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的說課稿

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的說課稿

關於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的說課稿

  一、說教材

  我說的內容是小學數學第四冊的有餘數的除法。

  有餘數的除法,是從表內除法向表外除法過渡的橋樑,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從教材上看,內容籠統,概念性強。從同學方面看,同學剛學過表內除法,比較習慣用乘法口訣來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不能直接從乘法口訣中求商,要用豎式計算,但對於豎式每一步的意思以和具體寫法同學較難理解。總之,對於低年級同學來說,學習掌握這樣一個知識跨度較大的內容,是比較困難的。針對這一狀況,我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透過擺一擺,分一分,以和生活中的大量例項,來理解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2、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書寫格式,能進行簡單的有餘數除法的計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培養同學觀察判斷和邏輯推理能力。

  本課的重點是:知道什麼是餘數

  本課的難點是:理解為什麼餘數要比除數小

  二、說教學過程

  1、激趣匯入。我主要透過遊戲猜猜看。(在規定的時間內讓同學在紙上依次畫紅、黃、藍三種顏色的圓圈,比一比誰畫得多,畫好後,將自身畫的'個數數出來寫在張上,老師不用看,就能猜出你所畫的最後一個的顏色。)這個遊戲的設計在於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並且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小朋友們學完了這節課,也能和老師一樣能猜出圓圈的顏色了。

  2、感受新知,探究新知。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透過大量生活中的例項,讓同學來感受餘數。

  (1)讓同學來分一分桔子。6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7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

  在分好後說一說,兩次分有什麼不同?同學會說出第一次分分完了,第二次怎麼分都有一個剩下。這就讓同學初步感知餘數的概念,觸和到新舊知識的連線點上。

  (2)將11個蘋果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設問:假如每人分2個,剩下5個,可以這樣分嗎?這時就有同學會回答,5個還能再分給3個小朋友每人1個,還剩下2個,這時老師追問:2個還能再分嗎?同學會回答,不能分了。透過這個壞節,讓同學有了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3)老師手中有10顆五角星,要獎勵給今天表示最好的4位同學,應該怎麼分啊?誰來協助老師來分呢?讓多個同學上來分一分,老師對他們分的結果給予評價,讓同學更深刻地明確不能再分的就是餘數。

  3、用數學方法表示。對前面分的結果用數學方法表示出來,再翻開書本50頁,參照例題,來自學有餘數的除法的橫式、豎式的寫法。教師在同學寫完後給予簡單點評並說明各區域性的意義。我認為這區域性同學在前面學習了除法豎式的基礎上,完全可以自學。

  接下去透過評價性的活動,看看小動物們做對了嗎?出示三個豎式,來比較,觀察除數和餘數的關係,會發現其中一個小動物粗心大意做錯了,餘數比除數大了,還能再分。這一環節讓同學進一步明確了不能再分的才是餘數,也就是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

  4、練習鞏固新知。透過直觀的練習,407,266,讓兩位同學上來板演,別的同學下面做。做完後集體講評。這一環節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同學掌握新知的情況,並可以根據同學的錯誤來鞏固試商的方法,其實明確了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試商也是不成問題的了。

  5、回到遊戲猜猜看。這時候同學有種躍躍欲試的心理,透過學習這節課的知識,來想一想,老師是用什麼方法這麼快說出圓圈的顏色的,我們能不能用這種方法來試試呢?這時師生一起來研討這一方法,從而掀起課堂上的一個小高潮。在抓住同學的閃光點,找到方法後,讓同學來猜一猜。然後設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讓同學先來說一說。教師可舉一個例子:我們班去春遊,要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7人,我們班39個小朋友要用多少條船?這一例子將數學問題引用到生活中去,讓同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三、說課堂小結

  讓同學來說一說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

  總的來說,這節課讓同學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餘數的概念,並提高了自身的思維判斷能力。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