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數乘分數》教學反思

《小數乘分數》教學反思

《小數乘分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數乘分數》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數乘分數》教學反思1

  《小數乘分數》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分數乘法》例5內容,松鼠歡歡身長2.1dm,松鼠樂樂的身長是2.4dm,松鼠的尾巴長度占身體長度的四分之三。

  問題(1)松鼠歡歡的尾巴有多長?(2)松鼠樂樂的尾巴有多長?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分數乘分數,分數乘整數,以前學生學過小數乘小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鑑於學生這樣的認知基礎,我設定以下前置作業:

  1、閱讀題目,理解資訊和所求的問題。

  2、列式計算。我的計算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等。

  3、比較這些方法我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麼?

  4、分數乘小數怎樣計算?寫出你的結論。

  課伊始,我就讓學生進行進行小組交流,小組達成共識之後,全班進行交流,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不同的思想碰撞交流,我驚訝於學生的無限潛能,同時又被學生創造生成的精彩所吸引,這樣的課堂是我所期待的課堂,達到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但是也有一點小瑕疵。

  張金璽組織小組成員進行彙報交流,第一個小題,第一種2.1乘四分之三,他們小組呈現了三種方法,第一種把分數化成小數,用2.1乘0.75,學生運用小數乘法解決了新問題,第二種學生把2.1化成分數,然後用十分之二十一乘四分之三,用剛剛學過的分數乘分數也成功解決新問題,第三種方法學生用2.1乘3的結果6.3做分子,然後再去除以4,然後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化成四十分之六十三,三種方法呈現後,經過大家的同意,我適時提出一個問題,這三種方法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達成一致的是化成小數計算時,需要列出豎式計算,有點麻煩,對第二種方法和第三種方法各有所愛,喜歡第二種的多一些,原因是化成分數後,約分後乘起來就好了,比第三那種簡單,第三種還要用到分數的基本性質,還要約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好像就要定格在第二種方法的時候,王嘉加提出問題,老師,我覺得還是第三種簡單,比如,五分之二乘1.5呢?2和1.5相乘結果等於3,直接就等於五分之三。天平好像傾向了第三種方法,嗯嗯的聲音不絕於耳,“那怎麼辦呢,到底哪一種簡單呢?”我故意裝作不知如何是好?“老師,我覺得這道題只是特殊情況,而第二種方法適合很多題……”劉子遠發言,大家例舉了很多例子,證實了這一發現,“可是王嘉加說的也有道理,怎麼辦?”“計算的時候,我們先要觀察,怎樣計算方便,再選擇方法”“對,第二種方法具有普遍性,適合小數乘分數所有的題,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題都要一成不變的選擇這種方法,計算的時候,要先觀察資料的特點,選擇計算簡便的方法”,看,這樣簡單的計算教學,經過學生自己的生成,碰撞,內容就變得厚重多了,學生對於計算就會靈活地選用計算方法。

  有了第一題的結論,第二題輕鬆就過了,學生髮現先約分鐘後,在計算,要簡便的多。然後我引導大家總結分數乘小數的方法,分數乘小數,能約分的先約分,然後根據資料特點,可以把小數化成分數計算。

  這個過程,有的地方教學節奏變慢了所以耗時有點多,所以,以後實行生本教學,一定在關鍵地方,把我好教學節奏,向40分鐘要質量。

  《小數乘分數》教學反思2

  “教必有法而教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有效。本課的教學,我採用了自主學習教學法、合作探究法、討論交流法以及練習法的組織學生參與學習。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開展探究性的學習,在學習中形成了多樣性的解題思路。

  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聯絡已有知識經驗,用自己思維方式進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學生自主地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理念。學生透過討論、合作交流,得出三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小數化成分數,分數化成小數,小數和分母約分。再透過形式多樣、不同層次的練習,使程度不一的學生在鞏固新知中發展能力,充分感受學習的.快樂。總之,本節課我力求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掌握小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培養學生多樣性的數學思想,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一是學生在板演彙報各種演算法時,教師未能引導學生說說小數和分數間的互化方法,未能及時關注一些學有困難的學生;二是課堂時間把握不好。學生板演的次數多了些,浪費了些課堂時間,使最後一個變式練習未進行就小結了。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也得到了一些教學中的啟示: 一是課前要注重及時喚起學生對新授課內容相聯絡的相關知識,安排對相關知識提前鞏固練習,課堂才能達到熟練應用;二是要不能忽視備學生,特別是一些學有困難的學生。對於不同的學生要進行因材施教,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每位學生可以同步進行,但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因此這也是每位老師應下功夫思考的教學環節;三是教學中要不斷的思考和學習,才會有不斷的改進,在教學與反思中讓自己進步是我在今後教學中的奮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