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麼大家知道規範的教學設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①認識“閱、固、調”等6個生字。會寫“堂、鏡、閒”等12個字。能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等17年詞語。
②理解課文內容,從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過程中受到啟發。
③寫寫自己玩中的樂趣和收穫。
課前準備
①生字詞卡片或製成的電腦課件。
②師生蒐集列文虎克的有關資料,拓展“資料袋”的內容。
第一課時
談話揭題,質疑匯入
①同學們,你們愛玩嗎?平時都玩些什麼呢?
②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有趣的故事。(板書課題並讀題)讀題後你想到了什麼問題呢?(學生質疑,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是誰玩出了名堂?他喜歡玩什麼?他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
由疑而入,整體感知
①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正確,讀通順。
a.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遇到生字新詞、多音字多讀幾遍。
b.同桌互相聽讀課文,糾正字音,讀通句子。
②學生交流。透過自讀,你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在交流中可順便讓學生介紹一下蒐集到的列文虎克的有關情況。
逐段朗讀,探究發現
①學習第一自然段。
a.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這一段。
b.議一議。玩耍常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你們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呢?教師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c.語言引述: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就是在玩耍中產生的。荷蘭的列文虎克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們來進一步瞭解他喜歡玩什麼,是怎麼玩的,好嗎?
②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a.讀一讀。指名多人次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教師重點指導讀準多音字的讀音。
b.說一說。列文虎克喜歡玩什麼?是怎麼玩的?
c.想一想。從列文虎克玩鏡片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列文虎克玩鏡片的特點:在做中玩,玩中做。
d.聯絡自己的“玩”,談談你對列文虎克的這種玩法有什麼看法?
e.帶著自己所產生的情感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指導寫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堂、鏡、閒、待、閱”。
②小組內交流各自識記生字的方法。
③同桌提醒寫字注意事項,介紹寫字經驗。
④學生寫字。
課後作業
抄寫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
第二課時
複習回顧
①聽寫上堂課學的生字新詞。
②說一說列文虎克是怎麼做放大鏡、玩放大鏡的。
逐段朗讀、探究發現
①學習第四自然段。
a.語言引述:列文虎克在玩中做成了放大鏡,玩出了樂趣。那麼在玩放大鏡中,他又玩出了什麼?讓我們跟隨著他一起去玩,一起去探究,好嗎?
b.讀一讀。
這一自然段內容很長,我們採用分組輪讀的辦法來讀,第一排讀第一、二、三、四句,第二排讀第三、四句,第三排讀第五至八句。
再指名三位同學分讀這一自然段。
c.引導發現。讀了這麼多遍,同學們對列文虎克的玩又有什麼發現,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嗎?
d.交流發現。讓學生說說列文虎克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發現了什麼。
e.讀到這裡,你想對列文虎克說些什麼?
f.帶著敬佩的情感自由朗讀這一段。
②學習第五自然段。
a.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這一段。
b.說一說。讀到這裡,你知道列文虎克玩出了什麼名堂了嗎?引導學生閱讀“資料袋”中的資料,大致瞭解微生物,從而體會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很了不起。
c.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
總結回顧
①師問:讀了課文,你對玩又有了哪些新的看法呢?
②學生交流。
拓展延伸
①古今中外,還有許多像列文虎克那樣在玩在玩出了大名堂的人,你們能來說一說嗎?
②小練筆:平常我們都愛玩,讓我們來寫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2
一、知識與技能:
1.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閒、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4.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
二、過程與方法:
1.自讀,自由選擇讀的方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
2.佈置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引導讀課後資料袋,瞭解常識。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啟發生活中的細心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養成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並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
2.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
【教學準備】
1.課前發動學生蒐集有關在玩中獲得的樂趣或收穫資料。
2.瞭解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
3.生字、詞卡片。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結構。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質疑匯入
1.同學們,你們愛玩嗎?都玩什麼?玩耍可使我們得到許多快樂;玩耍常常被有些大人認為是浪費時間,不物正業的事,然而在科學史上有很多偉大的發現都是在玩耍中發現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15.玩出了名堂》
2.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什麼想問的嗎?師邊聽邊板書、歸類。
二、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1.同學們都很會思考,相信透過深入的學習課文,這些問題都能得到解決。接下來要先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小黑板出示自學要求。
2.剛才大家自學得很認真,這些詞語,你們會讀嗎?(出示課件:要認的生字組成的詞語)
3.詞語讀得真不錯,這篇課文當中還藏著幾個多音字呢,請你快速默讀課文,把這些多音字找出來,(出示課件:看、磨、待、調)
4.這兩個多音字都在課文裡,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把這幾個多音字讀準。
三、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自由讀文,注意正確、通順。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2.我想知道文中所說的放大鏡和顯微鏡是什麼?
3.放大鏡和顯微鏡的作用就是將物體放大,放大鏡能將物體放大,顯微鏡能將物體放得更大,
4.接下來讓我們再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看看這一次是否能把課文讀得流利。
5.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
6.那麼老師就請五位同學來輪讀。其他同學認真聽,聽他們讀得是否正確?
7.他們讀得怎麼樣?
8.老師發現第三自然段有一個句子特別難讀。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老師先給大家讀一讀,請大家認真聽。(出示課件:第三段的最後的一句話)。
9.接下來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去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你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10.剛剛開始,有些同學對課題提出一些問題,我們共同來解決,逐個提出並自由舉手發言。誰能說說課文主要說什麼?(列文胡克透過玩放大鏡發明了顯微鏡,並且發現了微生物。)。
11.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資料。
12.你讀課文非常仔細,同學們,列文胡克是怎麼玩出名堂的?為什麼說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讓我們下節課再一起去研究吧。
四、寫字指導
1.我們首先要解決寫字的問題,小黑板出示要求會寫的字:“堂、鏡、閒”
等字。
2.交流如何識記這些字。
3.非常好,強調“腿、鏡、待、調、訪、閒”等字結構。讓我們把這些生字再來讀一讀,注意要把生字的音讀正確。
4.同學們,你們覺得要寫好這些生字應特別注意些什麼?接下來我們來寫字吧。(先把每個生字在田字格里寫兩遍,再把詞語表中的詞語抄寫一遍。)
五、課堂小結,引伸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列文胡克是怎麼玩出名堂的嗎,為什麼說他玩出的名堂是大名堂呢?讓我們下節課再一起去學習課文吧。
六、作業:生字組詞;抄寫多音字。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
2.引導從具體的語句中體會列文虎克認真觀察、勇於創新的精神。
【第二課時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十五課的生字和詞語。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誰能來回憶一下,課文主要寫了些什麼呢?
2.聽寫本課詞語。
二、品讀感悟
1.學習第一自然段。指名讀,齊讀。
2.議論一下,這一段告訴我們什麼?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嗎?
3.學習2~4自然段。邊讀邊找出具體描寫列文胡克是怎麼玩的句子,把它畫下來。
4.誰來說說列文胡克開始是怎麼玩的?
5.原來一開始列文胡克是把厚玻璃磨成放大鏡,這個內容是由課文的哪一段來寫的呀?(出示課件:第三自然段。)
6.那麼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三自然段,看看列文胡克是怎麼做放大鏡的?
7.那後來他又是怎麼玩的呢?(出示課件:後來,他突然想到,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會怎麼樣呢?他一試,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8.這句話中的“突然想到”,說明了些什麼呢?(說明列文胡克雖然在玩,但他同時也是在思考的。)
9.看來列文胡克是一邊玩一邊還在思考,這就是我們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話吧。
10.列文胡克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出示課件:列文胡克又有什麼新的發現呢?)(出示課件:他越玩越帶勁,就把一片放大鏡固定,另一片放大鏡可以隨意調節,這樣,就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透過顯微鏡,他看見水裡有許多小生命在擠來擠去;他看見了牙齒裡從未看見過的小東西;他還看到了一個小人國,一個平時我們看不見的世界)
11.列文胡克有了新的發現以後,他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呢?(他一定特別激動,因為他有了新的發現。)
12.那麼同學們,讓我們帶著激動的、新奇的心情再來讀讀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吧。
13.大家讀得可真有感情呀!的確讀出了列文胡克當時激動的心情。
14.大家看看文中為啥要加這麼多的引號?(出示課件:為什麼這裡的“小人國”,“居民”都打了引號呢?誰能幫幫老師?)。(出示課件:小人國是指列文胡克在顯微鏡裡看到的另一個世界,而小人國中的居民就是指微生物。並不是指我們現在的人類,所以要加上引號。)
15.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其實已經告訴我們了,小人國裡的居民其實就是指微生物。現在我們一起來看資料袋(出示課件:資料袋)
16.同學們,課文中寫道:列文胡克玩放大鏡玩出了大名堂,(出示課件:為什麼說列文胡克玩放大鏡玩出了大名堂呢?)請同學們讀讀三到五自然段,再好好想一想吧。
17.讀到這,你有什麼體會?
(出示課件:列文胡克透過玩放大鏡,發明了顯微鏡,而且透過顯微鏡,他最早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所以說他玩出了大名堂。)
18.又想對列文胡克說些什麼呢?
19.看得出來,同學們都很佩服列文胡克。列文胡克受到了英國皇家學會的尊重,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就讓我們帶著對列文胡克的敬佩之情來讀讀課文的第五自然段吧!
三、拓展。
1.現在,你們對玩又有新的看法了嗎?
2.在中外歷史上,有許多科學家正是因為具備了這些可貴的品質,最終也取得了大名堂。你知道還有誰嗎?(出示課件:愛迪生髮明電燈、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萊特兄弟發明飛機等)
四、課堂總結。
看一看,玩耍常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但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是在玩耍中產生的。我們要玩,在玩中也要去思考,去觀察,這樣你可能就會有新的發現。
五、作業:那麼在課後,就請同學們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吧。
【板書設計】
15.玩出了名堂
看想收穫
玩鏡片——做放大鏡——玩放大鏡——做顯微鏡——發現微生物
(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教學反思】
對於三年級的小孩子們,這是一篇較結近他們生活實際的課文。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做成放大鏡玩,接著又做成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微生物世界。全文緊扣題貫穿一個“玩”字,啟發孩子們學習列文虎克的這種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細心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
我在實際教學中,先讓孩子們瞭解有關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然後以課題入手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走進教學。
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注意培養孩子們獨立識字的能力,用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重點提醒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
放手讓孩子們自由選擇讀的方式,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學文時我主要讓學生在理解中注意一下幾點:
教學中,我注意引導課文以“玩”為線索,每段都是寫“玩”,並且提醒孩子們與“名堂”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以“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為貫穿全文的一個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閱讀。
另外在教學中,我注意了重點研讀課文的重點:三、四自然段,從三個方面寫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了名堂的:邊看門,邊磨鏡片,玩出放大鏡,發明顯微鏡,發現微生物。
教學中,我知道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啟發,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本課的重中之重。我引導孩子們聯絡以前學過的課文,開拓思路,及時延伸、交流,進而趁熱打鐵讓孩子們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鼓勵自由選擇寫的形式,寫出自己的樂趣和收穫。
課堂教學中,我力求結合這段時間裡在“國標學習”中的所學所得,時時用“大語文”觀,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我的語文教學,以提高孩子們的整體語文素養為目的去對待我的語文教學,對待我的學生們。
總之我們要努力地成為學生歡迎的老師,就一定要有一定的專業修養,也要有一定的積極心態。專業素養的提高,需要我們認真地學習有關的理論知識,讓知識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讓理論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實踐,也才可以使學生獲取更多有趣、有效、有用的知識,從而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也力求能學以致用,讓“國標學習”進駐我的語文教學,紮根我的語文教學。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抓住3~4自然段,瞭解列文虎克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
2、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自己的活動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
3、情感: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教學重難點】
學習課文3~4自然段,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並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談話匯入:玩耍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列文虎克卻在玩鏡片中有了發現,玩出了大名堂,那麼,他玩出了什麼名堂呢?輕聲讀課文。
(找出他做了放大鏡;發明了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
二、學習2~4自然段
引:列文虎克最早發明了顯微鏡,發現了微生物這個全新的世界,為人類認識地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怎樣玩的呢?默讀課文2~4自然段,找到相關內容畫下來。
彙報:
1、看門時磨鏡子:
⑴ 他是怎樣磨的?如果是你來磨鏡片,心裡會想些什麼?
(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我磨會覺得真沒意思,時間太長了,沒耐心了,太枯燥了。)
⑵ 為什麼做磨玻璃這麼枯燥的事?
① 喜歡。
② 可以用它來看細微的東西或閱讀很小的文字。
⑶ 讀讀第二段和這句。
⑷ 教師小結:
是呀,列文虎克做放大鏡,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目的的。目的是看細微的東西或者閱讀字很小的書籍。列文虎克做成放大鏡後並沒有就此罷手,他越玩越有興趣,玩出了更大的名堂,發明了顯微鏡。我們來看看第四自然段,列文虎克是怎麼發明顯微鏡的?你找到哪些句子了?讀讀。
2、把磨好的鏡子放在一起,做成簡易顯微鏡:
⑴ 出示課件兩片放一起的句子:
① 用你的手代表兩片鏡片演示一下怎麼放?
② 我們也都玩過玩放大鏡可是我們怎麼沒想到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玩呢?這說明列文虎克什麼呀?(善於思考)
③ 他看到蚊子的腿像兔子的腿,蚊子的腿什麼樣?兔子的腿又什麼樣?如果是你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樣想?(體會驚訝的心情)讀讀這幾句。
⑵ 出示發明顯微鏡的句子:
① “一片固定,另一片隨意調節”演示一下。
② 由兩片放在一起到一片固定一片調節,這說明列文虎克在玩中是動了腦筋的,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善於思考)
③ 他在玩中做,在玩中思考,才能發明出顯微鏡,誰來讀讀這幾句。
3、在顯微鏡下發現了微生物世界:
⑴ 在玩中做成了簡單的顯微鏡,列文虎克接下來又會有什麼玩法呢?又有什麼發現呢?
出示:“他用顯微鏡觀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出示課件微生物圖)
⑵ “居民”又指什麼?這“小人國”指什麼?
⑶ 假如你是列文虎克,這樣改變一下玩法竟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心裡會怎樣想?
⑷ 是啊!列文虎克邊玩邊思考邊觀察,才會有這樣重大的發現。讀讀,體會感情。
⑸ 引:請大家再讀讀課文,結合你剛才學習的收穫,你能試著做做這個填空練習嗎?
列文虎克利用看門時的空閒,把( )的四周( ),做成了( ),用來看( ),或者閱讀( );他拿著放大鏡,左看右看,突發奇想,把兩片( ),其中一片固定,另一片( ),做成了( );啊!他發現了一個( )的( )世界。
⑹ 瞭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發現後,你想對列文虎克說些什麼?
三、學習第五自然段
1、列文虎克真了不起,他玩出了大名堂。你從哪看出他玩出了大名堂?讀讀第5自然段。
(英國女皇知道了他的發現聘請他為皇家學會會員。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並從“玩具”裡觀看新世界裡的“居民”。)
2、“玩具”指什麼?
3、他可真了不起!誰來讀讀這段的前兩句。
四、總結
玩耍常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但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是在玩耍中產生的。讓我們像列文虎克一樣在玩中觀察,在玩中思考,你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板書】
15、玩出了名堂
看 顯微鏡
想 微生物
善於觀察 善於思考
【課後小結】
這篇課文講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在玩鏡片的過程中,發明了顯微鏡,透過觀察有了重大發現,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微生物世界。全文貫穿了一個“玩” 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在講課中我始終圍繞著一個問題“列文虎克是怎樣玩的”進行,學生透過對由磨一片鏡片到把兩片鏡片放在一起玩的有關語句的學習感受到了列文虎克善於思考的好品質。透過顯微鏡觀察事物,發現了微生物,感受到了他善於觀察的好品質。微生物圖片的使用使學生提高了興趣,也感受到了列文虎克欣喜、激動的心情。對完出名堂的過程我還設計了填空練習,使學生對發明的過程有一個全面地瞭解,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最後問你想對列文虎克說些什麼?學生自然而然的對他的好品質進行了讚頌,達到了學習這篇課文的目的。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閱、固、調”等6個生字。會寫“堂、鏡、閒”等12個字。能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等17年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從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過程中受到啟發。
3、寫寫自己玩中的樂趣和收穫。
【教學媒體】
1、生字詞卡片或製成的電腦課件。
2、師生蒐集列文虎克的有關資料,拓展“資料袋”的內容。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揭題,質疑匯入
1、同學們,你們愛玩嗎?平時都玩些什麼呢?
2、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有趣的故事。(板書課題並讀題)讀題後你想到了什麼問題呢?(學生質疑,可能會提出以下問題:是誰玩出了名堂?他喜歡玩什麼?他是怎麼玩的?玩出了什麼名堂?)
二、由疑而入,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正確,讀通順:
⑴ 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遇到生字新詞、多音字多讀幾遍。
⑵ 同桌互相聽讀課文,糾正字音,讀通句子。
2、學生交流。透過自讀,你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在交流中可順便讓學生介紹一下蒐集到的列文虎克的有關情況。
三、逐段朗讀,探究發現
1、學習第一自然段:
⑴ 讀一讀。指名讀、齊讀這一段。
⑵ 議一議。玩耍常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你們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呢?教師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⑶ 語言引述: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就是在玩耍中產生的。荷蘭的列文虎克就是其中的一位。下面,我們來進一步瞭解他喜歡玩什麼,是怎麼玩的,好嗎?
2、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⑴ 讀一讀。指名多人次朗讀第二、三自然段,教師重點指導讀準多音字的讀音。
⑵ 說一說。列文虎克喜歡玩什麼?是怎麼玩的?
⑶ 想一想。從列文虎克玩鏡片的過程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語體會列文虎克玩鏡片的特點:在做中玩,玩中做。
⑷ 聯絡自己的“玩”,談談你對列文虎克的這種玩法有什麼看法?
⑸ 帶著自己所產生的情感朗讀第二、三自然段。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卡片“堂、鏡、閒、待、閱”。
2、小組內交流各自識記生字的方法。
3、同桌提醒寫字注意事項,介紹寫字經驗。
4、學生寫字。
五、課後作業
抄寫詞語表中列出的本課的詞語。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5
學情分析
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可是大多數學生平時都有粗心、馬虎的壞習慣,不善於觀察,或者是觀察時不夠仔細。因此要先在生活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例如: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這樣可能就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學習目標
1.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閒、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並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
2.從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從而培養在觀察中用心思考、勤於動手,才能有所發現的意識。
教學資源
師生蒐集列文虎克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談話匯入
1.教師引述。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同學們平常愛玩什麼?爸爸媽媽是怎麼對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嗎?
2.學生交流。
3.教師匯入。玩耍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的行為,然而在科學史,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卻是在玩耍中產生的。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題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書課題並讀題)
4.學生讀題,想想能提出哪些問題。
5.教師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列在黑板上。如:
(1)什麼是“名堂”?
(2)誰玩出了名堂?
(3)他玩的是什麼?
(4)怎麼玩的?
(5)他玩出什麼名堂?
初讀感知
1.教師出示自讀要求。
(1)畫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讀準字音,查字典或聯絡生活經驗理解詞語,讀通句子。
(2)讀完以後,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學們提出的哪些問題?
2.學生自主讀書。
3.檢查自學。
(1)檢查認讀生字情況。
(2)出示新詞,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麼方法理解詞語的。
(3)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精讀課文,領悟玩法
1.多遍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2.畫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學生再讀。
3.教師引導:想象一下,列文虎克是怎樣磨鏡片的,他心裡會怎樣想?
4.學生交流想象時,教師要注意點撥:儘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為他喜歡,他想用它來看細微的東西,所以他才玩得這麼投入。
5.指導朗讀。能用讚賞的語氣讀讀這一自然段嗎?
課堂練習,當堂展評
1.練習寫“堂、鏡、閒、待、閱”這五個字。
2.抄寫詞語表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複習回顧
1.聽寫生字詞。
2.用自己的話說說列文虎克一開始是怎樣玩鏡片的。
繼續讀書,瞭解玩出的名堂
1.教師引言:列文虎克就這樣玩,玩出了什麼名堂?我們繼續學習、研究。
2.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讀,一邊讀一邊想: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他發現了什麼?
(2)指名學生多人次朗讀,以使學生儘可能地攝取更多資訊,生髮感想。
3.交流討論。
抓住以下要點:
(1)有新的想法?: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會怎麼樣呢?
(2)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鏡固定,另一片可以隨意調節。
(3)有新的發現:看到了一個平時看不到的“小人國”世界。
4.轉換角色想象。假如你是列文虎克,這樣改變一下玩法竟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界,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心裡會怎樣想?
5.朗讀體會感情。請同學們朗讀“他用顯微鏡觀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體會感情。
(1)自由朗讀這部分內容,想想朗讀時應該表達怎樣的感情。
(2)感情朗讀,評點交流。
6.表達感悟。瞭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發現以後,你想對列文虎克說些什麼?(可多人次談)
欣賞玩出的名堂
1.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國”究竟是什麼?他究竟玩出了什麼大名堂?讓我們再來讀讀課文最後一段吧。
2.學生朗讀第五自然段。
(1)自由朗讀,一邊讀一邊畫出有關句子,可多遍地讀。
(2)指名學生多人朗讀。
3.交流討論:“小人國”指的是什麼?他究竟玩出了怎樣的大名堂?
4.指名議議發現微生物對人類的貢獻。
5.再次品讀:對這一段中的標點符號有什麼新的發現?
交流玩中收穫
1.教師引述。同學們平常都愛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穫和啟發,也得到不少的樂趣。下面交流一下我們玩中的收穫好嗎?
2.學生先在小組裡交流,然後選出一名同學到講臺前介紹。
教學反思
在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們說說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體會,即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另外,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自問集體討論解答,這樣也激發了濃厚的閱讀興趣,為閱讀文打好了基礎。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6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3.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並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同學們平常愛玩什麼?爸爸媽媽是怎麼對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嗎?
①學生交流。
②教師:玩耍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不務正業的行為,然而在科學史,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卻是在玩耍中產生的。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題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書課題)
複習詞語
三、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1、讀第一遍,讀準字音,讀好長句子。
2、讀第二遍,邊讀邊思考:列文虎克玩出了哪些名堂?
三、精讀課文,學習二三段
(1)我們現在就走近列文虎克,誰來讀讀第二段?你讀出什麼了?一起讀,強調“喜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很重要,但是光喜歡還不能玩出名堂。我們接著往下讀,誰來讀讀第三段?
(2)指名讀第三段。其餘邊聽邊想,列文虎克怎樣玩鏡片的。
(3)指名讀,板書:耐心 喜歡
a別小看這磨鏡片,可不容易呢!他那時候可沒有先進的機器,就靠自己用雙手和簡單的工具一點點磨、磨平、磨細、磨薄。你再讀讀這句話(指名讀)。
b如果你有一個放大鏡你會用來做什麼?學生練習說話,體會玩放大鏡的樂趣。
C、列文虎克也看到這些了,他是用自己磨的放大鏡看到的。你再讀,看看能不能感受到他當時的快樂?(自由讀、指名讀)
師:你們真的走近了列文虎克,感受到了他的快樂和認真。
四、學習第四段
1、靜下心來,讀讀第四段,看看列文虎克又是怎樣玩放大鏡的?他看到了什麼?可以邊讀邊畫。
2、他又有什麼新的玩法了,看到了什麼?誰來讀讀?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思考
(1)指導讀好“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鏡”, “又”字說明什麼?
(2)“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指導讀出蚊子的腿和兔子腿的對比。
(3)指導讀好“他用顯微鏡觀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列文虎克真了不起,老師敬佩他,一個看門人,他自己玩放大鏡就發現了一個這樣神奇的世界。
五、學習第五段
1、列文虎克玩出什麼大名堂了?這個大名堂是什麼?
板書:發現
2、透過課後的資料袋簡單介紹微生物的作用。
3、你還從哪裡看出是大名堂?在當時的人們也像我們一樣被列文虎克和他的玩具吸引,英國的女王、俄國的沙皇千里迢迢來了。什麼是千里迢迢?
列文虎克是一個看門人,女王和沙皇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而且英國和俄國離荷蘭可不止千里遠,就因為這玩具,女王和沙皇從那麼遠的地方來拜訪一個看門人,看看這玩具和這小人國的吸引力大吧?這都是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
六、回顧全文,比較你的玩與列文虎克的玩有哪些不同?
七、拓展練習
相信這節課同學們都有了啟發和收穫,動腦筋把你在玩中的樂趣和收穫寫一寫吧。
八、板書設計:
15、玩出了名堂
喜歡 耐心 思考
發 現
九、課後反思:
1、本節課採用多種形式的地讀,並充分交流閱讀收穫,給學生機會,目的是掌握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2、關注了不同層次的學生,鼓勵學困生做到最好。
3、很遺憾由於時間的關係,沒有讓學生充分的體會“玩”的不同。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7
一、教材簡說: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說的是荷蘭人列文虎克喜歡玩鏡片,利用看守大門工作的清閒磨鏡片,做成放大鏡,在玩放大鏡時,突發奇想,把兩片放大鏡片放 一起有了驚人的發現,隨後做成一架簡單的顯微鏡,進而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貫穿一個“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發明創造是在不經意的玩中完 成的,其實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過程中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玩出了震驚世界的名堂。
這篇課文緊扣觀察的專題,目的是啟發學生在平時的玩耍、遊戲中,如能細心觀察,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可能會有所發現,從而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培養觀察事物的習慣。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並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
三、教學目標:
1.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閒、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4.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
四、教學過程:
1.如有條件,課前可以讓學生了解有關顯微鏡的知識,收集有關微生物的資料。
2.在識字、寫字教學中,要注意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可以學生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其中“調”“待”是多音字,在課文中分別讀tiao、 dai;還可以讀diao。(調動)dai(等待)。注意引導學生區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與“常”、“鏡”與“境”、“訪”與“坊”;“拜”的 右邊是四橫,“具”的裡面是三橫,不要少寫一橫。有些字,可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寫好,如“閒” 與“閱”,“腿” 與“隨”
3.課文題目是《玩出了名堂》,可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平時喜歡的遊戲和在玩中的體會,如能說出在玩中的發現更好。即從玩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4.課文篇幅不長,語言平實,可放手讓學生自讀。讀的方式要多樣,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內容。在理解中注意以下幾處:
(1)課文開頭帶有議論色彩,並且是課文的總括。要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初步體會到玩耍與發明創造是有聯絡的。
(2)課文以“玩”為線索,以“名堂”為中心,五個自然段,段段寫了“玩”,“名堂”在課文裡的意思就是發明與創造。因此,在教學中,要時時把 “玩”與“名堂”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要以“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為貫穿全文教學的一個問題。教學時,教師可以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學生思 考,讓他們帶著問題去閱讀。第三、四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從三個方面寫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了名堂的:一邊看門,一邊磨鏡片,玩放大鏡;再次玩放大鏡,把兩 片放大鏡放在一起,發明了顯微鏡;接下去寫的是在玩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了微生物。
(3)課文中對小人國、居民、玩具三個詞語加了引號,這是對微觀世界和微生物的擬人說法和對顯微鏡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號,不僅起到強調的作用,還使這些詞語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術語的枯燥,增強了所要表達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5.引導學生從故事中受到的啟發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可以聯絡以前學過的課文,開拓學生的思路。課文雖然講的是列文虎克的玩耍,而實質是講觀察、 好奇心和求知慾,它們是科學創造和發明的出發點和原動力。如富蘭克林就是由於好奇心而揭開雷電之謎的。還有愛迪生,他小時候常常對人類的各種奇異的創造驚 喜萬狀。他曾悄悄把家裡的鐘錶偷出來,一件件拆開,然後再裝上,一心要了解它的秘密,相信學生會對這些事例有所瞭解,教學時可引導學生交流交流。
6.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啟發和收穫,要趁熱打鐵,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要鼓勵學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寫出自己在玩中的樂趣和收穫,但要注意這是小練筆,不能拔高要求。
7.引導學生讀課後資料袋的內容,瞭解微生物的一些常識。還可以交流一下課前蒐集到的有關微生物的資料及從一些生活小事中受到啟發而有所發明創造的故事。
五、參考資料:
列文虎克:(1632—1723)荷蘭生物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在早年,學會了磨製玻璃透鏡的技術,製成簡單的顯微鏡。1675年發現了原生動物,1683年又發現了細菌,對動植物的顯微構造也有所觀察。
顯微鏡的發展:人類很早以前就有探索微觀世界奧秘的要求,但是苦於沒有理想的工具和手段。1675年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用顯微鏡發現了十分微 小的原生動物和紅血球,甚至用顯微鏡研究動物的受精作用。列文虎克掌握了很高的磨製鏡片的技藝,製成了當時世界上最精緻的可以放大270倍的顯微鏡。
以後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微觀和探索眼睛看不到的世界,但是由於光學顯微鏡的解析度只能達到光波的半波長左右,這樣人類的探索受到了限制。
進人 20世紀,光電子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33年德國人制成了第一臺電子顯微鏡後,幾十年來,又有許多新型的顯微鏡問世,比如,掃描隧道顯微鏡 (STM)就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現代儀器。
《玩出了名堂》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會認6個生宇,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名堂、浪費、鏡片、看守、定時、清閒
2.過程與方法:放大鏡、細微、閱讀、隨意、調節、簡單、顯微鏡、擠來擠去、微生物、拜訪、玩具”等詞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鏡的過程中,是怎樣發明顯微鏡和發現微生物的,從而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增強創造意識。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樣從玩中發明了顯微鏡和發現了微生物的,並交流從中受到的啟發;寫玩中的樂趣或收穫。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匯入
1.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在遊戲和在玩中會到了哪些樂趣。
2.同學們在自己的玩中體會到了樂趣,甚至有人在玩中出了名堂,同學們想知道是誰玩出了什麼名堂嗎?請聽故事《玩出了名堂》。(教師生動地講故事)
二、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學生採用自主識字的方式進行。)
會認的字:閱、固、調、皇、俄、拜
會寫的字:堂、鏡、閒、待、閱、腿、隨、調、簡、拜、訪、具
1.其中“調”“待”是多音字,在課文中分別讀tiao、dai;還可以讀diao。(調動)dai(等待)。
2.注意引導學生區分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堂”與“常”、“鏡”與“境”、“訪”與“坊”;
3.注意“拜”起筆是撇不是橫,右邊是四橫不是三橫,“具”的裡面是三橫,不要少寫一橫。
4.比較“閒” 與“閱”、“閉”,“腿” 與“隨”,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他們分清楚。
5.同學們在玩中的發現能夠談談嗎?從玩中引導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三、學生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列文虎克是什麼人?(職業是什麼?)
2.他玩的是什麼?
3.他玩出了什麼名堂?
四、作業
生字組詞
第二課時
一、聽寫
堂、鏡、閒、待、閱、腿、隨、調、簡、拜、訪、具
二、 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理解課文的內容。
1.課。文有幾個自然段?(五個自然段)
2.哪幾自然段講了列文虎克玩並且出了名堂?
3.“列文虎克是怎麼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三、四自然段)
4.分組討論從哪幾個方面寫列文虎克是怎樣玩出了名堂的?
從三個方面
(1)一邊看門,一邊磨鏡片,玩放大鏡;
(2)玩放大鏡,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發明了顯微鏡;
(3)接下去寫的是在玩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了微生物。
5.課文中對小人國、居民、玩具三個詞語加了引號,你認為這是為什麼?(這是對微觀世界和微生物的擬人說法和對顯微鏡的形象表述(借代),加上引號,不僅起到強調的作用,還使這些詞語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一些術語的枯燥,增強了所要表達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三、小練筆
有了前面所受到的啟發和收穫,讓學生寫一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穫。要鼓勵學生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寫出自己在玩中的樂趣和收穫,但要注意這是小練筆,不能拔高要求。
板書設計:
玩出了名堂
列文虎克—玩鏡片—做放大鏡—
玩放大鏡—做顯微鏡—發現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