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範文合集8篇

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範文合集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光是直線傳播的

  過程與方法

  1、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2、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

  3、透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4、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測要有依據

  3、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于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有關光是直線傳播地圖片和課件

  分組實驗: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彎管和直管

  三、教學重、難點

  會用多種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徑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引入

  1)清晨,太陽出來,房間撒滿了陽光;黑夜,開啟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我們是否想過它從哪裡來,又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2、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

  1) 讓學生推測光的傳播路徑,重在說出推測的依據

  書上已有:舞臺上的燈光,從雲層中透過的陽光

  但應該啟發更多: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體擋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體的側面一致

  3、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學生仔細閱讀書上第28-29頁,明白實驗的方法和步驟(最好請個別學生描述一遍實驗的操作)

  2)2人一組自行操作

  3)解釋彙報兩次實驗的現象

  4、其它的方法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1)提示注意用眼

  2)書上資料的介紹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3光是怎樣傳播的

  我的推測:直線傳播

  我的依據: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八、教學後記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槓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槓桿能省力,有的槓桿不省力,有的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槓桿尺做實驗、收集並整理資料,分析認識槓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資料的重要意義,並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透過對槓桿尺的探究,發展記錄、分析、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明確省力和費力槓桿的科學原理,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合理應用。

  【教學準備】

  槓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槓桿類和非槓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請同學們推薦“大力士”上來抬講臺)

  哎,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用吊機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輪吊……(請學生出謀劃策)

  二、認識槓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鬆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槓桿。

  什麼是槓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槓桿”。

  2、示範用槓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槓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 用力點

  支點

  槓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槓桿,使槓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槓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槓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麼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槓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槓桿,哪些不是槓桿?並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學生自己體驗槓桿尺的組成及變化。

  三、研究槓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槓桿輕鬆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槓桿都是省力的呢?

  (學生一般認為都是省力的,教師在課堂上舉例費力的事件)

  讓我們用槓桿尺這個工具,來幫助我們更好地進行研究。

  2、 對槓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槓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槓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槓桿尺的右邊什麼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請同學上臺來試一試,並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4、 還有其他方法嗎 ?

  5、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麼掛?那麼右邊又應該在什麼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槓桿尺平衡呢?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並且把資料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後再把實驗資料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資料進行觀察和分析。

  1) 在什麼情況下,槓桿省力?

  2) 在什麼情況下,槓桿費力?

  3) 在什麼情況下槓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資料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資料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資訊反饋】

  我在對本課進行教學設計時,力圖突出兩點:第一,透過教師精心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活動,發展學生對資訊的記錄、分析能力;第二,讓學生體驗槓桿工具在生活中的應用例項,加深對槓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這兩點都有較好的體現。

  針對第一點,我先組織學生開展"尋找更多使槓桿尺平衡的鉤碼掛法"的探究活動,並將自主探究而得的多種掛法記在記錄表上。由此,學生就有了第一手資料資料,可供後續的分析研討之用。在分析資料資料時,考慮到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十分有限,我沒有采用"撒大網"式的研討模式,而是採用"扶放結合,有扶有放"的師生共同研討模式。在研討過程中,我先展示了省力狀態和費力狀態的兩張記錄表,透過簡單的研討認識了這兩者的根本性區別,並讓學生將手中的記錄表分成省力和費力的兩類。這樣,既減輕了學生認知上的難度,也有利於後續研討的深入。接著,我組織學生在省力狀態的記錄表上畫出重點到支點、力點到支點的線段,並進行比較。由於記錄表上線段的直觀性,學生很輕鬆、準確地推匯出槓桿省力的原理。最後,順著直觀教學的思路,我利用“反證法”使學生順利地理解了槓桿費力的原理。在這個師生共同研討過程中,學生手中的資訊是在自主探究中記錄下來的,學生所得出的科學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資訊後自行獲得的,教師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著學生進入有效的研討思路,再“放手”讓學生自行獲取學習成果。在這個"扶放結合,有扶有放"的研討過程中,學生對資訊的記錄、分析能力獲得了較好的發展。

  針對第二點,我注重突出“體驗”,即讓學生實際體驗槓桿工具的效用,從而加深對槓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例如遊戲“以弱勝強”中,透過支點位置的移動,一名弱小的女生戰勝了強壯的男生;透過鐵絲在老虎鉗鉗口位置的變化,學生感受到老虎鉗作為一個省力槓桿工具的強大;透過手拎鐵塊和用火鉗夾鐵塊的比較,學生馬上感受到火鉗是一個費力的槓桿工具等。正是這些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頭腦中抽象的科學概念化為現實具體、活潑生動的應用例項,鞏固了概念的記憶,並反過來加深了對槓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從實際教學中來看,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學得既開心,又有效率。值得說明的是,雖然我在這個環節中注重突出學生的實踐體驗,但並沒有讓學生簡單地“就事論事”,拘泥於一件工具的認識,而是追求“舉一反三”,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過程,實現對科學概念的再認識。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分析老虎鉗的省力原理之後,教師提出“鐵絲放在鉗口的哪個位置最省力?”這個問題,學生正確地利用科學理論指導了生活實踐;學生在理解桿秤的工作原理之後,教師設計情境“如果稱量要擴大10倍,秤砣不變,怎樣設計桿秤?”,學生提出了兩種解決方案——增加秤桿長度、在靠近重點處增設一個提紐,而這第2個方案我在課前也沒有預想到。正是由於科學概念與實踐體驗的緊密結合,學生透過這個應用環節的學習,對於槓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大大深化了。

  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比較成功的。與近期所聽的科學課相比,本課的預設成分比較多,但我認為這是必要的。因為小學生受其年齡特點的限制,其學習意識、學習能力畢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就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無異於盲人摸象。所以,在小學階段的探究教學中,較多的預設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適合於學生髮展的探究活動。

科學教案 篇3

  一. 學習目標:

  認識我們的牙齒,知道牙齒的作用。

  二.學習重點:

  學習正確刷牙方法。

  三.學習難點:

  牙齒對我們有哪些作用。

  四 .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這一課的學習,使同學們養成正確的刷牙習慣。

  五、學習準備: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刷牙”這一課。牙齒的用處可大了,你知道牙齒有哪些作用?看誰知道的多?

  生:小組討論,進行回答。

  (二) 說一說:

  師:剛才同學們說了這麼多,保護牙齒最重要的是有效刷牙!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該如何正確的刷牙嗎?

  生:選用保健牙刷的優點:刷頭小,在口腔裡轉動靈活.毛束少,排列合理,便於清洗和乾燥.毛尖設計合理,對牙齦刺激小。刷牙的時間早、晚各一次,每次刷牙三分鐘,飯後要漱口。牙刷用具自己專用,每次刷牙後都要把牙刷洗淨甩幹,牙刷頭向上放於杯中,這樣就會減少細菌在潮溼的環境中生長以免得病。最好選用含氟、含鈣牙膏刷牙,牙刷要三個月更換一次。

  師:誰還查詢到了有關刷牙的知識?

  生:刷 牙 歌“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張開小嘴巴。刷左邊,刷右邊,上下里外都刷刷。早上刷,晚上刷,刷得牙齒沒蛀牙。張張口,笑一笑,我的牙齒刷得白花花。”

  七、板書:

  刷 牙 歌

  小牙刷,手中拿, 我呀張開小嘴巴。

  刷左邊,刷右邊, 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上刷,晚上刷, 刷得牙齒沒蛀牙。

  張張口,笑一笑, 我的牙齒刷得白花花。

  八.課後反思: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夠透過收集資料,對目前的生態現象做出判斷。

  2 能夠參與討論人類危害環境的行為。

  3 能夠就破壞生態平衡進行分析,並提出解決措施。

  4 能夠做一個生態瓶,研究生態平衡的問題。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生態系統與生態平衡,瞭解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2 知道人在食物鏈中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l 培養保護生態平衡的思想意識。

  2 意識到地球是我們人類的唯一家園。

  3 意識到保護環境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透過大量生動事例和探究破壞生態平衡的危害性,讓學生感到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有關生態系統被破壞的例子、我國自然保護區情況介紹以及有關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的資料。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建立生態平衡概念。

  1 .講述:透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都要生存在一定的環境中,生物與生物之間都有著一定的食物聯絡,形成了複雜的食物網,而這些生物與他們所生存的環境也就構成了一個生態系統。

  2 .出示一張動植物共生的自然景色圖:你知道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中要有哪些成員嗎?(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生命的物質)

  3 .說說這些成員在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

  4 .講述:在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中,動物、植物、微生物的數量通常都要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並且變化不大,這時這個系統就能達到平衡狀態,我們在科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生態平衡。(板書課題)

  5 .師舉例說明。

  二、學習新課

  1 .模擬生態平衡。

  ( 1 )製作魚缸養魚的生態瓶。

  看 37 頁圖文說明,學習方法。

  設計要求:

  A 這是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

  B 瓶中生物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能夠進行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

  C 生態瓶必須透明,讓生物得到陽光並便於觀察。

  D 生態瓶的採光以比較強的散射光為好,不能採用強烈的直射光。

  飼養提示:

  A 魚的生命較脆弱,可用螺螄替代養。

  B 取用池塘水是需有家長陪同,注意安全。

  ( 2 )製作小草的生態瓶。

  設計這兩個生態瓶時為什麼要密封?

  ( 3 )預測一下,:

  A 不給魚餵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魚到魚缸裡,情況會怎麼樣?

  B 不開啟瓶蓋,瓶子裡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 4 )提問:說說這個生態瓶中有哪些成員?魚缸和魚缸裡的東西、瓶子和瓶子裡的東西是如何模擬一個生態系統的?

  ( 5 )學生製作生態瓶。(課堂組裝一種,要求回家觀察記錄)

  2 .知道破壞生態平衡會帶來嚴重後果。

  ( 1 )談話:自然界長期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維繫著生態系統的平衡,這些鏈、網中的任何環節遭到破壞,這個平衡關係就會遭到破壞,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甚至造成巨大的災難。

  ( 2 )討論書上 38 頁的三幅圖:圖上人們的行為會給這個生態系統帶來影響嗎?你認為會造成什麼影響?為什麼?

  ( 3 )師舉例說明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蛇與莊稼的故事。

  ( 4 )啟發學生回憶還有哪些人類破壞生態平衡的例子。

  ( 5 )閱讀書上 39 頁資料,思考討論:

  在這個亞利桑那州中白尾鹿和美洲獅、狼是什麼關係?

  是什麼原因造成白尾鹿增多的?

  人們的這樣的做法使得白尾鹿的數量過大,又帶來了什麼問題?

  現在人們這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三種解決措施,如果你是位生態學家,你會建議採取什麼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呢?說說理由。

  3 .知道保護生態平衡的途徑。

  ( 1 )談話:既然生物們在他們生存的環境中都起著維持一定生態平衡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國都相應的建立起各個自然保護區,我們國家業已建立了 226 個自然保護區,你知道我國有哪些自然保護區嗎?這些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哪些生物?

  ( 2 )教師適當介紹我國一些著名的自然保護區情況。(也可藉助圖片錄影資料)

  ( 3 )討論:國家對於維持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可以建立自然保護區,那麼我們同學自己對於保護生態平衡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三、鞏固應用

  1 .談話:現如今國家為了保護生態平衡還建設了不少生態工程呢,你聽說過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嗎?

  2 .師介紹桑基魚塘生態農業模式。

  四、佈置作業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科學教案 篇5

  一、 目標:

  1、 引導學生直接參與科學觀察活動,體驗看、聽、摸、聞等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瞭解更多的事情。

  2、 透過觀察活動使學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樂趣,從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研究活動。

  3、 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交流、合作對學習的作用。

  4、 使學生領悟到大樹是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體。

  二、 重點:

  開展科學觀察活動,體會到科學觀察可以瞭解更多的事情。

  三、過程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一、引入(1-2分鐘)

  1、 談話引入。

  師:今天我們給大家上一門新的學科《科學》。

  師:同學們一定會問,《科學》是學什麼呢?它有哪些內容呢?我告訴你們,科學課有很多生動有趣的內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氣、植物、動物、人體、電、光等。現在我先把《科學》第一冊的內容用小圖示來表示,你們猜猜這些小圖示分別表示什麼內容。

  師∶同學們一定要問,這些內容怎麼學呢? 我告訴你們,每個單元都有許多有趣的活動組成。我們學科學就是要親自參加、經歷這些活動。比如觀察螞蟻的身體,測測蝗蟲跳多高,看看蝸牛是怎樣爬的。透過這些活動長知識、長才幹、長智慧。你們願意嗎?

  生∶願意。

  2、引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先來學習第一課《我看到了什麼》。這裡有一幅圖,仔細看看圖上有什麼,然後告訴大家我在圖上看到了什麼,是什麼樣的?

  1、 引入――激發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

  2、引入――激發看樹的興趣。

  二、看圖片上的樹

  1、 出示一張樹的圖片估計。

  請你先看1分鐘,估計你能發現多少點情況?還有更多的嗎?

  2、 組織學生交流、傾聽。

  請幾位同學上臺來說看到了什麼,其他同學聽聽他們能一口氣說多少點情況。

  注意:做到不重複的補充介紹。

  3、 再次估計。

  你們再估計一下,看這幅圖你最多能一口氣說出多少點情況?

  1、看圖先估計數量――激發起想看得更多的慾望。

  2、 老師用手勢、用問題――鼓勵發言的學生,幫助其他學生傾聽發言。

  3、 對圖片中能發現的內容作一個上限估計,為後面活動得到的數字作好比較的準備。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三、回憶在樹前曾看到過什麼。

  1、過渡:難道一顆大樹真的就只有這麼多點情況嗎?(曾在樹前看到過其他情況)

  2、回憶:

  回憶在一顆真正的大樹前。曾經看到過什麼?數數能說出幾點。比看圖的發現是多還是少?

  3、小組內交流:

  小組內說說你自己曾經在大樹看到過的情況是否比看圖的多?

  4、全班討論:

  為什麼在真正的大樹前看到的情況比看這張圖片的發現多得多?

  1、師設問――過渡到真正的大樹。

  2、師追問――調動深長的回憶,互相影響引發回憶內容。把內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過的範圍內。

  3、生分小組討論發現真正的樹的內容比圖上看到的多。

  4、討論、師追問――進一步明確為什麼會多。

  四、引導學生從看樹到觀察一顆樹。

  1、 設問:

  在真正的大樹前看到過的內容比看圖片的內容多得多。如果我們現在到校園裡去,站在一顆真正的大樹前――請估計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內容會比圖片、比我對大樹的回憶多還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過樹,為什麼再去看看,會看到更多的內容?

  3、什麼是觀察(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帶著這樣的目的去看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1、一步比較――為提出“觀察”做準備。同時激發學生實地看樹的興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問――初步認識觀察與看是不一樣的。

  五、交流觀察的

  內容和方法

  1、 提問:

  如果現在去一顆樹底下,你想觀察樹的什麼?怎麼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2、 小組討論:

  看看你們小組會想出多少種觀察的內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個組先上來說說,其他同學聽聽是否可行,有沒有建議或補充,對他們進行幫助。

  4、提出觀察建議:每組觀察一顆樹。用各種方法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建議課後觀察更多的樹,下一節課要描述自己觀察的那顆樹。

  1、設問、追問――推動學生想一想觀察的內容。

  2、組織學生自主討論、交流、爭論――希望學生相互啟發影響即將開始的觀察大樹的內容和方法。

  3、師生共同交流――簡要了解觀察大樹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種感官的運用。

  4、老師的建議――鼓勵學生自己想辦法觀察、記錄和描述。用最簡單易行的方法觀察、記錄和描述。鼓勵學生觀察更多的大樹。

  教學活動過程設計

  教學方法――期望達到的目標

  六、觀察大

  學生分組觀察大樹。

  老師觀察學生的觀察活動並參與。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感知西紅柿、黃瓜的特徵

  2、知道多吃瓜果對身體有好處。

  活動準備

  1、西紅柿與小黃瓜若干,提籃人手一個。

  2、各組貼有西紅柿與小黃瓜標誌的籃子各一個;餐盤若干,溼紙巾人手一條。

  3、切好的西紅柿、小黃瓜若干;小碟子、湯匙人手一套;白糖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初步感知

  引導幼兒透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等,瞭解西紅柿與小黃瓜的外形特徵。

  二、運用多種感官,進一步感知西紅柿和小黃瓜的主要特徵。

  1、幼兒人手一個西紅柿,看一看、摸一摸,然後說一說西紅柿的外形特徵:

  西紅柿是圓圓的.紅紅的身體,滑滑的。它的身體軟軟的,摸起來涼涼的。

  2、鼓勵幼兒看看並摸摸小黃瓜,然後說出其特徵:又綠又長。

  3、引導幼兒透過與小黃瓜的比較,瞭解西紅柿的特徵。

  4、比較西紅柿和小黃瓜的顏色、形狀、大小。

  三、觀察切開的西紅柿與小黃瓜,在比較中瞭解西紅柿的內部特徵。

  1、西紅柿有紅紅的肉,有籽,還有許多汁流出來。

  2、鼓勵幼兒說說自己的發現:你看到了什麼?摸了覺得怎樣?用鼻子闖到什麼氣味?

  3、小結:西紅柿外表是又圓又紅的,頂上有綠色的葉子;

  切開后里面果肉的顏色是淺紅的,有汁和籽,摸起來光滑皮薄。未切開前沒有味道,切開後有點酸的氣味。

  四、品嚐西紅柿、黃瓜,感知味道,知道多吃瓜果對身體有好處。

  1、教師:西紅柿有什麼作用?你吃過西紅柿嗎?是怎麼吃的?

  2、引導幼兒瞭解西紅柿的吃法---西紅柿汁、西紅柿蛋湯、西紅柿炒蛋等;

  知道吃西紅柿有益於身體健康。

  3、將切好的西紅柿、黃瓜分發給每組。

  引導幼兒用小碟子、湯匙取出自己想要的份額。

  4、提出品嚐要求:

  將手擦乾淨(洗})後品嚐;品嚐時注意衛生;吃完後將碟子、湯匙放在指定的地方、用紙巾擦嘴等。

  五、幼兒邊品嚐邊自由交流

  西紅柿有酸酸甜甜的味道;黃瓜脆脆的,很清淡。

  在品嚐中自由結束活動

科學教案 篇7

  一、設計意圖

  透過直接的感官的接觸,更能使他們記憶深刻並且情趣濃厚。同時在孩子們的體驗活動中,孩子們各自帶著興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觸。透過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粗淺的探究方法和學習技能。孩子們由探索得到了知識,自然積累了經驗,之後經驗又使活動昇華,這其實也是我們老師的最終目標:讓寶寶主動去學習,去觀察、去認知、去生活、去創造!

  二、活動目標

  1、樂於將珠珠拋進水中,初步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併產生好奇。

  2、喜歡拋珠子活動,在活動中感知快樂。

  3、願意向同伴、老師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活動準備

  1、各種顏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將木珠、玻璃珠放在幾個筐子中

  2、塑膠大盆2個,裡面裝一半水。

  3、在活動前組織幼兒看“跳水”的體育比賽,讓幼兒瞭解“跳水”這一運動。

  四、活動過程

  (一)以“跳水錶演”引出

  1、孩子們你們看過跳水錶演嗎?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來表演跳水,你們看,是誰?(分別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導幼兒與珠珠打招呼)

  2、木珠是什麼樣的?(顏色、形狀)玻璃珠呢?

  (二)跳水錶演(教師演示,幼兒表述)

  1、跳水錶演現在開始,首先出場的是木珠。(教師演示木珠跳水)聽“咕咚”,木珠寶寶跳到水裡去了。(學說“咕咚”)

  2、木珠跳到水裡後是怎麼樣的?

  3、玻璃珠也來跳水,它跳到水裡後會是怎麼樣的呢?(幼兒猜測後教師演示)

  4、玻璃珠跳到水裡後是怎麼樣的?它和木珠一樣嗎?(幼兒學說:“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兒操作

  1、仔細聽,誰在說話啊……原來還有很多珠珠也想來跳水,我們一起幫助它們吧!

  2、每個幼兒1盒珠珠,把它們拋入水中,觀察珠珠在水裡的沉浮現象,並用語言進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動結束。

  五、活動結束

  1、評價

  2、總結

科學教案 篇8

  單元教學目標:

  一、能熟練朗讀課文,瞭解文中介紹的一些科學知識。

  二、能透過學習科學家的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在學習與生活中初步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

  三、能指出文中運用主要的表達方式:記敘和描寫相結合,議論和說明,並能說說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四、能寫簡單的說明文——簡單地介紹一個小製作。

  五、組成合作小組展開採訪、調查等實踐活動,瞭解身邊的科技發明情況,舉辦一次口頭新聞釋出會。

  六、查閱和蒐集有關“狼”的資料,並進行小組合作,說說對“狼”的認識,進而學會辨證地分析和看待問題。

  單元課時安排:(共計14課時)

  單元整體學習 1課時

  《斜塔上的實驗》 2課時

  《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1課時

  《宇宙裡有些什麼》 1課時

  《夢溪筆談》二則 2課時

  誦讀欣賞《論語》八則 1課時

  寫作 3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 1課時

  《狼》專題 2課時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詞是“關注科學”。文學和科學是相通的。在學語文中學科學,在學科學中學語文。在本單元中,我們可以傾聽科學家矢志探索的心律和足音,品味那石破天驚的創造宣言和奇思妙想,領略到別樣的情味與風光。

  青少年學生正處於身心發育發展階段,對自然界對科學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學習本單元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意識地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