這種方式,我基本上能掌握同學的思維動態。我就發現同學在這節內容上停留的時間長,而且竊竊私語,當發現我注視他們的時候還不好意思,欲言又止。加之現在的小朋友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享受家長的愛遠遠多於對家長的彙報,根據這種情況,我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運用交流的方法,獲取需要的資訊。

  2、整理資訊,會運用自身擅長的方法表述收集到的資料。

  科學知識:

  1、知道人類也是透過兩性結合繁殖自身後代的。

  2、瞭解一些人出生前後的簡單情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生命的珍貴。

  2、體會與家長的親情,體驗家長養育的辛苦。

  二、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繁殖是生命的一起特徵。

  教學難點:學會收集對自身研究的問題有用的資料。

  三、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使同學有所獲,教師必需合理佈置教學程式,這是教學勝利最關鍵的一環。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程式作了如下設計。

  (一)課前準備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由此可見準備工作的重要性。課前準備分兩區域性,都在一星期前進行。

  第一區域性:安排同學就關於我是訪談使同學認識到訪談可以讓自身獲取大量有用的資訊。作為教師應指導同學圍繞主題設計問題,使訪談有目的,從而學會訪談的方法。這樣做能突破教學難點,同學學會收集對自身研究的問題有用的資料。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個別家長的不配合,區域性同學不能按計劃進行訪談。我準備採取透過教育一線通事先告知家長我的教學意圖,以便家長能有的放矢地配合我的教學,提高訪談效益。中間對同學的訪談情況進行檢查、記錄,對做得好的同學全班褒揚,還可以將其訪談結果進行展示,對沒有完成的同學瞭解情況,督促、鼓勵。

  第二區域性:進行“負重”體驗。教材佈置此活動在課上進行。我考慮課上時間緊,體驗效果不會明顯,決定將其佈置在課前。具體要求是同學利用雙休日,將書包掛在胸前,(書包一般有十幾斤重)後背用帶子卡住,像媽媽一樣做3件家務事:掃地、抹地、倒垃圾。最後將自身的體驗記錄下來。透過這個活動,讓同學嘗試當一回媽媽,體驗一下媽媽懷孕時負擔和行動的不便,體會家長養兒育女的不易,進而昇華珍愛生命、孝敬家長感情,有效地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書P82活動記錄單可以使用)

  (二)組織同學進行集體交流

  交流是這節課課上的重頭戲,用時25分鐘左右,為了使同學交流有序、高效,這一程式分成兩步進行。

  1、四人小組生生交流。組長整理出交流提綱,教師要進行巡視,重點進入某個小組傾聽交流,指導記錄。

  2、小組派代表進行全班集體交流。

  透過交流,可以讓同學分享快樂,達到生生、師生互動,而且能提高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達成過程和方法的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突出教學重點。

  教師在這一教學環節中要做到1、對同學的進行學會傾聽的養成教育。2、對同學的交流情況要有反饋,和時肯定或指正。3、透過啟發、引導性談話,深化拓展同學交流的內容。4、對同學談到的敏感話題,教師的態度要自然、大方。

  (三)出示資料,講解胎兒生長髮育的全過程

  播放錄影資料,內容從卵細胞受精到胎兒出生,用時約6分鐘。透過觀看錄影使同學對人的繁殖過程有正確的認識,消除神秘感;同時教師提煉出板書內容,能突出教學重點,協助同學理清思路。

  (四)組織同學討論怎樣珍愛生命,孝敬家長

  教師給出話題後,給同學考慮分鐘時間,然後指名彙報,用時7分鐘左右。教師引導同學談談自身具體的做法,這樣做的目的是再次使小朋友理解家長養兒育女的艱辛,激發小朋友對家長的孝敬之情,對小朋友的情感、價值觀的教育水到渠成。

  板書:

  第3課我是怎樣出生的

  精子受精280天左右

  受精卵胎兒

  卵細胞

  四、對本節課的預評估

  整節課的設計能以同學做為學習的主體,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將得到極大的調動,教師的適時介入,對同學的交流進行啟發、指導,充沛體現了“四邊”精神,預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能順利達成。

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教材在編排上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及接受能力,突出以學生為主,注重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本課在教材中居於第五單元的位置,在前幾單元中,已多次涉及文言文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學習基礎。第五單元的主題是“自然與環境”,教學要求透過課文的學習從中明確: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善待自然,最佳化生存環境。

  《治水必躬親》一文既涉及“人與自然、環境”這個大主題,同時又是一篇議論性的古文。文章論述了躬親是治水的必要條件,強調親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說明只有躬親、清廉,才能治好水。文章由治水要防止的現象說起,繼而說明要躬親的原因,之後提出中心論點;緊接著運用例證法,舉海瑞治水的例子,論證中心,同時運用正反對比論證,一實一虛,有力地證明了文章的中心。通觀全文,觀點鮮明,結構嚴密,論據確鑿,令人信服。

  談學生

  初中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初具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一定的文言文學習基礎,而且學生思維活躍,能積極地去發現問題,大膽地去質疑;但議論文知識學生還不曾具體涉及,因此議論文知識的學習就成為本文學習的一個難點。

  講教法

  本節課按五個板塊進行:激情匯入、讀文解意、讀文品味、思路延伸、課後探究。每個板塊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採用誦讀法、討論法、啟發誘導法、知識聯想法等教學方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質疑和探究。首先以誦讀的形式初步理解課文,接著小組合作學習,解決文言文中的重點字詞,進一步疏通文意。在此基礎上品味分析重點句段,理清文章思路。在深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由治水聯想到做事,使學生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應做到事必躬親,注重實踐的的道理。整個教學過程一環扣一環,步步深入,學生由“入書”到“出書”,既牢固地掌握了文言文必學知識,又擴大了教學容量,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述過程

  【學習目標】

  1 、疏通文意,明確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意思,積累文言詞彙。

  2 、學習文中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理解文中所講述的道理。

  3、認識海瑞這一人物形象,進一步認識到不只是治水,做任何事都要“躬親”、“清廉”的道理,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重點: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所講述的的道理。

  難點:論證方法的運用。

  學習過程:

  匯入:

  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地制宜,終將水患治服。被後世傳為佳話。

  你還知道哪些治水的人或事?說出來與同學交流。

  清官海瑞,他體恤民情,嚴懲貪*汙吏,被稱為“海青天”。可同學們知道嗎?他在治水上也頗有成就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海瑞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親》(板書),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閱讀“資料連結”瞭解作者與海瑞。)

  自學導引:

  1、朗讀課文,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讀,掃除文字障礙。

  注意:下列句子句讀“……不扣一釐,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必如是/而後/事可舉也”。

  2、參考註釋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有疑問的詞句可查詢工具書。

  3、理解課文:

  (1)、若治水不躬親將帶來怎樣的後果?(請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段先說明治水要防止的現象,用兩個“不可”從反面強調,然後用“蓋”領起下文,論述 的原因,並用兩個雙重否定句強調治水必須 、 、 的重要性;然後得出結論:“ ”。第二段舉海瑞治水為例來證明論點。先正面講海瑞治水不但 ,而且 ;接著從反面說,用假設論證的方法來說明。

  文章第一段提出論點,第二段用 論證,說明治水不但要 、而且要 。

  (3)、本文論述了 的道理,說明只有 、 才能治好水。

  合作探究:

  1、學生小組交流本文應注意的一些生字及其讀音,然後小組內互讀糾誤,注意字音、停頓和語氣語調,安排展示形式。

  2、小組內嘗試翻譯課文,互相指出翻譯不準確的地方並糾錯,推選翻譯展示代表。

  3、、理解課文:

  (1)、交流自學內容。

  (2)、家喻戶曉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樣一個形象?讀了課文之後,你對這個人物有哪些新的認識。在我們今天有沒有這樣的人?

  (3)、課文中舉海瑞治水為例來證明論點,請舉出其它事例來證明作者的觀點。

  (4)、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難道只有治水才要躬親嗎,結合現今社會舉出正反兩方面的事例各一,闡明躬親、清廉的重要性。

  交流展示:

  1、學生展示課文朗讀,然後齊讀課文。

  2、學生展示課文翻譯,師生作適當的補充與歸納。(可相互質疑,加深理解。)

  3、交流課文內容理解,小結:課文論述 是治水的必要條件,強調親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透過 的方法深刻地指出治水 與 之間的關係。

  鞏固提升:

  1、解釋下列加框的詞語。

  (1)泥於掌故( ) 2)非諮詢不窮其致( )

  (3)不可執一( ) (4)是以必得躬歷山川( )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諮詢不窮其致。

  (2)、親給錢糧,不扣一釐,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

  3、作者認為“事舉”、“水利興”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4、海瑞治水不但躬親,而且清廉,古代像海瑞一樣清廉的官吏還有很多,請再舉出一例,概括敘述這個人的主要事蹟。

說課稿 篇4

  本次說課我共分成教材分析、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過程分析和幾點思考四部分,具體內容如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的內容是《新人教版七年級數學》教材中的第一章第四節, “有理數的乘除法”是把“有理數乘法”和“有理數除法”的內容進行整合,在“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之後的一個學習內容。在本章教材的編排中,“有理數的乘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既是有理數加減的深入學習,又是有理數除法、有理數乘方的基礎,在有理數運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有理數的乘法”從具體情境入手,把乘法看做連加,透過類比,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形式,自己歸納出有理數乘法法則。透過這個探索的過程,發展了學生觀察、歸納、猜測、驗證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自信心。所以本節課的學習具有一定的現實地位。

  (二)學情分析:因為學生在小學的學習裡已經接觸過正數和0的乘除法,對於兩個正數相乘、正數與0相乘、兩個正數相除、0與正數相除的情況學生已經掌握。同時由於前面學習了有理數的加減法運算,學生對負數參與運算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仍還有一定的困難。另外,經過前一階段的教學,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瞭解,課堂上合作交流也做得相對較好。

  (三)教學目標分析:基於以上的學情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探索歸納得出有理數的乘除法法則,並能熟練運用。

  2、能力目標: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經歷探索有理數乘除法法則的過程,發展觀察、猜想、歸納、驗證、運算的能力,同時在探索法則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類和歸納的數學思想。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探索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學習態度,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培養學生嚴謹的數學思維習慣。

  4、教學重點:會進行有理數的乘除法運算。

  5、教學難點:有理數乘除法法則的探索與運用。

  確定教學目標的理由依據是:新課標中指出課堂教學中應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同時也基於本節內容的地位與作用。而確定重難點是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學情而確定的。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學情,我選擇的教學方法是引導探索、小組合作、效果反饋的教學方法。為了提高課堂的教學容量,增加實際問題的直觀性,我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

  關於學法:本節課裡我主要指導學生採用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的學習方法,我想這樣更能有效的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更好的培養學生數學地思考問題。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課共6課時,重點是有理數乘除法法則的教學,下面我重點說有理數乘法法則的教學。整體的教學程式包括:情景創設、提出問題;引導探索、歸納結論;知識運用、加深理解;變式練習、形成能力;回顧與反思、納入知識系統;佈置作業;板書設計七部分。

  四、幾點思考:

  1、關於評價:本節課我採用了教師評價、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的多種評價方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多表揚學生的表現,並採用鼓勵性的語言激勵學生思考回答。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2、關於課本的處理:本節課中我直接利用課本的例項來引入,主要是這樣的例子比較接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同時用圖片展示,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從而更好的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基於初一學生學習的特點,為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更好的突破本節課的難點,課本上多個有理數相乘時的符號法則我留到下節課來探究。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說學生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學生特點

  《敬畏自然》是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單元主題為人與自然,要求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富有哲理性的語言的同時,樹立環保意識。八年級的學生,主要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他們喜歡生動可感的,也還沒有進行過對宇宙的思考,所以,在教學中要把這篇議論性很強,又兼有學理性的,轉化成豐富可感的、可以接受的精美文句、思想。另一方面,八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立論,論證等基礎知識。所以學習這篇,只能給以科學思維情感上的關照,使其獲得一定的現代意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品味富有意蘊的哲理性語言,提升駕馭語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學生預習,蒐集資料,教師引導;抓住的關鍵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語句的深刻含義,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情感與價值觀:瞭解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道理,增進對自然的認識,樹立環保意識;培養科學理性精神。

  (三)教 學 重 點: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觀點。 2.鍛鍊學生思維能力。

  教 學 難 點:辯證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科學理性精神;培養探究性閱讀能力

  二、說教法

  (一)本課以引導、分析、啟發、探究、比較閱讀為主要教法,輔以多媒體,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來理解課文主要觀點,在一定情景下進行讀、寫、聽、說活動,透過自主探究、合作、辯論等方式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1、情景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播放圖片、畫面、激發同學的閱讀興趣。

  2、討論點撥法。

  3、比較閱讀法。

  4、辯論法。以小組方式展開辯駁,加深對的理解,樹立環保意識。

  5、句子賞析法。

  6、仿寫法。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出示兩組圖片,讓學生找出哪些表現自然智慧,哪些表現人類智慧,並思考問題:人類智慧和自然智慧哪個更偉大?學生保留觀點,一起看作者嚴春友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匯入新課。

  2、整體閱讀,感悟兩種智慧,在文中讓學生畫出哪些句子是自然智慧,哪些句子是人類智慧,並讓學生感悟作者的感情傾向,用四個字來概括,概括出標題——敬畏自然。

  3、作為當代的中學生,我想應該有質疑的精神,所以,我給學生安排了一場以小組合作為形式的討論賽,討論人類智慧和自然智慧哪個更偉大?透過學生課前預習所蒐集的資料,小組內交流,並課堂展示。讓學生得出結論:這個討論的問題其實是不成立的。並且否定我前面匯入提出的哪個問題,讓學生重新認識人類和自然的關係。得出結論:人類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依存的。並在文中找出作者有沒有相關的表述。學生找出,齊讀作者的觀點。

  4、讓學生在中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並大聲讀出來,而且要闡明自己喜歡的理由,讓學生從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上進行句子分析。在此,給學生重溫部分修辭手法的運用及作用。

  5、作者能用這五種修辭手法來表達對大自然的情感,那麼學生能不能用至少兩種以上的修辭手法來表達對大自然的感受。鍛鍊學生書面表達的能力。

  6、學生大多都表達出對大自然的情感後,我接著問:難道我們就應該順應自然嗎?學生整合這節課的觀點:熱愛自然、敬畏自然、合理改造、和諧相處。

  7、最後回顧整節課收穫,不僅學習了用多種修辭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傾向,還學習到了與自然應該是相互依存,和諧相處的。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透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學會如何辨認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會用三角板來判斷一個角是否是直角。本單元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銳角和直角。判斷一個角是直角、銳角還是鈍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進行比較,體現了方法的前後一致性,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節課的教學物件是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為了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利用生動有趣的遊樂場情境,讓學生在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同時我還採用了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透過合作交流去發現角和展示角,這樣既活躍了學生的思想,激發了認知興趣,而且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透過讓學生擺一擺、分一分、畫一畫、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手、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透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使用更準確的、更具體的數學化語言描述生活中的數學現象,進行數學交流。例如,在描述紅領巾上的三個角時,可以說出“有兩個銳角和一個鈍角”的結論,二年級上學期就只能說有三個角。另外,直角、銳角和鈍角概念的掌握,可以為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奠定基礎。

  三、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所處承上啟下的地位,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技能目標:能結合生活情景辨認銳角和鈍角,能口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徵。

  過程和方法目標:透過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透過生活情境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總體設計和說明

  本節課我安排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情境匯入、感知角。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利用學生較感興趣的遊樂場為情境圖(實物投影:書本第37頁的情境圖),讓學生去觀察,發現圖中的數學知識——角。目的在於引發學生的親切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再複習舊知,回顧上學期所學的有關角的知識:角的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與張開程度有關,為學習新知作鋪墊。

  第二環節:分類比較、認識銳角和鈍角。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分了兩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個步驟是畫角、分類,產生銳角和鈍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舊知識間的緊密聯絡,引導學生在四張小紙片上畫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透過四人小組合作,把這些角合在一起進行分類,讓學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並給角分成幾類。學生在分類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分法:直角一類(板書),不是直角的一類(板書)。

  當學生出現這樣的分法時,我會引導學生把不是直角的一類再分細一點: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板書)。同時,透過讓學生說說怎樣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學生明確判斷銳角、鈍角的方法和判斷直角的方法一樣:都是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板書上的任一個角),為本課的教學重點“能辨認銳角和鈍角”提供了依據。再告訴學生,他們的分類方法與數學家想得完全一樣,讓學生感受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最後,我從具體的素材出發,適時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讓學生根據自己對銳角和鈍角特徵的認識,給這兩類角分別取名。這樣從具體的素材出發,適時地上升到抽象概念,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本課題的教學內容:銳角和鈍角也順理成章地揭示了(板書)。

  第二個步驟是建立三種角的關係。

  為了理清銳角、直角、鈍角的關係,我先讓學生運用活動角(演示活動角)先擺銳角、直角,再擺鈍角、直角,讓學生得出三種角開口大小的關係是:銳角<直角<鈍角(板書),這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種角的認識。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更願意去經歷、去實踐。他們更相信自己看到的,親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個環節的教學設計中,我充分重視了學生的體驗學習,在畫角、分類、交流、擺角、想特徵幾個環節中,每個活動都給學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說、動”的機會。特別在做角、分類環節中,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利用已有經驗進行 “動手實驗——分類思考——概念概括——表達陳述”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對銳角、鈍角的認識建立在以直角為軸心的知識體系中,從而順利、穩固地建立了銳角、鈍角的概念。

  第三層:鞏固練習,豐富提高。

  在這個環節中,我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裡我主要設計了四項練習: 找出生活中的角、用三角板判斷角、用不同的方式展示角以及創作畫。

  這樣的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從課堂帶到了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同時也讓學生學有困難,學有疑問,學有思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其中創作畫這種綜合實踐的練習,透過學生用角來創造美麗的圖案,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感受幾何圖形的美。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這個環節中,讓學生說說在這課堂裡進一步研究了角,有什麼新的收穫。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鞏固。

  五、說板書

  本堂課板書比較精簡,首先板示學生的分類結果。再板示課題,最後板示銳角、直角、鈍角三種角大小的關係。這樣板書不但便於學生辨別,也突出了本堂課學習的重點內容。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認識圖形》是本冊教材第六單元的起始課。在教學中,為了使數學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我運用了課件演示與實物感知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更好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兒童對形狀的知覺是透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這有利於增進他們對所處環境的認識,為將來學習幾何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其實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各種形狀的物體,關於形狀,他們已經有了較多的的感知經驗,只是這些經驗太感性,需要進一步抽象化,形成簡單的幾何概念,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為:1、透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3、透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學生應採用這樣的學法:一、積極投入到活動中,仔細觀察,更要多動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學一起合作學習,共同探究;三、將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絡起來,學以致用。

  在活動中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一年級孩子注意的特點是無意注意佔主要,注意時間不長。而數學知識一般較抽象,生硬。因此整堂課我設計了活動,如摸一摸、認一認、猜一猜、擺一擺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感悟。縱觀本節課的教學,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資源,讓學生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絡。突出了實物感知,動手操作等活動,透過適時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好奇、質疑、討論、整理的學習情景中學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積極有效的評價手段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說課稿 篇8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百分數和小數的互化》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11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百分數的意義、明確了百分數同分數小數的聯絡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這部分的內容是為後面學習百分數的計算和應用打下基礎。例1、例2是教學小數與百分數的互化。教材聯絡了百分數、小數互化的知識,突出“先把小數化成分母為100的分數再寫成百分數或先把百分數寫成分數形式再化成小數”這一轉化規律和轉化過程,引導學生歸納概括出小數、百分數互化的簡便方法。基於以上的認識,我認為本課的教學目標應確定為:

  1、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百分數和小數互化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百分數與小數之間的互化。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和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滲透“事物之間互相聯絡、互相轉化”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掌握百分數與小數互化的簡便方法及運用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在學生掌握百分數與小數基本轉化規律的基礎上,如何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分析、概括,掌握它們互化的簡便方法.

  二、以人為本,說策略。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因此,結合本課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情況,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應用學過的分數、小數互化的知識進行遷移、類推,學習新知識。同時,讓學生在嘗試探究的積極活動中獲取新知,發展能力。

  三、以探為主,說流程。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地規劃,遵循目標性、整體性、啟發性、主體性等一系列原則進行教學設計。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的教學程式:

  (一)複習舊知,情景引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一開始,我設計了一個童話故事,在故事中設計了幫助主人公比較2/5、42%、0.45的問題,然後引出課題。

  (二)大膽探索,學習新知。

  教學中,運用轉化的方法,不僅可以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絡,而且可以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將未知轉化為已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學習小數與百分數的互化。

  (1)準備題。

  ①把下面的小數化成分數,並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0.2 1.5 0.375 1.25

  ②把下面分數化成小數.

  2/25 21/100 7/8 3/5

  ③把下面各數寫成百分數.

  71/100 120/100 250/100 12.5/100

  透過以上的練習,為學生學習小數與百分數的互化打下了基礎。

  (2)學習小數化成百分數,教學例1。

  活動一:

  ①出示嘗試練習後先讓學生說說0.24.1.4.0.123的意義是什麼?再一次引導學生感受小數與分數的聯絡,為突出轉化過程進行鋪墊。

  ②學生思考:要把小數化成百分數,聯絡以前的知識,可以先把小數怎麼辦?之後讓學生動手嘗試,(做不出來的學生可先看教材例1)彙報結果時突出每道題的轉化過程。

  活動二:完成P80的做一做(1),並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活動三、引導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總結出小數化成百分數的簡便方法。(學生口述,教師板書)並注意讓學生理解小數點右移兩位與添百分號的關係。

  學生有了小數、分數互化的基礎,採用“先練後講”的方法,先讓學生獨立解答,再引導學生分析、觀察、歸納,使學生的思維與語言同步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以落實。

  (2)學習百分數化成小數。

  活動一:學生學了小數化成百分數的方法,出示例2後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百分數化成小數的方法。之後每組先選代表口述每題的轉化過程,集體講評。

  活動二:完成P80(2)做一做,並思考如何很快地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三)鞏固練習,發散思維。

  對於鞏固練習,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分層次進行設計。先出現小數與百分數之間互化的題目,再出現比較有分數、百分數、小數混合的題目。

  (四)全課總結,質疑問難。

  綜觀整堂課的設計,我力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儘可能地向他們提供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幫助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讓課堂真正煥發活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