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找規律》的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1

  《找規律》這個內容聽過很多人上公開課,對這個內容和需要的素材都積累了很多,但是也存在一些疑惑:有規律的排列是說不斷重複三次及以上,對於第一課時的找規律就是要分組,分組很重要,其實就是找出不斷重複的。

  這裡以前我沒太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沒有不斷的問學生,把什麼作為一組,這組中第一個是什麼……這次再上這個內容的時候我就不斷的問什麼在不斷重複,把什麼作為一組。

  上完第一課時,在上第二課時,就是數量的規律,這個也是不斷重複出現,只是從圖案到數了,學生掌握起來不難。第三課時就是數有規律了,所以我總覺得前面強調重複,到這裡沒有了,學生就很迷茫,所以在這裡我跟學生強調了:不斷重複出現是有規律的,還有些是不會不斷重複出現,但是也有規律。有些規律的核心是重複,有些規律的核心是發展。要孩子創造有規律的圖案,很多是不斷重複出現的,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上還是要多展示一些數量不斷變化的規律給他們看。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2

  有人說:“教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自己上了一節示範課—《找規律》。在這門“遺憾的藝術”獲得了一點點成功。高興之餘,也不忘記錄下自己的所得所失。

  《找規律》是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二課時,我設計的環節如下:

  一、找規律,感受規律的美

  這節課重點要學生去“找”規律,而不是規律的應用,更不是做競賽題。我設了這樣的匯入,我先以有節奏的拍手歡迎聽課的老師,再請同學們和老師一樣有節奏的拍手。在遊戲中滲入找規律,初步感受和體會規律,並說出自己的發現及時的匯入新課。出示有規律排列的盆花,彩旗圖,讓學生找規律,小組內交流,感受這樣有規律的排列顯得整齊漂亮。

  二、找策略

  圖中的盆花的顏色依次是紅、藍、紅、藍、紅、藍……學生找出規律,我及時提出問題,按這樣有規律的排列第15盆花是什麼顏色,小組內合作,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集體交流。

  三、最佳化策略

  學生解決盆花的問題出現三種策略,一種畫圖方法;一種是列舉法;一種是計算方法。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彩燈依次是紅、紫、綠、紅、紫、綠、紅、紫……照這樣排列第17盞燈是什麼顏色的問題,比賽誰完成的快,交流時學生髮現計算方法還是比較快。

  四、發現生活中規律

  數學是解決生活的問題,用學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才能體現數學的價值。讓學生找生活中這樣的規律如:“每四年一閏,每7天一個星期,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十二生肖……”

  五、用規律設計圖案

  我用今天這樣規律設計一幅圖案,向學生展示,再一次喚起學生對規律美的認識,讓學生自己設計,讓學生同樣體會到數學的美。以上五個環節,其中“一,二,三”個環節是重點,這樣的設計在實踐中獲得好評。

  我的成功

  1、激趣引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用有節奏的拍手來歡迎老師,一來緩解學生緊張情緒,二來把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來,發現拍手的規律,為下文找規律做了鋪墊。

  2、充分體現課改的新理念。這樣的設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研究之中,讓他們帶著問題展開小組合作交流,避免課堂中提問,以個別學生回答代替大多學生的思維。在學生探究規律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不是生硬把找出的規律教給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解決,獲得成功的體驗。

  3、根據課堂變化,及時調整設計。在最佳化策略這一環節,比較畫圖法,列舉法和計算方法時,課堂出現兩派,一隊認為畫圖直觀而且好理解;一隊認為計算簡潔,速度快。我馬上補充一道,“按燈籠這樣排法,第1840盞燈是什麼顏色?”要求畫圖,學生齊喊“哦!那畫到啥時?”從而感受到計算方法的簡便和實用。

  4、靈活使用課後問題,巧妙設計習題。課後的練習第1題是擺珠子,第2題穿珠子,兩道題內容相似,我只選取了第1題。我設計一道這樣練習題:“我愛數學我愛數學我愛數學……第154個字是什麼?”這樣習題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它不但很有創意,還體現熱愛數學之情。

  我的遺憾

  課堂中對意料之外的回答,處理不恰當。當提出“彩旗的顏色依次是紅、紅、黃、黃、紅、紅……的順序,第23面是什麼?”時,因為有前面兩種問題的鋪墊,學生基本認可先找出每幾個一組,再列算式,正當總結時,於沂渭舉手說:“我還有一種方法,把紅旗當奇數,黃旗當偶數……”我馬上想到每2個一組,奇數是紅旗,偶數是黃旗,欣喜打斷他的話“噢,把紅旗看成一組,黃旗一組,也就是每2個一組,再計算。這種想法很好,大家給於沂渭鼓掌。”但是於沂渭臉上卻沒有喜悅之情。當時害怕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沒有讓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想法,聽課的老師對這種方法也有異議,表揚也顯得蒼白無力。

  課後我叫來於沂渭讓他講完自己的想法。他的想法是這樣的,把2面旗當成一組,紅旗是單數,黃旗是雙數,第23面旗應是23÷2=11(組)……1(面)第11組是單數應是紅旗,剩下一面按順序應是黃旗。說的多啊!難得學生有這樣的奇思,可惜課堂上,我卻讓這精彩的一幕浪費掉。還得聽老師留下懸念,給自己留下深深的遺憾。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一、課初,以遊戲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初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在本節課的一開始,我以“變魔術”的遊戲吸引住了孩子們的眼球。讓孩子們猜測老師變出的花的顏色,隨著變出的花的數量地增多,越來越多的孩子能準確地說出下一朵花的顏色,他們為自己的成功而歡呼,並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發現說給大家。我根據學生的發現很自然引入本節課的內容的學習。

  二、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新授內容時,我沒有馬上把教材中的資訊窗呈現給學生。因為資訊窗中給出的資訊比較多,對於剛接觸規律的孩子來說有點難,我自己設計了了兩組比較簡單的找規律的內容。利用這兩組內容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發現規律是一組一組重複出現的。為了加深學生對規律的感性認識,我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利用課件,在有規律的每組之間劃上虛線,讓學生充分理解規律,從而正確學會找規律的方法。

  三、聯絡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的作用。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應用於生活,因此,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學生充分理解了規律之後,我利用課件把教材中的資訊窗呈現給學生,此資訊窗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從中找到規律,體驗到學數學的樂趣。隨後,我又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著手,尋找生活中的規律現象,讓學生在舉例中初步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無所不在,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本節課上完後,自我感覺還不錯,但仔細想想,在課的最後如能讓學生根據這節課的所學,利用學具袋中的圖片自己獨立擺一個有規律的圖形,效果會更好。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找規律這一單元的第一節課,為了使學生感受生活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本節課採取了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組交流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

  我的教學意圖有兩個:一是讓孩子透過找規律能夠說出下一個是什麼;二是讓孩子充分感受規律的美。圍繞著這兩個教學意圖,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分別是:

  一、創設情境,感受規律。

  新課開始,我首先透過變水果的情境匯入,充分調動小朋友的學習慾望,激發出孩子大腦中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原有經驗,然後直接揭題:像這樣一個蘋果一個香蕉,又一個蘋果一個香蕉,不斷重複出現的現象就叫做規律,今天咱們的任務就是一塊兒來找規律。

  二、在自主探究中,發現規律。

  1、這第二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認識規律。這一環節,我重在強化訓練孩子用較清楚、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發現的規律。首先,我為學生創設了聯歡會時張燈結綵,這一兒童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氣球和燈籠有規律的呈現出來,使學習新知過程,融於豐富有趣的活動中,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在觀察、猜想、推理、操作中意會,感知規律。同時人人能夠參與,有利於面向全體,給學生提供思考、嘗試的機會。然後,我讓小朋友自由發揮,說說自己發現的規律。

  2、接著這一環節我創設了讓學生猜的環節,讓學生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麼顏色?下一個燈籠是什麼顏色?下一個小朋友是男孩還是女孩等,都是讓學生先自我感受,再聽取別人的意見。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獨立思考、自我嘗試、獨立猜想、和體驗成功的機會。

  三、在自主探索中,體驗規律。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知識,發展解決問題的策略。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首先在黑板上擺出有規律的圖形,讓同學們發現圖形的特徵以及規律,使學生能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事物的規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推理能力。接著,我在體驗規律這一環節設計了塗一塗、畫一畫的教學情境,用自主探索的方式讓孩子獨立完成。其中,塗一塗重在讓學生會按照規律塗色,還要會說出規律。

  四、在小組合作中,創造規律。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小小設計師這一活動。讓學生小組合作塗出有規律的顏色,擺出有規律的圖形。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顏色來給花朵塗顏色,學生的創造力真是令人吃驚,他們不僅能模仿前面出現的一些規律來創造,有的還塗出了較難的規律。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同時,注意發揮群體優勢,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合作、交流、協商,以提高學生間相互合作的意識。

  五、說說生活中的規律,發現規律的美。

  欣賞生活中的規律、找找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等,進一步加強對規律的感知體驗,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創設出更多、更復雜的規律,培養了他們的大膽創新意識,體現了玩中學,做中學的理念。

  本節課我的教學特點是:充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我首先利用資源創設一個聯歡會的佈置的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有趣的情境中探索事物的規律,學生根據這一情境中擺彩旗、擺燈籠、擺小花等圖形感受規律,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讓學生全方位地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的魅力。還藉助多媒體讓學生欣賞規律圖片,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另外,我透過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塗一塗、找一找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態的過程中感悟規律、經歷發現規律過程,並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積極的情感體驗。特別是讓學生小組合作擺一擺、塗一塗這兩環節中,我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思維時間和空間,開放了學生思維,學生設計出了與眾不同、有創意的規律,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當然,本課也存在很多不足:

  一、沒有調動學生學習和積極性

  其實在課堂上,我已經看出他們不愛、不愛回答問題的特點了。可我卻沒有及時調整、調控課堂的對策,沒有利用手中的小星星激發學生的舉手意願,比如應該說:看誰最勇敢?看誰願意回答老師的問題?誰想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等一系列激勵性語言。

  不足二:課堂評價單一

  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始終說你回答得真好!評價不夠多樣化,沒有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對於一年級的學生,應該用不同的評價去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滿足自身的需求,從而激發自己的發言慾望。

  不足三:時間沒有掌控好,最後環節顯得緊張

  課堂教學中我一直嚴加掌控教學時間,但還是沒的控制好。尤其最後環節欣賞規律的,只是匆匆而過,顯得很是掃興。

  一路反思下來,本節課當中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會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逐漸改正,讓我的課堂充滿情趣、充滿智慧,真正讓學生在愉悅中學會新知,我會為這一目標而努力!

  《找規律》的教學反思5

  “探索規律”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數與代數”領域的一部分,要求學生能夠“發現給定的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找規律”是根據新課標理念新增加的學習資料,主要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我這天執教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找規律”第一課時,這是找規律的起始課,主要讓學生自主學會尋找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為後面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學生在學前階段就曾理解過“找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啟蒙教育,因此,對於學習“簡單的圖形排列規律”這部分資料較為容易。但是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是: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精神容易分散,語言表達不完整。因此,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數學學習趣味性,強化語言表達訓練,是本節課教學中我較為注重的學習策略。

  我的教學意圖有兩個:一是讓孩子透過找規律能夠說出下一個是什麼;二是讓孩子充分感受規律的美。圍繞著這兩個教學意圖,我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分別是:1、情境匯入2、發現規律3、體驗規律4、延伸規律5、自我評價。

  在第一個教學環節“情境匯入”設計時,我首先透過“猜一猜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情境匯入,充分調動小朋友的學習慾望,激發出孩子大腦中“規律”這部分知識的原有經驗,然後直接揭題:像這樣一個冰淇淋一個漢堡包,一個紅蘋果兩個綠蘋果,兩隻羊、一隻狼;又兩隻羊、又一隻狼;再兩隻羊、再一隻狼,不斷重複出現的現象就叫做“規律”,這天咱們的任務就是一塊兒來找――規律。第二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是“發現規律”。這一環節,我重在強化訓練孩子用較清楚、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發現的規律,之後的鞏固練習我採用的是“自主學習”的方式讓孩子獨立完成。之後,我在“體驗規律“這一環節設計了“擺一擺、塗一塗、畫一畫”的教學情境。其中,“塗一塗”重在讓學生會按照規律塗色,還要會說出規律。“擺一擺”創設了開放的教學情境,帶給學具給學生,讓學生三人合作,自由設計“規律”,培養創新意識。並透過欣賞他人作品、比較辨析規律,學生進一步明瞭怎樣擺才是有規律的排列、誰擺的規律更有創意。然後,在“延伸規律“環節我設計了“欣賞生活中的規律”和用有規律的動作來表示開心的情緒,以及欣賞規律的美這三個情境,目的在於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最後,我安排的“自我評價”是為孩子樹立學習的榜樣。課堂上,我比較注重對孩子的及時評價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因為一年級是孩子學習的啟蒙階段,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學好數學的信心都將在這一學段定位。作為一名低年級數學老師,我明白: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好習慣是終身受用的。

  本節課我的教學特點是:充分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我下載了找規律主題圖和例題,再新增上一些時下孩子們比較興趣的“喜羊羊與灰太狼”的動畫元素,製成了課件,這樣教學資料就顯得生動、活潑,孩子們學起來興趣盎然。正所謂:學中樂,樂中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快樂時刻盪漾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融為一體,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透過反思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我認為是比較成功的,其成功之處在於充分體現數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這一理念。激發學習興趣,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本節課,我透過讓學生看一看、說一說、擺一擺、塗一塗、找一找、做一做等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動態的過程中感悟規律、經歷發現規律過程,並獲得一些數學思想方法和用心的情感體驗。個性是讓學生小組合作擺一擺、塗一塗這兩環節中,我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思維時間和空間,開放了學生思維,學生設計出了與眾不同、有創意的規律,在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獲得了用心的情感體驗。

  但是,我覺得也有一些遺憾:受40分鐘時間和大班型的限制,很多孩子踴躍舉手了,應對著一雙雙揮動的小手和一聲聲急切的“老師,請我”,老師我卻無法一一滿足他們渴望被提問的小小願望。另外,在各環節的過度上有些快,有兩張課件中色彩的比較不太明顯,小組討論的習慣還不是太好。這些不足將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