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做一個鐘擺教學反思

做一個鐘擺教學反思

做一個鐘擺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做一個鐘擺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做一個鐘擺教學反思1

  科學的課堂應該以科學探究為主,如果將科學探究當做綠葉,那科學課就不在是科學課,而是常識課。 我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是用教材教,二不是教教材。應該想的是怎樣做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全面的建構知識,怎樣做才能讓學生髮展。

  首先對實驗器材的改造,使學生在實驗時更方便和精確。而自行設計製作的實驗教學器材與常規的實驗器材相比,不但具有針對性強的特點,而且在使用時更容易突破教學難點,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課前對擺進行了兩次的改動,先用卡紙代替擺,圓形磁鐵代替擺錘,實驗時發現有擺錘的卡紙和沒有擺錘的卡紙進行比較時沒有擺錘的卡紙因太輕動效果不好,於是又用大塑膠格尺轉上孔代替擺,實驗起來效果很好。在第二個實驗比較擺錘在擺的不同位置式的變化試樣中,格尺上的刻度又能使學生準確找好位置,磁鐵做擺錘有能隨意移動,學生在做實驗時所得到的實驗資料都是相同的,避免了因資料不同而出現的異議。這樣改進後,學生操作起來效果就大大改善了。並且透過這些改進,學生也不會對此類器材感到陌生了,更感興趣了。“

  實驗探究成功可以讓課堂更加完美。所以教師課前一定要將實驗自己體驗一遍。將實驗器材儘量完整。

做一個鐘擺教學反思2

  這節課的設計理念主要是想透過演示實驗,小組合作實驗,課堂實踐。在教學中,學生首先透過“探究一:一個擺,擺錘底端固定小重物是否影響擺動快慢?”的研究,一開始學生根據舊知固定思維,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無關,因此加上重物他們很直接的會說沒有影響。接著展開探究二:課本上的圖案,“如果將這個重物再向上移一點,會影響這個擺擺動的快慢嗎?”學生因為經驗和舊知,還是說的`“沒有”,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擺繩繩子的長短沒有變,學生會誤以為擺長沒有變,接下來讓學生親自操作進行重物上移,結果發現“重物上移對擺擺動快慢有影響”,這與學生之前的猜測是不一樣的。接下來,讓學生更能細心去自主發現在這個擺中到底是什麼改變了,根據觀察學生髮現是整個擺錘的重心改變了,發現“真正的擺長=固定點——重心中心之間的距離”。最後,學生依據探究二中“15秒內小重物在10釐米處、20釐米處、30釐米處擺動的次數”,鞏固概念,內化知識。為後續學生能夠運用前面所學知識,控制擺擺動的快慢。透過本節課的科學探究活動,學生認識到仔細觀察,善於思考,積極動手,準確測量的重要性,促進了學生科學思維的逐步發展,達成了教學目標。

  教材要求為每個小組提供一個金屬圓片,可以固定在木片(木條)上,並且能夠靈活地移動。可事實上木片(木條)和金屬圓片不是很理想的實驗材料。一是亦固定的木片重量輕,受空氣阻力相對較大,對擺的影響也較大;二是金屬圓片很難固定在木片上,也很難上下移動。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我採用了我們學校興趣班的塑膠帶孔連桿以及重物,可實際中雖然重物好固定了,但是塑膠連桿又有一些太輕了,擺在擺動過程中,擺繩的轉動會帶動整個擺旋轉起來,擺左右擺動晃動較大,影響實驗。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儘可能的縮短了擺繩長度,避免了擺繩的過度旋轉,不過這個實驗影響因素比較多,對材料的要求也很高,我也需要多多去尋找更適宜的材料和更直觀的方法運用在教學中。

做一個鐘擺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是在研究了鐘擺的擺動快慢與擺幅無關,與擺錘重量無關,與擺繩的長短有關的認知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並結合前面所學知識做一個鐘擺。

  研究鐘擺的擺動快慢不僅與擺繩長短有關,還與擺錘的長度,擺錘上的重物的位置有關。讓學生建立起比較接近於本質的“擺長”科學概念概念——“擺長是從懸點到擺的重心的距離”。當然五年級的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學中也不能提出重心的概念。這也是這節課不好上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節課要讓學生經歷典型的探究過程,學生思維經歷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後肯定的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按前一課所學,在擺繩長短一致,擺錘長短不同的擺,擺動快慢應該一樣,事實上,兩個擺的擺動快慢是不一樣的,即擺錘長,擺動慢,擺錘短,擺動快。這是第一次對學生原有知識建構的否定。又透過相同長度的兩個擺錘(一個在末端加了重物)的擺動快慢是不一樣的實驗,意識到又和擺錘長度不太有關係,好像和擺錘上的重物有關。這是第二次對學生原有的知識建構的否定。透過對擺錘上重物的位置變化,影響擺動快慢的這一現象,認識到重物離固定點越近,擺動越快。這是第三次對學生原有知識建構的否定。三個看似前後有矛盾的實驗,實際是活動在深度上的提升,在思維上的推進。由此所出現的奇妙的結果,對學生的吸引非常大,這就是科學給學生所帶來的獨特魅力。

  我在本課教學中用到了“做中學”的理念(聽到的易忘記,看到的易記住,做了的易理解)。學生透過細心觀察與準確測量的過程,幫助學生形成了正確的科學概念(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理解和鞏固了科學知識,培養了學生觀察現象、收集資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比較熟練的實驗技能,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做一個鐘擺教學反思4

  在這節課中,透過兩次實驗的改裝為解決這節課的難點提供了很直觀的平臺。既沒有違背上節課得出的結論: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又給這節課的難點分析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使學生的思考集中在與擺長的關係上。這樣的實驗和分析層層遞進,將學生的思考一步步引入到本課的重點,激發他們的探知慾望。學生在這樣形象的實驗基礎上,透過自己的不懈探究,再難的困惑都會解決的。所以,這樣的實驗改裝給課堂教學提高了效率。

  擺的擺錘改裝成有均勻分佈的小孔和用磁鐵吸住鋼條的方法。磁鐵在一秒鐘內就可以上下自如移動,非常快的解決了重心上下調整的困難。而教材的初始是擺錘用木條,在木條上夾墊圈,想來這樣的實驗材料再快,如果調整一個重心,也要花上1分鐘時間,這1分鐘與3秒鐘就相差太多了。在課堂上要調整重心的次數比較多,學生花在這個上面的時間就是一種浪費。另外,我改裝的擺錘是均勻分佈的鋼條,學生只要移動磁鐵就能用磁鐵所在的鋼條的格數來說明重心的高低,方便學生彙報時節約時間。而教材初始用的是木條,並還要透過測量,才能用一個數據來說明重心的高低,一旦涉及到測量,實驗的速度肯定是變慢了。本課這樣的改裝比原來的實驗材料節約很多時間,如此一來,就能讓學生有充分的思考和回答放在重心高低影響擺的快慢上。這節課的效率就將因此而大大提高,不會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操作上。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