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希望相關的作文素材故事篇
導語:人只要對自己不失望,對自己充滿希望,精神就不會崩潰,就可能戰勝困難而存活下來,並取得成功。下面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素材,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林德曼博士的挑戰(希望可以戰勝死亡)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學專家獨自一人架著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他在進行一項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心理學試驗,準備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認為,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機體的健康。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在注視著獨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的冒險。已經先後有100多位勇士相繼駕舟橫渡大西洋,結果均遭失敗,無人生還。林德曼博士認為,這些死難者首先不是從肉體上敗下陣來的,主要是死於精神上的崩潰,死於恐怖和絕望。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親自進行了試驗。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多次瀕臨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現了幻覺,運動感覺也處於麻木狀態,有時真有絕望之感。但只要這個念頭一升起,他馬上就大聲自責:“懦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夠成功!”生的希望支援著林德曼,最後他終於成功了。他在回顧成功的時說:“我從內心深處相信一定會成功,這個信念在艱難中與我自身融為一體,它充滿了周圍的每一個細胞。”他的試驗表明,人只要對自己不失望,對自己充滿希望,精神就不會崩潰,就可能戰勝困難而存活下來,並取得成功。
美國百貨大王的故事(任何處境下都要懷抱希望)
有一年的聖誕節前夕,一個美國青年想去紐約,妻子便去車站給他買票。車票已售完,妻子無奈地回家對他說:“很抱歉,沒能買到票。售票員說有人退票的希望只有萬分之一。”青年人聽到妻子的話後,馬上開始收拾行裝準備出發。面對妻子不解的目光,他說:“我去碰碰運氣,如果沒有人退票,我就當是提著行李去散步了。”在車站裡,他開始等待。開車前三分鐘,終於有一位女士因為孩子生病而不能成行,他由此得到了退票,踏上了開往紐約的火車。
這個美國青年就是甘布士,他憑著抓住生命中每一個看似渺茫的希望這個信念,最終成為美國百貨業鉅子。在談起自己成功的感悟時他說:“我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我抓住了萬分之一的希望。別人以為我是傻瓜,其實這正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生活中,我們缺少的往往就是這種等待、這份耐心和勇氣。即使希望之後的結果常常是失望,也應該重新鼓起勇氣和決心。就像甘布士把失敗說成提著行李去散步,那是一種怎樣積極的心態啊。如果他在失敗之後就去抱怨命運,便不再去爭取生命中許許多多的萬分之一的希望,也就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了。
更多的時候,我們缺少的恰恰是為了萬分之一的希望去拼搏、去追求的信心,看似不可能便放棄了。我們也會常常嘲笑身邊那些為了不可能實現的夢想而痴心奮鬥的人們,笑他們的愚蠢和不明智。可是想想因為目標遙遠抑或困難重重而放棄希望的我們,到了最後一無所獲,不是更應該被嘲笑嗎?成功絕非偶然,雖然有時看似簡單,但我們不曾注意的地方,卻很少想別人曾怎樣為了這萬分之一的希望而付出辛苦的汗水和智慧。
希望就是力量,有了希望便會有成功的可能。成功和失敗之間,其實只隔著一顆充滿希望的心!
張海迪的故事(希望點亮生命之燈)
1974年冬天,張海迪和父母一起從下放地回到濟南。返城的年輕夥伴們一個個都有了著落,有的進了工廠,有的參了軍,有的上了大學。張海迪不願讓父母養自己一輩子,而且告訴她,只有工作才會快樂,她也要去找份工作。她手搖輪椅,四處尋找。可從冬到夏,沒有結果。人家還說:“多少好胳膊好腿的都找不到工作,哪有地方安排你!”
張海迪心如死灰。她覺得自己的生命價值已經完結,沒有必要再這樣拖累父母,忍受痛苦活下去了。一天傍晚趁父母不在,她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藥,然後閉著眼睛平靜地坐在輪椅上。但平靜頃刻即過,海迪的心開始翻騰,她想起了父母親養育自己十幾年的心血,想起了鄉親們給予自己的快樂和厚愛,想起了自己在裡寫下的話語,她發現自己對生活還是有很多希望的……她還想起了保爾的那句即使到了生活無法忍受時,也要生活下去!一個堅定的想法出現在她的腦海中:“不!不!我不能死!還有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啊!”“來人啊!救救我……”張海迪扯起自己的頭髮,大聲呼喊。對生的希望把死神嚇跑了。張海迪還怕什麼呢?從此,以病殘之身坐在輪椅上的她又開始了新的奮鬥。
大白鼠實驗
俄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兩隻大白鼠丟入一個裝了水的器皿中,它們拼命地掙扎求生,維持的時間是5分鐘左右。然後在同樣的器皿中放入另外兩隻大白鼠,在它們掙扎了5分鐘左右的時候,放入一個可以讓它們爬出器皿外的跳板,這兩隻大白鼠得以活下來。若干天以後,再將這對大難不死的大白鼠放入上述器皿中,結果真的有些令人吃驚:兩隻大白鼠竟然可以堅持24分鐘,三倍於一般情況下能夠堅持的時間。
這位俄國的心理學家總結說,前面兩隻大白鼠,沒有逃生的經驗,它們只能憑自己本來的體力掙扎求生;而有過逃生經驗的大白鼠卻多了一種精神的力量,它們相信在某一個時候,一個跳板會救它們出去,這使得它們能夠堅持更長的時間。這種精神力量,就是積極的心態,或者說就是內心對一個好的結果的希望。
這個實驗雖然殘酷了一點,但給人很大的教益。實際上我們不必做那樣的實驗就可以知道,在艱難困苦之中,心中有希望和心中沒有希望,對我們的行為會有完全不同的影響,結果當然也就完全不一樣了。
大白鼠的希望,是人給它們的;而我們人類自己,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困難的情況下,都能夠自己給自己希望。而且,我們不知道希望所調動的,是不是僅僅只是我們自己的精力和體力。也許,冥冥中真的有天意在關照人間,天意會更欣賞那些內心總是充滿希望的人,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僅應該活下去,而且還應該活得很好。
希望就是力量。在很多情形下,希望的力量可以比知識的力量更強大,因為只有在有希望的背景下,知識才能被更好地利用。一個人,即使他一無所有,只要他有希望,他就可能擁有一切;而一個人即使擁有一切,卻不擁有希望,那就可能喪失他已經擁有的一切。
希望的力量
一個人被湍急的河水沖走以後,如同一片草葉順流而下。此時,這個人多麼希望抓住一樣東西,哪怕是一根蘆葦、一根水草也好。然而四面都是水,他什麼也抓不住。他心想,這下可完了。
死就死吧!這個念頭一出,他感到身上立馬沒勁了,也沒有力量掙扎了。整個身子眼看就要往下沉了。忽然,他想起去年夏天在這條河邊玩時,離這兒不遠的河岸上有一棵老樹,其中有一根粗大的樹枝正好貼在水面上。想到這裡,他心裡頓時有了希望,心不慌了,力氣也有了,便拼命掙扎,堅持,終於游到了那棵老樹的樹枝那兒。
當他拼命拽那樹枝時,誰知那樹枝早已經枯死,“咔嚓”一聲,折了,但是沒有馬上斷,情況十分危險。這個人沮喪得要命,不願意再奮鬥了,心想就隨著樹枝被水沖走算了,心裡懷著必死的念頭,身體變得沉重起來。這時,他腦子裡閃過去年在那棵老樹下玩時看到一個流浪漢在離樹不遠的地方躺著。說不定現在也在那兒呢!這樣一想,生的希望又燃燒起來,他大呼救命。很幸運,那個流浪漢真的在附近,把他救上岸來了。回首往事,他說:“要是早知道河面上的樹枝是枯乾的,我不可能堅持到那兒;如果不是突然記起那個流浪漢,我不會有力氣喊救命。”由此可見,希望給人多大的力量!
這也許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是它告訴我們,希望對我們的生活具有怎樣的意義。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看不到希望。
《美麗人生》的啟示
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的主人公基多是猶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集中營內,為了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免遭罪惡的踐踏,基多哄騙兒子說集中營只是為他即將到來的生日而準備的一個“遊戲”,規則是不吵鬧不吃零食,這裡所有的人都是遊戲的參與者,遵守遊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兒子信以為真,雖然在集中營裡父子倆經歷了種種磨難,但每次基多都用美麗的謊言哄著兒子繼續玩這場遊戲。時間一天天過去,基多在無奈的謊言和殘酷的現實中苦苦掙扎,但他儘自己的全力使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影片為什麼要以這種喜劇的手法來描述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我想導演貝尼尼的最終用意是為了表現更深層的思想,為了不讓觀眾再沉溺在淺層的感動上。基多不僅讓兒子,同時也是讓自己相信:一切噩夢都只是暫時的,最後的勝利終歸屬於我們。所以即使在集中營裡,基多也始終懷抱著希望,因為他有著對生活的堅定信念,相信美麗的人生才是永遠的,所以他小心翼翼地呵護著兒子純潔幼小的心靈。
革命家心懷希望
《紅巖》是一部滲透著先烈鮮血和生命的長篇小說,自1961年12月出版後,四年多的時間裡共印了500多萬冊,曾被譯成日、德、韓等多國文字,並被改編成話劇、歌劇、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山城重慶的地下鬥爭懸念叢生,引人入勝;渣滓洞的倒吊、電刑和竹籤釘指頭等毒刑使人望而生畏。然而,這些都未能動搖真正的共產黨人的意志,江姐、許雲峰、成崗等面對死亡“臉不變色心不跳”的英雄形象一度成為舉國推崇的偶像,征服了不知多少顆嚮往真理的心靈。不僅是英雄們鬥爭到底的犧牲精神使億萬讀者蕩氣迴腸,英雄們永遠懷抱希望的態度也是深深感動我們的緣由。小說中江姐一邊縫製紅旗一邊低聲唱國際歌的場景,好似有熊熊的希望之焰在她們眼前燃燒,她們彷彿看到新中國在冉冉升起。正是這批心懷希望、不畏犧牲的革命家締造了新中國。
縴夫石——希望之燈
古有詩寫長江上縴夫雲:“巫峽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行可進,青天無到時。三朝見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三峽縴夫的苦難,可見一斑。他們甚至時時都有生命危險。有危險就有了縴夫石。縴夫石有的是人工打鑿的石柱,插在險灘邊的縴夫道上;有的是縴夫道上自然生長且較突出的石頭;有的.是縴夫們在石頭上留下的腳窩子印,或是貼身擦亮的崖壁。縴夫石是為了穩定船身,保持行進方向,或者是供縴夫抓手,還有的是為了拴船……而有的雖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卻能帶給縴夫們希望,起到燈塔的作用,讓他們在危險的處境中保持不滅的希望,從而渡過一個又一個危險,平平安安回到家鄉。
希望的力量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在一片茫茫無垠的沙漠,陽光強烈,乾燥的風沙漫天飛舞,一支探險隊正在負重跋涉,口渴如焚的他們卻沒有了水!
水是探險隊穿越沙漠的信心和希望,是支撐他們活著的脊樑,是他們苦苦搜尋的目標。這時,隊長從腰裡拿出一個水壺,說:“這裡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沉沉的水壺依次傳到每個人手中,充滿生機的喜悅頓時在瀕臨絕望的隊員臉上瀰漫開來。
就這樣,隊員們憑著希望的力量——裝滿沙的水壺,頑強地穿越了茫茫沙漠。
看完這則故事讓我想起了很多,這種情形恰似我們在人生路上艱難的跋涉,是多麼的需要希望的力量去支撐自己呀。
唐山大地震中的一對夫妻
在1976年我國發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有許多死者並非死於飢渴、垮塌,而是死於絕望。據觀察,他們的身上並無任何傷痕——除了滿身自己手抓的傷痕以外。他們是在極端絕望中自己結束生命的。而另一對夫婦被壓在地下三天,仍然活了下來。在被壓在地下的日子裡,傷痛和飢渴也幾乎使他們喪生。丈夫找了一把菜刀努力想挖出一條生路,但四周都是水泥地板,菜刀除了砍下一點灰塵之外,並無作用。但是菜刀砍在水泥地板上的聲音使妻子得到了振奮,她不停地問丈夫:“快了嗎?快挖開了嗎?”丈夫也滿懷希望地說:“快了,快了。”
聰明的丈夫用“希望”拯救了妻子,也拯救了自己。
心理學家從大量的觀察事實中發現:在危險的情境中,經常是那些性格樂觀、富於自信的人存活下來,因為他們總是沒有泯滅自己的希望。
“希望效應”的調查
對於希望效應,心理學家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調查,他們要求許多人回答題為“你有哪些希望?”的問卷。問卷分析的結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種類(不論大小)越多的人,往往充滿了自信並注意生活的樂趣,精神煥發,精力旺盛。而那些沒有明顯的或者較少希望的人則往往表現出漠然、悲觀、消沉。一位富翁在試卷上只填了一句話:“我沒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經滿足了——除了長生不老之外,而這能算是希望嗎?”經過調查,這位富翁患了嚴重的憂鬱症。心理學家與他進行了接觸,勸告他從事一些具體的活動,並列出分階段的計劃表,如對外孫的培養、對某個足球俱樂部的支援等。經過指導,經過不斷的、各種各樣的希望的“煎熬”,這位富翁在精神上已判若兩人。
應用與創新
希望是不應有年齡限制的
說起“希望”,人們似乎覺得這是年輕人的專利,彷彿只有青春年少的時候生活才有希望。這是隻看到希望與時間的長度的關係。實際上,希望與人的年齡是沒有關係的。過分強調希望的“年輕性”,只能在社會氛圍上造成對老年人心理不利的影響。
現在社會上存在著一種不太引人關注的問題,就是退休群體的心理問題。退休者感覺到自己對於社會已經沒有意義,自己的生活也不再有意義。於是,很多離開工作崗位的人處於沮喪的心理狀態,對社會不滿,對他人不滿。如果輿論的導向能夠對老年人的生活投以希望之光,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人只要生活著,就應該對生活懷抱希望。希望是生活的燈塔,指引人永遠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