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七年級教師教學反思(精選6篇)

七年級教師教學反思

七年級教師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教師教學反思(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教師教學反思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同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助推器。

  我們應該意識到:沒有反思,教師就不會有警悟,也不會有創新的意識和突破自我的勇氣;沒有反思,教師就無法擺脫自身職業的惰性和侷限;沒有反思,教師就無法尋找到自己行動的方向;沒有反思,教師也無法成為充滿自覺意識和創造活力的專業群體。因此我們教師要努力讓反思成為一種自覺意識,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在教學反思的路上應該這樣做:

  第一,要把準“思”的要點

  每一節課都要思考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看來進行,能否在教學中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教學策略是否得當,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是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與學生進行了深入的對話,是否體現了本學科的特點,教學效果是否良好,學生的參與狀態如何,學習方式是否真的有效,課堂上每個學生是否被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形成了怎樣的能力,還存在哪些問題。

  第二,見證“思”的足跡

  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精彩難忘的片段,如有趣的導言、簡潔明瞭的板書、直觀的演示、巧妙的設問、對突如其來的事件的處理、瞬間產生的靈感等。這些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用具等方面的獨到之處,都是促成教學成功的因素。如果課後抓緊時間將課堂上的這些點地記下來,日後進行歸類、整理、總結,並長期堅持下去的話,教學就會越來越靈活,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教學能力就會大大的提高。有時候我們總會感到在教學中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或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課甚至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如果課後不及時總結,冷靜思考,仔細查詢不足甚至失敗的原因,尋求解決的辦法並記錄在案,那麼在下次的.教學中很有可能會重蹈覆轍。“教,然後知困”,透過寫教學反思,能過是教師吃一塹長一智,達到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效果。

  第三,提升“思”的品質

  要做到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系統的理論學習是必要的。多讀書,用教學理論來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行為,要把課堂教學實踐的感性體會上升到教學理論的高度去認識、分析和總結。這樣把課堂實踐與教學理論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幫助你把課堂教學的零散之珠串成一條完整而精美的教學之鏈,汲取智慧,引領成長。透過學習與實踐,形成自己對某種教育現象或問題的看法,逐漸掌握教育理論知識和原理,就會在理論和實踐中架起一座橋樑,從而是向學生學習行為和教師教學行為的最佳化。

  七年級教師教學反思2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階,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一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7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有同行問我,你是怎麼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靠“忽悠”。

  語文一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僅一節課下來,學生就有了愛的衝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扯淡,更有甚者某些專家還要刻意強調語文課堂的目標性,真不知道應該怎樣評價學生的情感感受。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一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一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透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你在上課時講過一下,帶過一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一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一種價值觀,一種情感,一種能力,不是靠某一課堂上的某一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裡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一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一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一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一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一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麼?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向學生推薦一些美文,一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講著講著,常常會發現正講在興頭上,學生聽的正高興,下課時間卻到了我個人認為這才算語文課。

  七年級教師教學反思3

  主動探究是新課程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探究什麼?怎樣組織學生探究?這是開展自主探究、提高課堂效率的核心問題。我認為,必須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提出有效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行為。有效的問題是主動探究的起點。學生不同於成人,他們一般不可能很自覺地進行學習。他們的探究活動可能是漫無目的的。他們開展探究活動,需要教師的精心引導,需要問題的激發和調動,有效的問題能創設出一個充滿張力的情境,能造就一個充滿誘惑的現場,能激起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

  第二,給學生充足的探究時空和自由度,去經歷探究過程。這一探究過程包括以下連續且形成迴路的七個環節:面對問題情境→產生探究慾望→出現探究行為→接受反饋資訊→調整探究行為→獲得探究成功→嘗試拓展學習。在每一個探究環節中,都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

  七年級教師教學反思4

  要善於發現問題,並不斷在反思中提高自己……

  這兩天,給學生做第一章“人的由來”檢測試卷,發現了一些自身的問題。

  一是關於“青春期男孩女孩身高的生長速度曲線圖”,講這個內容的時候,只是對課本上的討論題做了分析,並總結:在青春期,男孩女孩的身高生長速度都加快,而且女孩一般比男孩早兩年!考試題目是:分析圖,進入青春期後,男孩的生長速度——?學生們的答案基本都是“快”或“加快”,我自己做的答案也是“加快”,但給出的答案是“先上升再下降”,這個答案我沒有想到,更別說是我教的學生了,他們沒做出來,不是他們的問題,是我這個老師的問題,我的分析圖的能力由此看來是有限的,對知識點的把握也沒有經驗,這些都是我要加強的,所幸的是,我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還可以在講評試卷的時候再給學生補充:“女孩男孩在青春期的生長速度都是加快的,從曲線圖我們可以看出,女孩男孩在這個時期的生長速度同時也呈現出‘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的”!

  二是“始兒能有一定的免疫力是因為?”這個知識點,我在上新課的時候也沒有提到,所以學生們多數沒做出來。因為答案上正好把這個答案給漏了,所以我對答案文字的組織能力又出現不自信,不知道表達“透過胎盤從母體獲得”可否準確?

  可能因為年輕,對生物課本還不熟悉,對整個初中的生物知識還串聯不起來,對知識點、考點的把握還有待提高,希望在透過自己的不斷學習後能儘可能做得完美!

  七年級教師教學反思5

  以下方法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可做起來卻並容易。假如學生能夠按照這些“秘訣”學習,並且能夠堅持很長時間,直到養成習慣,學生的學習、工作成績自然就會漸漸提高。能夠做到這一點,學生的學習、工作效率就會不斷加強。

  1、當場瞭解聽課,對於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聽課時要了解所學內容,特別是重點內容,上課之前就必須做好預習。因為預習是達到以上目的的保證。聽課時必須做到所學內容全部當時瞭解,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在課堂上問,直到全部弄懂為止。

  2、反覆複習,或許大家都清楚,即使聽課時就瞭解了所學內容,但時間長了,也難免遺忘。想一次就記住所學的所有內容並且永不遺忘,是不太現實的。要想真正記住所學內容,並且長久不忘,最好的辦法就是趁學生沒有完全忘記之前,反覆複習,並不斷地重複這種記憶,這樣就能使其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複習的方法有以下四種。第一,對所學的內容,當天做第一次複習。第二,一週之內,第二次複習。第三,一個月之內,第三次複習。第四,考試前,做最後的複習。對於有些特別難的問題,應該視情況增加複習的次數。

  3、不該投機取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會不會出現以下情況:做練習時,不好好思考,而是直接看答案或借同學的練習本抄抄就完了;考試前也不認真複習,只想碰運氣。很多人都會有這些毛病,這只不過是圖一時的輕鬆和逍遙的方法。如果時間長了,學生的能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下降,再想迎頭趕上就較困難了。讀書與學習其他任何技能一樣,如果不從最基礎的地方做起,不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的話,是很難達到最高境界的,有可能只到某個階段,就寸步難行了。就像蓋房子一樣,如果基礎不牢的話,那麼即使是輕微的地震也很可能將其震垮。

  4、培養讀書興趣對於學習知識,任何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自卑感,我們必須設法克服它。因為它對一個人能力的發揮是個很大的障礙。同時,我們還必須培養讀書的興趣,這對於學習知識也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在上某門課程之前,如果學生本來就對這門課特別感興趣,那麼,學生肯定會特別下工夫將其鑽研一番,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就會表現得特別認真。這樣,學生以前從未發現的潛在才能就會逐漸顯現出來。

  七年級教師教學反思6

  一、備課上課的選例問題

  七年級思想品德上冊教材每課都有大量的例子,但是我覺得這些例子很多是名人名家,缺乏凡人凡事,離學生的生活很遠,特別是我們鄉下學生,由於缺乏圖書資料以及有效的閱讀引導,學生對許多名人的事蹟不甚瞭解,因此教材中的例子不易使學生產生共鳴。於是,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心理輔導,行為矯正,情感薰陶時,應該儘量選用學生身邊的凡人凡事來加以分析引導,喚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引導學生學會辨別是非。我嘗試著去努力,覺得效果不錯。當然,我也會盡量引導學生仰視名人,欣賞名人的風采。

  二、對於討論交流問題的引導

  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要求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積極參與學生的活動,自由開放。教師在教學中,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組織學生學習,如開展辯論、討論、體驗交流等方式。就討論活動來說吧,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要做好認真設計,精心安排,對學生討論、辯論以及體驗交流要給以積極引導,有效組織討論,如學生討論時,教師要做好討論記錄,組織討論的問題要有深度,要提供充足的討論時間,討論結束時要給以評價指導,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道理和觀點給你,形成正確的觀念,也就是說要把握好組織討論的度,不可以淺嘗則止,為討論而討論,也不可以漫無目的,不知收尾。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採用討論、辯論等方式還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教材的利用問題

  新課程的教材觀認為,教材只是一種教學資源,是師生教學對話的文字,因此,教師不能過分依賴教材,在使用教材上要進行自主開發、創造使用,積極整合重組,讓它變成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多,我們就不能完全按課本來講,要進行整合、重組,才能講透,才能使學生透徹理解。

  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

  課本的編排注重聯絡實際,弱化了理論性。我們老師在教學時,要遵循理論聯絡實際的教學原則,設計有效的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透過體驗、理解和掌握,從體驗中悟出道理、觀點,而不應該強硬的歸納出理論要點,讓學生不知所然。

  總之,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做好教學準備,機智、靈活的採用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