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反思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我執教的《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邊關係》,《三角形的分類》之後進行的,在此之後則是《多邊形的內角和》,它是三角形的一個重要特徵,也是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及解決其他實際問題的基礎,因此,學習和掌握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一、創設情境,營造探究氛圍。

  怎樣提供一個良好的探究平臺,使學生有興趣去研究三角形內角的和呢?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因此這節課在複習舊知“三角形的特徵”後,我引出了研究問題“三角形的內角指的是什麼?”“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你猜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麼猜的?這個問題一丟擲去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於學生在平時使用三角板時已經若隱若現地有了特殊的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這一感覺,因此本環節,要求學生猜一猜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並說說是怎麼猜的,以激發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並體會到猜想要合理且有根據,同時也為推理驗證的引出作必要的鋪墊。

  二、操作驗證,突破重難點,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其實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學生已經知道了這一知識,所以很輕鬆地就可以答出。但是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覺得本課的重點就是要讓他們知道“知其所以然”,因此接著就讓學生分組討論:有什麼辦法可以驗證得出這樣的結論。學生會提出度量、折一折的方法,然後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以小組為單位有選擇的用度量的方法或者用折一折的方法,透過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鼓勵學生傾聽他人的方法,從中獲益,增加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增強了語言表達能力,並潛移默化中滲透了一個重要數學思想―――轉化思想。

  在猜測後先獨立思考驗證的方法,再進行全班交流,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量、剪、拼、折等一系列操作活動中發現了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個結論。在探索活動前,交流如何使研究樣本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與如何分工做到操作省時高效這兩個問題,培養學生嚴謹、科學正確的研究態度,讓學生在活動中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為後續的學習提供了經驗支撐。

  三、練習設計,由易到難

  研究是為了應用,在應用“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時,第一層練習是基礎練習題:已知三角形中兩個內角的度數,求另一個角;已知一個角的度數(等腰三角形中頂角或底角的度數),讓學生應用結論求另外的一個內角的度數;一個角的度數都不交代,給出三角形的特徵(等邊三角形),求這個三角形每個角的度數。第二層練習是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內角度數。第三層練習是拓展深化練習,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去判斷思索,如:“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比小三角的內角和大”對嗎?“你能畫出兩個直角三角形嗎?為什麼?等問題。體現習題設計的坡度性與層次性,讓不同的學生都各有所收穫,關注了學生差異問題。

  四、教學中存在不足

  在教學中,由於我對學生了解的不夠充分,讓學生自己想其它的驗證方法,難度較大,浪費了大量時間,拖課了。因此在設計教案時要深入瞭解學生,反覆研究切合實際的教學設計,這是我在以後的備課中要注重的地方。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