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淺議促進中學生理解的教學設計論文

淺議促進中學生理解的教學設計論文

淺議促進中學生理解的教學設計論文

  摘要:當前大多數學校的教育思維和教育制度主要以教師和課本作為知識的主要來源,教師透過演講、討論和閱讀等方式來傳播知識。本研究針對中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促進中學生理解的教學設計展開研究,對現有的理解性教學理論與實踐進行分析與整合,透過實地調查、問卷、收集文獻資料等方法將當前中學生的學習現狀準確的總結出來,有針對性的幫助學生理解。本文首先從中學教學現狀開始分析,內容包括教師、學生現狀以及當前的教育理念、教學目標;其次,研究中學理解性教學設計;最後,就在實際教學中如何促進中學生的理解展開深入討論。

  關鍵詞:中學生;理解;教學設計

  一、中學教育現狀分析

  中學教育是我國初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階段,也是學生自我發展重要的階段之一,但是當前教育教學呈現了四大突出問題:“意義不足”、“營養不良”、“過程喪失”、“價值殘缺”。面對這樣一種教學現狀,理解性教學顯得尤為重要,透過調查研究發現:傳統的教學設計長期控制著教學模式,讓思維呈現了一定的定勢。另外,教師對課本上知識僅僅停留在書本上的理念,照本宣科的傳授給學生,無法將書本知識轉化成學生易理解的課堂知識,學生無法做到真正的理解知識本質。當然,在教學中,除了教師以外,學生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學生現狀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1)學生學習的知識整體性較弱,往往只停留在記憶層面,只是牢牢的記住了課本上的原理和方法,不能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知識。

  2)學生常常不能充分使用書面語言概括知識,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

  3)學生不能靈活的將書本上的知識變化運用,理論與實踐相背離,對於所學知識不能“舉一反三”。4)學生對知識的串聯能力和整體把握力上存在不足,缺乏歸納和總結的習慣。

  二、研究內容及意義

  本文以中學教學現狀為線索,主要針對當前中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強調理解性教學的重要性,就如何促進中學生理解的教學設計為研究主題。研究內容包括:當前中學教學現狀、關於理解的理解(理解的理論)、促進中學生理解的教學設計這三部分。本研究從如何促進中學生理解的教學設計為研究骨幹,多角度的分析當前中學教學現狀,探討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理解力,為我國中學階段的課程設計提供了一定的借鑑。

  三、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主要採用了問卷調查法、文獻研究法、訪談法進行研究。

  1)問卷調查法:透過在網路上發放網路問卷,設計相應的題目,瞭解當前中學生教學現狀,為本文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2)文獻研究法:透過網際網路、學術期刊、專業書籍等渠道查閱文獻,瞭解理解方面的相關資料,對文獻進行分類整理和歸納,研究理解性相關教案、教學經驗,瞭解理解性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成效。

  3)訪談法:為了能得到更加準確的資訊,透過訪談中學的'老師、學生,詳細瞭解老師和學生對於中學教學現狀的看法,尤其對中學生理解力的提升與教師教學方法關係的觀察和記錄,蒐集客觀的事實資料。

  四、理解性教學設計

  什麼是理解性教學?理解性教學不僅要學生學到知識,而且更加強調學生是如何理解知識的這一過程,對學生的影響並不是停留在某個知識點的層面,要求學生透過理解性教學,促進學生的理解,讓學生學習由原來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理解性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把教材中最有價值的知識挑選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理解教材”。

  五、如何促進中學生的理解性

  教學設計促進中學生的理解,尤其是促進學生本質的理解,就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如何引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理解的前提。威金斯和麥克泰著《理解力培養培養與課程設計》一書中,第一章就提出了一種新的課程設計方式—逆向設計,即理解性教學設計,書中強調逆向設計程式有三個步驟:

  (1)確定預期的學習目標;

  (2)確定如何證明學生實現了理解;

  (3)安排各種教學活動,指導學習活動,實際上,理解性教學設計的這三個步驟簡單的說分為:理解性目標、確定理解的標準與評價、組織理解性活動,下面我就這三方面,詳細說明如何促進中學生理解性教學設計。什麼是理解性目標?理解性目標就是這堂課你希望學生能理解到什麼,更直接地說就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在一堂課中,我們常說的重點內容、難點內容、次要內容,實際上就是教師把教學內容分為了幾個理解層次;其次,教師要確定哪部分內容學生需要達到哪種理解程度;最後,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把先前學習內容與新學內容聯絡到一起,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理解的標準是理解評價的依據,理解標準就是證明學生是否學到東西。所以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一定要制定明確具體的評價標準,在《理解力培養與課程設計》一書中,理解的六個維度就能證明學生是否實現了理解,理解的六個維度分別是:解釋、釋譯、運用、洞察、移情、自我認識,在這六個維度的依據下,準確實施理解評價。理解性評價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在傳統的教學中,評價一般就是透過期末考試和平時考勤作為評價方式,理解性評價方式可以採用多主體評價方式,比如: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總體評價、家長評價,全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學生是否實現了“真正的理解。”確定了理解性目標和相應的評價方式,教師要做的就是合理安排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包括:教學方法的選擇、課程內容及具體學習材料的選擇與組織,在安排教學活動時,教師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學科本質:學科的關鍵知識,確定學生應該理解和掌握的知識。

  2)促及學生心靈深處:在課堂中要準確的找到學生興趣、情感、思維的出發點,詳細分析教材與學生的結合點,制定符合學生特性的教學設計。

  3)促及課堂學習的本質:引導學生髮現問題,不斷促進學生自己發現與真正理解。

  參考文獻:

  [1]格蘭特威金斯,傑伊麥克泰著,麼加利譯.理解力培養與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3.

  [2]琳達達林—哈蒙德等著,馮銳等譯.高效學習:我們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3][美]史密斯著,龐維國等譯.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4]鍾志賢.面向知識時代的教學設計框架—促進學習者發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5]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