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經典美文> 兒時的年味的美文

兒時的年味的美文

兒時的年味的美文

  現在過年與我小時候大不一樣了。

  現在家門口的桂平路,平日裡熱熱鬧鬧,人來人往,即使過了夜裡11點,還有好多的店亮著燈光,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有著耗不完的精力。可到了過年,它就一下子冷清下來,大白天也難見一個人影。於是,在女兒的印象中,過年真好,因為好安靜啊。

  我小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過年就意味著人多、熱鬧。

  那時的家在虹口區,家門口也有一條馬路,叫川公路。過年的時候,大人不上班,孩子不上學,還有很多人從外地探親回家,馬路一下子就熱鬧起來,連空氣中都瀰漫著喜慶的滋味。家裡地方小,不夠用,於是路邊就多了好些桌子,桌上雞鴨魚肉一應俱全。每家的主婦,都是燒菜的能手,過年都要大幹一場,少不了她們忙碌的身影,印象中這幾道菜必不可少:白斬雞、油爆蝦、燻魚、醬鴨、五香牛肉、紅燒獅子頭,皮蛋、海蜇、龍蝦片。

  兒時過年最難忘的菜是蛋餃,因為那是我唯一能夠參與制作的一道菜。開啟煤氣,開小火,先將半圓形的鐵湯勺放上去預熱;然後在勺子裡塗一些豬油;倒入拌勻的雞蛋液,手轉一圈,形成薄薄的圓形蛋皮;放入肉餡,用筷子輕輕地夾住蛋皮的一邊翻折過來,壓緊,一個蛋餃就包好了。我包的蛋餃,黃而不焦,餡大而不會外漏。我很享受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站在廚房裡包蛋餃的時光,看著藍色的煤氣火焰、聽著豬油發出的滋滋聲響、聞著雞蛋和肉餡淡淡的清香,屋內歡聲笑語,屋外爆竹聲聲,心中會充滿無比的.歡樂。

  兒時過年的熱鬧,還因為可以放鞭炮。高升最常見,一般豎放在地上,點燃後,第一響在地面——“嘭”,提供升力,第二響在空中——“啪”,將鞭炮炸成兩半。有膽子大的還拿在手上放。煙花是高檔品,一般也只有大人放,五彩繽紛、造型各異,以在地面上旋轉的和拿在手中發射的夜明珠居多。我們小孩子則喜歡放小鞭炮。我們嫌小鞭炮串在一起放太快、不過癮,就將買來的鞭炮一個一個拆開,一隻手拿一根點燃的鞋底線,另一隻手從口袋裡摸出一個鞭炮,點燃引線,東一個西一個地亂扔。還喜歡把鞭炮塞進瓶子裡、罐子裡、管子裡、泥土和雪堆裡,讓它炸,覺得好開心。還有拉炮、摔炮、盒裝的“免拆”電光炮…總之,兒時的我們,總喜歡製造一些聲響,因為,老人告訴我們:只有用鞭炮聲把“年”趕走,人們才能安安穩穩地過新年。

  現在過年,沒有了廚房間的忙碌,沒有了煙花爆竹的聲響,也沒有了街坊四鄰暖意融融的熱鬧。現在是飯店過年、出國旅遊過年、捧著手機搶紅包過年,總之,安安靜靜地就把這年過了。

  時代變了,兒時的年味成為了永遠的記憶。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