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神奇的紙》中班科學優質課科學教案

《神奇的紙》中班科學優質課科學教案

《神奇的紙》中班科學優質課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神奇的紙》中班科學優質課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實驗,探索發現紙的對摺次數與承受積木重量的關係。(知識)

  2、能用記錄單記錄自己的操作過程,並嘗試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在操作過程中發現。(能力)

  3、在活動中較專注的操作,並體驗探索操作的樂趣。(情感)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透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A4紙幼兒每人一張、玩具積木若干、記錄單、筆。

  活動過程:

  一、設定問題情境,引出“讓紙站起來的”的話題

  1、出示紙,瞭解幼兒生活經驗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神奇的東西,看!是什麼?(紙)它可以用來做什麼呢?(畫畫、剪紙、摺紙等)”

  2、引出問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這張紙的用處特別的多,它的神奇之處你一會兒也會慢慢的發現。現在你先想辦法讓它在桌子上站起來,試一試。”;(幼兒每人一張紙,自由探索)

  3、初步嘗試發現紙可以承重

  (1)“小朋友用的方法不太一樣,但是都能讓紙站起來,那這張神奇的紙上能不能放東西呢?”(能或不能)

  (2)“有人說能有人說不能,那請你拿一個玩具先來試一試”(幼兒動手嘗試)

  (3)“剛剛我發現這個小朋友的站的特別穩,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他是怎麼放的?”(引導幼兒發現,放玩具時要靠近角會更穩)

  二、幼兒探索記錄,發現紙的對摺次數與承受重量的關係

  1、“沒放穩的小朋友趕快調整一下,現在都能放好一塊兒積木。那還能再繼續放嗎?”(幼兒猜測)

  2、幼兒嘗試用記錄單記錄在操作過程中的發現

  (1)“這個還得小朋友自己來嘗試。現在我這裡有一張記錄單,看這是這1次的意思,這是折2次的意思,這是折3次的意思。請你嘗試完之後,數一數你折一次時能放幾塊積木,在記錄單上畫出來(用○表示)”(幼兒操作,教師巡視)

  (2)“我發現這個小朋友放了?塊(最多的)請他來說一說是怎麼放的(個別幼兒介紹經驗)“那如果把這張紙再對摺一下,能不能放更多呢?請你來試一試,別忘了記錄”(幼兒再次嘗試)

  (3)“我發現你們放的積木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穩了。如果再對摺一次,折3次的時候,你覺得你能放幾塊積木呢?”(幼兒猜測)

  (4)“好,那你來試一試,看看能不能放的像你說的那麼多”(幼兒自由操作,教師提醒幼兒記錄)

  3、教師小結

  (1)“現在來觀察一下你的操作單,折幾次時放的積木最多(3次)為什麼?”(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在前面桌子上出示分別折1次、2次、3次時的造型,請幼兒觀察“看,這張紙變得越來越小了,但是它每條邊的厚度都增加了,所以站的.也就更穩了。”

  延伸活動:

  1、發現紙的不同折法

  “今天我們用的都是對摺的方法來試驗,那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讓這張紙站起來呢?(幼兒說,教師出示摺扇子的方法和捲筒)看它們是用什麼方法站起來的?上面能放東西嗎?”(可回家和父母一起嘗試)

  2、環保“那這張紙和我們做了遊戲之後,它還可以用來(畫畫、剪紙等)我們平時用的紙都是用樹木來做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節約用紙,保護我們的環境。”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