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月光曲》教學反思15篇

《月光曲》教學反思

《月光曲》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月光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月光曲》教學反思1

  《月光曲》是人教版語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即興譜寫《月光曲》的經過。文章短小精悍,無論是樂曲本身還是語言文字、人物情感都優美生動、感人至深,是一篇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創設情境,聆聽曲之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曾三次讓學生聆聽此曲,覺得對幫忙他們理解課文資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次聽《月光曲》是在揭題之前,我這樣匯入新課:“同學們,這天這節課先讓我們來聽一首樂曲,請你們來猜一猜這是一首什麼曲子?”聽曲子學課文,這樣愉悅的學習氛圍是不多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二聽《月光曲》,是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段第九自然段時(“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湧的大海”),此時,讓學生配以時而徐緩抒情時而高昂激越的樂曲誦讀,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繼而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波濤洶湧的大海格外壯觀……這樣,學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讀時也就真正到達了聲情並茂的效果;三聽《月光曲》是在即將結束這篇課文時,我邊播放樂曲邊對學生說:“同學們,最後讓我們再次聆聽《月光曲》,並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優美流暢的旋律中結束本課吧。”

  二、精讀課文,領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忙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能夠指導學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到海面由平靜――波濤洶湧,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高亢激昂。此時,即使學生從沒親耳聆聽《月光曲》,但是透過這充溢著優美意境的字裡行間,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細細品味,感悟情之美。

  細細品讀《月光曲》這篇課文,我們也不難感悟到作者在字裡行間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當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對話而推門進屋時,當盲姑娘激動地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再次為她彈曲時,我都讓學生想象:“當時貝多芬是怎樣想的,是什麼驅使他進屋並再次為盲姑娘彈曲?”當課文最後講到兄妹倆久久地被曲聲陶醉時,我又藉此讓學生練說:“假如你就是兄妹倆中的一個,當你從陶醉中回過神來時,你會對著貝多芬遠去的身影激動地說些什麼呢?”透過以上的幾次想象練說,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貝多芬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的是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和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位大音樂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懷。

  聽曲、品文、悟情,《月光曲》這篇課文不僅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從中獲得了愉快的審美教育。

《月光曲》教學反思2

  《月光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貝多芬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作《月光曲》的,掌握貝多芬思想感情的發展脈絡。教學中我設計一個問題貝多芬進入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曲之後情感又有什麼變化了?我認為簡單的一個問題卻引起了學生的爭論:有是小組說:我們組認為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一曲後,盲姑娘認出他就是貝多芬時貝多芬一定十分激動,因為盲姑娘太懂音樂了。有的小組說:我們組認為盲姑娘認出貝多芬後此時貝多芬還是感動,真正使他激動的原因是他想到這麼愛音樂的人卻不能坐在音樂廳裡欣賞自己的演奏,社會制度太不平等了。想到這他很激動。我沒有打斷學生而是笑著說:請繼續談你們的觀點。學生受到了鼓勵更大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小組說:我們組認為貝多芬此時是驚訝,為盲姑娘如此懂音樂而驚訝。有的學生說:我們組認為貝多芬此時是氣憤。運用自己查詢到的資料,正如同學們所說的貝多芬十分熱愛勞動人民,貧窮不能阻礙人們對音樂的熱愛和理解。就在這簡陋的茅屋中貝多芬遇到了他一生中難得遇到的一位真正的音樂知音,他的情感由感動、驚訝、氣憤進一步昇華為激動之情。其實我們每個人在閱讀課文時對人物的情感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幾位同學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也應象他們一樣敢於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

  課後這節課我在這個問題上處理的還是比較好,因為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大膽求異,多方面、多角度的展開爭論,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向這節課學生們出現了很多種答案,我們就應該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展開求異思維,展開爭論,從而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了資本主義的黑暗和貝多芬的善良和愛心。教師相機誘導,學生互相切磋、分析、爭論,就有助於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月光曲》教學反思3

  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資料。緊之後讓孩子們試著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後在孩子們水到渠成到達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能夠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資料,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就這樣,我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層一層,循序漸進在讀書的“讀”上面做文章,讀的不空洞,不單調,讀出質量,讀出韻味總體來說是比較成功的。整節課是貼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了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讀書的過程中,比較注重語言感悟和運用,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

  還有最後這部分聽音樂寫話,事先我準備了那首《苗嶺的早晨》,我認為這首曲子比較容易聽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給學生限制一下想象的範圍,介紹一下這首曲子的背景,但之後我想既然要聽音樂聯想就讓學生天馬行空,自由發揮,不要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但是可能是缺乏引導,學生的想象還是比較侷限於森林動物的聯歡上了。

  在上這節課前我十分自信,因為我精心準備這節課,付出了許多的心血,心裡比較有底,但是課堂效果卻並不象我預期的那樣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紮實,到位,卻因為太過了,反而顯得比較煩瑣、迂迴、浪費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如在解決學生提出的那三個問題時,三個問題是互相關聯的,但我卻沒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將三個問題結合起來解決。另外,我自己感覺在教學設計上比較均衡用力,缺乏側重點,個性是學生在突破教學難點: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貝多芬的情感變化與樂曲和窮兄妹倆的聯想之間的關係引導得但是深入透徹,估計有些學生還是一知半解。

  總之,這節課上完了,給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這樣的反覆錘鍊中,我的教學水平也會逐漸提高吧!

《月光曲》教學反思4

  《月光曲》是人教版語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即興譜寫《月光曲》的經過。文章短小精悍,無論是樂曲本身還是語言文字、人物情感都優美生動、感人至深,是一篇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好教材。

  一、創設情境,聆聽曲之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曾三次讓學生聆聽此曲,覺得對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次聽《月光曲》是在揭題之前,我這樣匯入新課:“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先讓我們來聽一首樂曲,請你們來猜一猜這是一首什麼曲子?”聽曲子學課文,這樣愉悅的學習氛圍是不多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二聽《月光曲》,是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段第九自然段時(“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湧的大海”),此時,讓學生配以時而徐緩抒情時而高昂激越的樂曲誦讀,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繼而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波濤洶湧的大海格外壯觀……這樣,學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讀時也就真正達到了聲情並茂的效果;三聽《月光曲》是在即將結束這篇課文時,我邊播放樂曲邊對學生說:“同學們,最後讓我們再次聆聽《月光曲》,並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優美流暢的旋律中結束本課吧。”

  二、精讀課文,領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可以指導學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到海面由平靜——波濤洶湧,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高亢激昂。此時,即使學生從沒親耳聆聽《月光曲》,但是透過這充溢著優美意境的字裡行間,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細細品味,感悟情之美。

  細細品讀《月光曲》這篇課文,我們也不難感悟到作者在字裡行間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當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對話而推門進屋時,當盲姑娘激動地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再次為她彈曲時,我都讓學生想象:“當時貝多芬是怎麼想的,是什麼驅使他進屋並再次為盲姑娘彈曲?”當課文最後講到兄妹倆久久地被曲聲陶醉時,我又藉此讓學生練說:“假如你就是兄妹倆中的一個,當你從陶醉中回過神來時,你會對著貝多芬遠去的身影激動地說些什麼呢?”透過以上的幾次想象練說,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貝多芬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的是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和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位大音樂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懷。

  聽曲、品文、悟情,《月光曲》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從中獲得了愉快的審美教育。

《月光曲》教學反思5

  大教育家孔子說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教師上課也是一樣,要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課前必須精心備課,但檢驗備課的唯一標準還是課堂,課前無論如何精心設計教案,都不能說備課已經成功,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課前認為自己的課備的很詳細,全面,條理清晰,然而課堂卻不一定和你想象的一樣,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後不斷反思。

  《月光曲》這堂課講完後發現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出,首先就從備課談起吧。這篇課文在人教版十一冊的第八組課文中,這單元重在讓學生走進藝術的天地,感受藝術的魅力。《月光曲》這課,學生要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貝多芬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和愛。這課有兩個突破點:一是從聯想中感受月光曲的美妙體會貝多芬的高超技藝,二是體會貝多芬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真摯的情感。在備課時,我是這樣想的先從第九自然段的聯想畫面入手,讓學生感受聯想的好處,從聯想中感受樂曲的節奏,從而感受貝多芬高超的技藝。然後再探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原因,從原因中感受貝多對窮人的同情,對遇到知音的激動,從而想象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整個情感變化,這樣來突破文章的難點。這兩點都是文章的重點,而我在備課是卻把他們備到一起,講課前就認為內容挺多,但還是沒有進行取捨,因此,課堂上只講了第一部分的內容。從這次節課中,我認識到了自己備課的失敗,不能抓重點,捨不得放棄,這也是我的一個缺點,很多次課總是想把更多的講出來,而往往卻適得其反,沒有中心和主幹。

  從這次課堂,我再次反思了自己。雖然教學已經好多年,但沒有形成屬於自己的個性的課堂,這也許是自己對語文教學沒有獨特的思考和理解。在《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分析時,我先問:“這段是透過什麼老表現月光曲的?學生說出是皮鞋匠聽音樂時產生的聯想,接下來讓學生畫出聯想的句子。這樣讓學生區分實在事物和聯想。讓學生讀皮鞋匠聯想的句子時,先想象是幾幅畫面,並說說在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這樣的想象對我班學生是個難點,因此我讓觀看了這段內容的影片,並透過抓住“微波粼粼、霎時間”來感受海上月升的景象,同時想象此時的樂曲是怎樣的節奏。後面波濤洶湧的大海抓住“巨浪,一個接一個”來分析,讓學生頭腦中產生狂風捲著巨浪湧向岸邊的情景,但是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並不是很好,課後我想是我的引導不夠到位,當學生說出“像有千萬匹馬奔騰而來時”,如加問一句你彷彿聽到了什麼?或者我的引導再生動點再婉轉點,會更好。也或者,是我在備課時沒有以學生的角度去想,因此在講課時不能很好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來讓學生理解。在今後的備課中,應該以學生為本,備教材的同時,備學生,只有預設了才能有好的生成。

  在這次教研組活動中,我發現自己的教學設計體現不出自己的設計意圖,總是把別人的方法強加與自己身上,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因此,自己的課上的越來越笨拙,甚至會讓別人取笑。

  想想但凡有成就的老師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田地”。於永正老師提出“五重教學法,追求語文課堂的情意盎然”;竇桂梅老師的“主題教學”,提倡精讀一篇,帶動一組,對教材的挖掘體現出一定的深度;王松舟老師的積極倡導“詩意語文”,追求語文課堂的詩情畫意。。。 。。。可以說都具有獨特而鮮明的教學風格和教育個性。也許談名家有點遙遠,就從我們學校的教師身上,我也感到自己比別人有很大的差距,我們教研組組長張老師的課上的總是遊刃有餘,個性鮮明,她的教學機制無不讓人佩服;和我同年級的教師王振娟,敏銳的思維,清晰的思路,講課時重點詞句的剖析也值得我們學習;還有高老師,董老師,詹老師。。。。。。每個老師的課堂都那麼精彩。他們的課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上出了自己的特點。而我呢?一次不好別人會覺得是失誤,兩次不好也可以原諒,但三次不好呢?人們會覺得你這個人沒能力。其實不用別人說自己都能感覺出自己的問題所在了。我為自己的不好陷入了自卑當中,是我不善於思考?還是不善於學習?還是和自己的性格有關?

  當我從昨天講完課一直思索中,我們辦公室的牛老師給了我很大的動力。牛老師雖然四十多歲了,而她對工作的熱情,對學習的不間斷,讓我感受到只有學習才能使自己進步。昨天和牛老師的談話中,牛老師說:“你們還小呢,我像你們那麼大的時候也還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呢?我就是不斷從學習中進步的”。這幾天一直為牛老師的學習精神所感染,是啊,人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使自己不斷進步啊。

  教育的田地是肥沃的土壤,如果老師貧瘠了,怎麼教出高水平的學生呢?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自己勇於去思考,潛下心來鑽研學習,一定會上出屬於自己的課堂的。

《月光曲》教學反思6

  《月光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於盲姑娘對音樂的痴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課文內容意境雋永、文質兼美,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無論是樂曲、語言、情感,都能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下面就從優美的樂曲中品味藝術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課文中,美妙的琴聲讓兄妹倆深深“陶醉”,“等他們甦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這些都體現了音樂藝術的巨大感染力。教學中,在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型會了課文的意境之後,我運用多媒體播放《月光曲》的音樂,讓學生配樂誦讀,從而切身體會《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藝術的魅力。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感覺到:

  《月光曲》給人以深沉,可能是因為貝多芬對兄妹倆的貧寒而感到同情。

  《月光曲》給人的感覺很舒緩,可能是貝多芬找到了知音,而感到很開心。天地之間,是什麼情誼感化了人間,是什麼進化了人類——是無私的愛,一種對心靈的呵護,一種讓人從絕望中得到希望的力量,一種給人幸福的力量。

  《月光曲》讓人想到了月亮慢慢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月光灑滿了海面,突然海面上吹起了一陣風,海上波濤起伏,浪花一朵朵撲過來,波瀾壯闊。

  《月光曲》全曲一開始時聲調較舒緩,音色很柔美,像白雲飄過天際,留下些飄飄渺渺的痕跡,又似迎風微拂的重柳枝,如煙如夢,若有若無。突然,旋律高昂、激烈了起來,聽者彷彿也被捲入了進來,也隨著音樂感到了緊張;最後,旋律又恢復了風浪前的平靜。

  《月光曲》給人帶來身臨其境之感,讓人陶醉其中。

《月光曲》教學反思7

  上學期有幸參加了新教師中心組,不得不說,這個小組不僅飽含了同僚們的汗水,更傾注了範老師的心血。現在將這篇反思發上來,雖遲些,但中在以此表達對同志們的感謝。

  在上學期的活動中,我的重任是跟美女老師郝佳寧同講一堂課,共用一個教案。初接任務,我有過怯懦。理由很充足,《月光曲》這篇文章是小學階段的描寫藝術的精品,不僅有婉轉、動人的故事,更有清幽、悠揚的鋼琴曲,授課教師既要有引導孩子從字句中品析人物、解析故事的能力,又有保持故事完整性,不破壞樂曲意境的手段。將這兩點如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我為之苦惱。

  範老師的點撥撩去了我眼前的迷霧。利用過渡語將整個故事連起,讓學生自比貝多芬,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的情境,從而感受貝多芬迸發的靈感,聆聽優美的《月光曲》。按照這一宗旨,我們一同聽了佳寧老師的《月光曲》。不得不感嘆,美女與這篇課文的氣質就是絕搭,佳寧的老師的循循善誘,漸漸使學生走進了曲子。然而,我所思考的是,我與佳寧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如果照著她的風格上課,起到的效果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改——

  課堂伊始,我引導學生思考貝多芬共彈了幾曲,此時丟擲問題:為何彈了一曲再彈一曲?讓學生明確貝多芬彈兩首曲子的初衷是有差別的。此時我利用語言,將學生帶入情境,感受彈奏第一曲的原因。想象自己此時就是徜徉在萊茵河畔的貝多芬,享受寧靜的同時,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又會想到什麼呢?讓學生從文中找到答案,並將揣測到的貝多芬的心理披露在書中。學生透過畫句子,品詞語,讀片段,感受到了彈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同情窮兄妹。

  趁熱打鐵,我引導學生“大音樂家貝多芬這麼忙,彈完一曲得走了”,學生此時一起否決,“沒走,又彈了一首”。我在這時恰當地問,你為什麼不走呢?彈第二首前又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有何感受呢?學生畫句子,品詞語,讀片段,感受到第二次彈奏的原因——感激知音。

  此時,文章進入高潮。我恰當地收回我的風趣,讓學生在悠揚的音樂中讀第九自然段,並思考,這段中有幾個畫面。音樂停止時,我用四個字概括出了第一個畫面的小標題“月灑銀光”,讓學生照樣子寫出另兩個小標題,以鍛鍊學生概括小標題的能力,生補充的為“月穿微雲”、“月照浪花”,我隨後將其板書。引導學生讀三個片段,邊讀邊感受節奏,同時播放音樂驗證,激勵學生用自己的朗讀將音樂表現出來。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互相評價,音樂的節奏漸漸在班級上空盤旋,我再次將朗讀引入佳境,男女生配合讀,齊讀,由於本段需要背誦,考慮到這段給學生的印象已經很深了,所以我還設計了補充讀的環節。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完成了背誦。

  “貝多芬”我隨手叫起了一名學生,“你的這首曲子是為謝知音而作吧?”學生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繼續追問“為什麼這大段描寫卻出自皮鞋匠的聯想呢?”語文課,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讓學生們“知其所以然”,只有在問題難度的漸次升級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才會有所提高。“妹妹是盲人,沒見過這樣的景色”、“連不懂音樂的哥哥都能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想來貝多芬彈奏的一定非常好”……見學生沒有感受到我預設的一個重要的答案,於是我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詳略得當的寫法。此時課堂上出現了小斷層,顯然這個引導破壞了故事的整體性。之後我引導學生將《月光曲》的節奏與貝多芬今晚的際遇相聯絡,說說自己得到了什麼。學生很自然地想到,貝多芬走在萊茵河畔,心情恬靜,如音樂的第一樂章——舒緩;聽到窮兄妹的談話,看到貧困的佳境,內心泛起漣漪,如音樂的第二樂章——波動;得知這位盲姑娘竟堪稱自己的知音是,內心激動,正如音樂的第三樂章——激昂。本環節的設計還是很合本節課的節拍的,但是我只將表面想象給予瞭解析,卻沒有深究到問題的實質,“藝術源於生活”,這應該是為學生總結藝術來源的一個絕好的契機,可惜,我卻將這個機會付諸東流了。

  我認為本堂課的一大敗筆還在於課後作業,我的想法是,突出聯想,讓學生敢於想。但過後想來,本單元的主題是藝術,本課要表達的也是音樂美,而“99”這個數字卻無論如何也融不進這節課,反而為本堂課留下了一個不協調的尾音。

  我執教本堂課,得到了範老師、趙老師及中心組成員們的支援,他們課後為本堂課做出的評價為我留下了思考(優點略而不談):當教師的風格與文章風格不符時,何去何留?既然貝多芬的心情與音樂已經吻合,何不一句話將藝術的創作規律揭示一下?第九自然段是一個動態的景象,說成“畫面”會不會有失偏頗?學生概括的第三個小標題“月照浪花”不足以表現第三樂章的激昂時,師何不引導下去……當課下學生追著我要聽整篇的月光曲的時候,我才恍然,課上不曾播放過一整篇的音樂,這不僅是學生上本節課的遺憾,更是我的課堂設計的失誤。老師們和孩子們提出的問題是我課前所沒有想到的,我為她們呈現了一節缺憾的語文課,她們卻為我打開了語文課堂的天窗,我的受益豈止用“匪淺”來形容?

《月光曲》教學反思8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創設情境,聆聽曲之美。

  《月光曲》是貝多芬創作的經典樂曲之一,其優美的旋律傾倒了無數音樂愛好者。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曾三次讓學生聆聽此曲,覺得對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次聽《月光曲》是在揭題之前,我這樣匯入新課:“同學們,今天這節課先讓我們來聽一首樂曲,請你們來猜一猜這是一首什麼曲子?”聽曲子學課文,這樣愉悅的學習氛圍是不多見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倍增;二聽《月光曲》,是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重點段第九自然段時(“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湧的大海”),此時,讓學生配以時而徐緩抒情時而高昂激越的樂曲誦讀,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了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繼而海面上颳起大風,捲起巨浪,波濤洶湧的大海格外壯觀……這樣,學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讀時也就真正達到了聲情並茂的效果;三聽《月光曲》是在即將結束這篇課文時,我邊播放樂曲邊對學生說:“同學們,最後讓我們再次聆聽《月光曲》,並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優美流暢的旋律中結束本課吧。”

  2.精讀課文,領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聽再聽,而文中的詞句更值得反覆誦讀體會,以幫助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優美。如在朗讀第九自然段時,可以指導學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時間”“一縷一縷”“波濤洶湧”等詞句,讓學生想象並練說:“透過這些詞句,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從而引導學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體會到海面由平靜——波濤洶湧,體會到樂曲由舒緩流暢——高亢激昂。此時,即使學生從沒親耳聆聽《月光曲》,但是透過這充溢著優美意境的'字裡行間,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3.細細品味,感悟情之美。

  細細品讀《月光曲》這篇課文,我們也不難感悟到作者在字裡行間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當貝多芬聽到盲姑娘兄妹倆的對話而推門進屋時,當盲姑娘激動地認出貝多芬,貝多芬再次為她彈奏樂曲時,我都讓學生想象:“當時貝多芬是怎麼想的,是什麼驅使他進屋並再次為盲姑娘彈曲?”當課文最後講到兄妹倆久久地被曲聲陶醉時,我又藉此讓學生練說:“假如你就是兄妹倆中的一個,當你從陶醉中回過神來時,你會對著貝多芬遠去的身影激動地說些什麼呢?”透過以上的幾次想象練說,使學生充分感受到貝多芬悄然而來,又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的是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和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更讓學生感受到了這位大音樂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懷。

  聽曲、品文、悟情,《月光曲》這篇課文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樂曲之美,領悟到語言之美,更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從中獲得了愉快的審美教育。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設計課的時候,我更注重孩子的情感體驗,把《月光曲》的創作過程作為了重點,而《月光曲》所表現的畫面是貝多芬感情變化的體現和釋放,當孩子真正理解了創作過程,真正跟我一樣走進貝多芬的內心的時候,我想畫面所體現的情感就不難理解了。

  透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們從各種感官中都得到相應的理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有力地促進學生思維及想象力的發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將是我今後教學的主旨。

  三、不足之處

  本篇課文景美情深,朗讀時應該是徐緩、抒情的基調,只有個別地方,如描寫風起浪湧的語句,語調是激昂的。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把人物思想感情變化的層次表現出來。比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貝多芬說明來意時的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後的讚美、驚喜等,都應該讀出其中蘊含的感情。課堂上,由於急於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個別地方朗讀不夠到位。在今後的教學中將不斷改進提高,以達到理想效果。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情感。講課伊始,我採用情景教學,多媒體出示貝多芬畫像和他的名言:“我的音樂只應當為窮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這一點,該是多麼幸福。”隨後播放貝多芬的《月光曲》,並隨樂聲簡介貝多芬。接著倡導合作學習,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生勾畫出皮鞋匠聽音樂時聯想的文字,合作學習,初步體會樂曲的三層變化,再用多媒體播放月色海天的圖畫,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靜”“月亮升高,穿過微雲”“月光照耀,風起浪湧”。並配與月色海天圖畫相對應的《月光曲》的三個樂段,即輕鬆舒緩的、漸強發展的、高昂激越的。然後追溯作曲根源,瞭解人物心境。讓學生明白兄妹貧窮的現狀與貝多芬憎惡不人道的社會的激情,使得貝多芬的心情在變化,而窮兄妹倆,特別是對愛音樂又懂音樂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對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礎,從而讓學生體會了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她對勞動人民的關心、熱愛。最後重視想象能力,拓展創新意識。出示文中聯想的語段,並提問:“這一幅美妙絕倫的月色海天圖,兄妹倆真的看到了嗎?”進而抓住“好像”“彷彿”引導學生進一步分辨事物和聯想,並體會寫作時應用聯想的條件和好處。

《月光曲》教學反思9

  這是我小學時候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課文。那時沒有見過鋼琴,卻感受到了琴聲的優美,沒有見過大海,卻聽到了洶湧的濤聲。這,都來自於這篇動人的《月光曲》。希望這節課,也能讓學生有如我一樣的體驗。

  情境引入。

  音樂也會說話,它又比語言來得更直接,更貼切,更能激發人的感情。首先播放這首《月光奏鳴曲》,配上月光大海背景圖,很快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朗讀悟情。

  第三自然段是兄妹倆的談話,是一個很好的朗讀素材。我採用分角色的形式讓同桌兩位同學朗讀,然後再指名一男一女兩位同學讀。又不失時機地問道:“從他們的對話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學生說,我感受到他們很窮,妹妹又非常喜愛音樂,可她很體諒哥哥。“他們的對話該用什麼語氣讀呢?”透過老師語氣、語速上的指導,學生們的朗讀越來越充滿感情,這是說明他們已經走入這故事了。

  第九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貝多芬的演奏把兄妹倆——不,是所有讀者帶入了一個美妙的音樂世界,我採用了欣賞朗讀的方法。配著美妙的《月光曲》,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再指名讀。在讀中他們也體會出了貝多芬感情的變化,接著我配上大海、月光、浪濤的畫面讓學生跟著讀。在音樂與畫面的雙重感染下,學生們情緒激昂,形成讓人心絃震顫的節奏美感。這就是我當年的感受,以至於幾十年後仍然記憶猶新。

《月光曲》教學反思10

  遵循教學客觀規律。教學是一個從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從流暢到停滯再到流暢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學習障礙。什麼是學習?

  在《月光曲》的朗讀教學中,有位同學第一遍朗讀有幾個字的語音讀得不夠正確,還偶爾出現了添字、漏字,直到第三遍朗讀才將句子讀正確、通順,這樣由不會到會,就是在學習。

  學習就是不斷進步。教師的作用,教師導的藝術就體現在及時捕捉學生的疑點並因勢利導啟發組織學生探究討論,展示、分析、解決問題。保持朗讀整體效果。

  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全神貫注地在用心讀、體會,如果此時教師突然插話,揭示其不足,學生必然會產生緊張心理,再讀後面內容就會更加拘束,放不開,生怕再讀錯,而這種心理往往會適得其反,會使他的朗讀出現更多的紕漏。

《月光曲》教學反思11

  根據楊老師的論壇精神實質——透過藝術課教學,在欣賞品味藝術作品的同時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理解美的內涵,提高審美水平,感悟生活中美的事物,最終能夠創造美是藝術教學的重要目的這一要求。

  我覺得培養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學會觀察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美也是體現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標準,教學中更應重視這一方面的培養,學生才能有美的文化積累,課堂才可能有聯想、通感等產生。當時,楊老師的論壇日剛好距中秋節還有兩天,所以我選取了湖南版的八年級教材《月光曲》來作為我的片段課的課題。《月光曲》一課是一節看似平常卻又極富文化內涵與審美品味的課程,在學習中透過學生在平時並不是很注意的月亮來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並體會就存在於我們身邊的美景,從而感悟到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美。《月光曲》給人們最多的就要算是月光所獨具的那種含蓄的情調了,這種含蓄造就了特獨有的美感。“清風明月本無價”,能夠說月光本就是藝術,而創作者就是我們,再具體一些就是我們的情感,在欣賞藝術作品,感受月夜美景的同時到達“物我兩忘”則是千年文化所沉澱出來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鑑於此,我對本課的設計著重強調月光的美感,在體會月光的同時結合藝術作品對以月光為題材的作品進行欣賞與分析,瞭解不同藝術形式的不同表達方式與獨特的美感。在教學過程中強調不同藝術形式在表達同一主題時的共性,同時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對不同風格、情感作品的分析,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瞭解藝術作品的共性,同時還能夠感受到他們的個性與風格,在欣賞感悟藝術作品的同時感受到美的享受,從平凡的生活景象與藝術作品中感悟到月光所具備的迷人魅力,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1、從身邊常見的事物——月亮為題材,教會學生學會觀察、感受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自然界中月光的美。

  2、透過欣賞文學、音樂、美術不同表現形式的藝術作品,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藝術作品,理解藝術作品中月亮這一題材的表現特徵,在體會作品的過程中感受這些藝術作品所表達出的獨特美感。

  3、透過欣賞理解作品,結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師生共同嘗試體念以月亮為題

  材的多種傾情方式。

  4、對印象派美術與音樂有初步的瞭解與認識。

  以上都是自己課前的設計,但是上課以後感覺很有總結的必要:

  (1)、經過教學學生的審美潛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教師基本解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

  (2)、課程知識難度控制合理,選材得當,既能夠簡單易懂又要用經典的藝術作品表現出《月光曲》一課的教學目標。

  (3)、在課程中的資料令學生喜歡,學習興趣濃厚,用心參與課程中的欣賞與相關活動,用心思考,感受月亮在藝術作品中的美。

  (4)、題目合理,難度適中,能夠到達對知識理解的鞏固與實踐。

  (5)、在創作的作品中,能夠解決本課的難點(表現月光題材作品在意境、構圖、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點)。

  (6)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的不夠,我總擔心學生理解不了,觀察不到位;講解多了一點。

  (7)擔心七、八年級的孩子小,文化積澱不夠,過多的運用了畫面的美來強調音樂的美,主觀的想透過畫面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走神”,即透過畫面聽音樂。客觀地“壟斷”了學生的思維想象空間。

《月光曲》教學反思12

  《月光曲》這篇課文是一篇培養學生聯想、想象能力的好課文。課文寫了發生在故事過程中的人物看到的、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還寫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聯想和想象。在教學第九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透過自讀、自悟,理解語言文字;透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優美;透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自己的情感。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第九自然段是透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麼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覆地讀,讀完以後,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同學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後,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採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我及時抓住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我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後彷彿看到了什麼,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月光曲》教學反思13

  《月光曲》雖然這是一篇幾十年的老課文了,但每次講到這一課,我都有新的體驗。這次,我打破了常規的順序,先從課文的重點部分——第9段開始:

  1、音樂激趣,感受魅力。

  在準備這節課時,我把《月光奏鳴曲》反覆聽了多遍,先讓自己感受《月光曲》的清幽,和那洶湧澎湃的意境。帶著這份美好的感受走向課堂。課堂上,配上美麗的圖片讓學生傾聽這支曲子,想象由樂曲聯想到的畫面。學生談到了浩瀚的大海,洶湧的海浪,翻飛的海鷗……學生從聽覺上感受到了《月光曲》的魅力,我直接過渡到課文第9段,讓學生輕聲自由去讀,“這次,你腦海中又看到了什麼畫面”,讓他們在腦海中形成畫面與之前所想象的畫面相對比,讓他們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美讀昇華,促進理解。

  在學生對曲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之後,我讓學生多種形式去朗讀這部分課文,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的內心感受在美讀中表達出來。配上這支優美的《月光曲》,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聽音樂、讀美文,充分感受到了感受文字的文字美、音韻美、意境美。

  此時再回到故事的開頭,“這支曲子的來歷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帶學生走進那個月光縹緲的夜晚……

《月光曲》教學反思14

  本課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主要描寫的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

  在教學《月光曲》這一課第二部分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前邊的內容,盲姑娘愛好音樂,但音樂會的票價限制了窮人的喜愛,引起了貝多芬的同情,進屋彈琴,遇到了知音,受到感動,從當時的月光展開聯想,彈奏即興創作的《月光曲》。

  接下來我放手讓學生自研讀課文第二部分,體會、想象音樂旋律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從音樂的旋律中變化中推想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1、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本節課讓學生透過反覆朗讀,邊讀邊思考,還可以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解決問題。

  2、找句,認識中心句:

  讓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找出中心句。/強調集體學習成果並引導學生對成果進行評價,尊重差異,鼓勵創新,努力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最後讓學生找出問題的答案。

  3、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學習,讓學生自己動手讀讀畫畫:

  課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把問題畫出來,把自己喜歡的句子畫出來,說出自己對這些句子的理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貝多芬用樂曲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聽得人看著月光聽著樂曲展開聯想,感動《月光曲》的內容、意境、感情是借皮鞋匠的聯想表達出來的,開始我認為這部分內容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光靠老師的將是不行的,在課堂上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盡情的讀,盡情地說,盡情地問,大膽質疑,學生從中能體會、想象音樂旋律可能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節奏:由慢逐漸到快,按鍵的力度,由輕逐漸到重,從音樂旋律的變化中推想,貝多芬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但有的學生提的問題太難,老師隨時糾正,讓學生組成兩個的問題,還要指導學生能根據盲姑娘的神態和語言,來從中悟出些什麼。

  對教師而言,教學本身應是一種對話,對話中既沒有無所不知的聖人,也沒有完全無知的愚人,對話過程應是師生相互學習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陳述理由,去留意生活,大膽思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主人。

《月光曲》教學反思15

  《月光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傳統課文,在許多場合聽過不同的教師上過這一課,自己也曾多次教過這篇課文,每一次聽別人上這一課,或者自己研讀教材,走進教室,都會有一種新的感悟,新的思考。課文雖是一個“傳說”,但真切地記敘了世界著名古典音樂家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文字清新優美,情節生動,富有故事性,尤其是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整個情感程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讀者為之感動。

  一、正確把握,在走進人物中“入情”

  課文按故事發展的線索,描寫了一個秋天的晚上,結束了一天演出的貝多芬在萊茵河邊一個小鎮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茅屋裡斷斷續續地傳出他的曲子,此刻,大音樂家的心一定有所“觸動”。

  走近茅屋裡,貝多芬聽到了兄妹倆的談話:雖然家裡很窮,但姑娘那麼渴望聽一場音樂會,聽聽“我”的演奏。然而條件所限,這樣的願望對窮兄妹倆來說等於是奢望,然而姑娘的一句“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不禁讓人感慨,這是個多麼懂事的小女孩。聽完窮兄妹倆的談話,貝多芬被這對兄妹深深“打動”。

  推開門,走進茅屋,貝多芬見到了一切:一支蠟燭、一架舊鋼琴,一對兄妹,更讓人詫異的是妹妹竟是個盲人,一個看不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盲姑娘還如此酷愛音樂、學習音樂,這一切怎麼不讓貝多芬“感動”啊!

  立刻滿足姑娘的願望成了貝多芬此刻最深切的想法。一曲完畢,盲姑娘竟然聽出彈琴的就是大音樂家貝多芬。他心情起伏,這姑娘不正是“我”的知音、音樂的

  二、藉助文字,在語言實踐中“悟情”

  “文章是以‘言’來表達‘情’的,語言既是認知的符號,也是情感的符號。任何文學作品反映的人或事,都是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深切感受,是情感的結晶。”在充分挖掘文字的人文性的同時,閱讀教學始終應關注語言文字,只有透過大量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生對文字的人文性的感悟才能根基更深。《月光曲》一課的教學亦應如此。

  1、加強讀的指導

  例如“盲姑娘聽得入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吧?’”讓學生在讀這一句時關注兩個語氣詞,兩個感嘆號,由此感受到姑娘聽得多麼認真、聽得入了神、聽出了味兒,兩個“您”字,既表示猜測、不確定,又是盲姑娘真實的感受,彈琴的應該就是他,體現出盲姑娘對音樂、對貝多芬的酷愛。

  讀是傳情達意的最好手段,從文字出發、讀中傳情,是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

  2、強化說和寫的訓練

  在讀完了課文第8自然段“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後,我及時出示了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為什麼要作曲,因為我有許多想法要釋放出來。”此情此景,貝多芬又有什麼樣的想法要釋放出來呢?

  古人云“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正確把握教材、關注課文情感、加強語言實踐,我們的語文課亦可讓學生“嗟嘆”、“永歌”、“舞之”、“蹈之”,讓情感植根於學生的心田,把課上到學生的心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