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楊柳青教學反思(通用5篇)

楊柳青教學反思

楊柳青教學反思(通用5篇)

  在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的今天,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楊柳青教學反思(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楊柳青教學反思1

  本課的歌曲比較特別,是江蘇民歌,民歌往往用當地的地方語言來演唱更為親切動聽,因為民歌就是當地人民的口頭音樂創作。《楊柳青》是江蘇一帶流傳很廣的民間小調,它裡面的襯詞就是當地的地方方言。歌曲表達了江蘇人民對家鄉的熱愛。

  學生對本課的教學很感興趣,但是實施的時候比較困難,因為學生的基礎相對來說有點能力達不到,所以我不強求學生把歌曲表現的很完美,主要是能體悟,感受音樂風格,能夠對這個音樂有興趣。能夠喜歡我們自己的民族音樂。音樂教學中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徵,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這堂課的學習中,我會重點放在歌曲的襯詞中,因為江蘇語言對同學們來說,有難度,所以選擇襯詞來學習,同學更加有興趣。掌握好了這首歌曲的節奏,學生們也都唱得十分的來勁兒,我聽得也是“醉了”。在教學設計中,我個人認為要根據該班的學生情況,來定教學目標和環節。

  楊柳青教學反思2

  這首樂曲是根據江蘇民歌《楊柳青》改變的民樂合奏曲,《楊柳青》是江蘇揚州地區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曲調活潑風趣,聆聽民樂合奏《楊柳青》教學反思。全曲速度較快,情緒歡快活潑、熱情風趣,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歌唱和對家鄉的熱愛。全曲根據主奏樂器的不同可分為六段,透過主奏樂曲的變化,旋律的轉調、發展與加花等方法使這首樂曲變得更加豐富和生動。

  這首樂曲的聆聽,重點在於讓學生聽出每個主題由哪幾件樂器演奏的,因此,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完整聆聽,整體感受樂曲的風格、旋律特點,並對所有樂器的音色有個最初的感受。再次聆聽,讓學生根據樂曲的旋律特點、不同主奏樂器的音色劃分段落,這部分的聆聽,學生基本能對所聽樂器有個最初的猜測。再次聆聽,很多孩子能聽出主奏樂器有笙、琵琶、二胡、笛子,只是樂器中阮、柳琴因為不常見、不常聽,很多聽不出來,因此教學中,我還準備了中阮、柳琴的圖片和樂器演奏片段,這樣就對樂器的音色有了很好的瞭解。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透過不斷聆聽,一定能聽懂音樂這個無字的語言,雖然無字,卻可以比任何文字更加豐富,因為,它更加充滿想象。

  楊柳青教學反思3

  《楊柳青》是江蘇揚州的一首民歌,它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美麗的春天,柳枝換上了綠衣裳,在春風中輕輕飄舞,大燕子,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藍藍的池塘裡,鴨子嘎嘎叫,大魚小魚快活地游來游去”。《楊柳青》還是一節打擊樂活動,節奏鮮明,樂曲是2/4拍,節奏特點是強弱,第一拍強,第二拍弱,樂曲旋律優美,幼兒能很容易的找到節奏。

  根據主題活動《我找到了春天》的進展及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開展了本次音樂教學活動。首先是讓幼兒欣賞樂曲,利用課前折來幾枝發芽的柳枝讓幼兒觀察,以幫助幼兒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意思;然後提供樂譜和不同的的動作來讓幼兒感受不同快慢的節奏,透過遊戲首先讓幼兒自己找節奏,用拍手的方式將節奏拍出來;最後,提供三種小樂器:鈴鼓、響板、串鈴讓幼兒嘗試演奏,我也儘量讓每個幼兒玩到不同的樂器,在演奏的過程中進行交換,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到演奏的快樂!尤其是在打擊樂活動中我進行了有效嘗試:情境圖譜的共同編制。

  圖譜是打擊樂教學中經常使用的輔助教學工具,它能將音樂作品形象化、簡單化,並在節奏練習中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節奏意識。在《楊柳青》活動中,我一改以往圖譜繪製及呈現方式,在充分分析音樂形象、結構性質的基礎上,以“小朋友們想出了這麼多的節奏,可調皮的'節奏們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遊戲,躲進了春天的美景中”遊戲口吻,邊帶領幼兒再次欣賞樂曲邊根據音樂在春天背景圖上有節奏的畫出柳葉生長、小草發芽、花兒開放的情景,同時引導幼兒將剛才創編的幾個節奏型與情景進行匹配(孩子們能從教師的畫畫節奏及柳葉、小草等形態上很好地感受幾個節奏型,所以能進行有效匹配),從而串聯、編製成一張情境圖譜。因為情境圖譜有效地反映了音樂形象和音樂結構性質,同時,圖譜中的節奏型又來自於幼兒,所以他們能更有目的、有興趣、主動地參與到打擊樂活動中。

  透過這次活動,也讓我感到中班的孩子在打擊樂方面的不足方面:比如:樂器的正確使用常規、演奏時手眼耳的協調、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等都需要我們平時的進一步培養,再次我們也應該提升教師自身對音樂方面的修養需求。

  楊柳青教學反思4

  前段時間,我執教了江蘇民歌《楊柳青》。長久以來,我上課的風格基本上定位為活潑、童趣的兒童歌曲為主。這次選擇五年級教材《楊柳青》這首江蘇民歌進行教學,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挑戰和進步的機會。這是一首關於江蘇地方特色的民歌,描寫當地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愉快情景。我是從民歌的特點和當地方言特點為主線,從揚州民歌《茉莉花》匯入,使學生對揚州產生初步印象,再聯絡到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激發學生學習江蘇民歌的興趣。學習用當地方言學唱民歌,並結合民歌的特點對歌曲進行了分析與處理。在成功完成歌曲教學後,我把歌曲做了課外的延伸,欣賞其他變體和填詞的《楊柳青》以及古箏獨奏,在對揚州充滿好奇的時候,又在音樂聲中欣賞揚州的美麗風光。透過此課的教學,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從而激發學生關注民族文化,關愛自己的家鄉作下鋪墊。

  對自己設計的這堂課,我自己覺得優點是:教學結構清晰,又簡入深,層層鋪墊,循序漸進,歌曲教學的比較紮實。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教學完整。不足之處:我覺得自己的語速過快,沒有留下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教學狀態不夠鬆弛,有急於把課上完的急切情緒存在,這樣不利於學生的放鬆與思考。另外,歌曲中的難點,在備課時細節處理的不夠仔細,比如:附點,一字多音,如果把這些難點進行充分的分析,那麼,我相信學生在學完這首歌曲時的收穫就更大,以後碰到類似的問題就會自行處理。這是我覺得非常遺憾的地方。另外,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調整,把第一段匯入部分,欣賞揚州風光的放在了拓展部分,這樣子的好處是將課堂的教學過程作為重點,對於揚州的瞭解是拓展部分,可根據課堂學生接受程度不同改變課堂。總之,一堂好的課是要經過不斷的修改與磨合的,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課,只有相對完美的課。我們的目標,就是讓我們的每節課都能少點遺憾,多點收穫。

  楊柳青教學反思5

  在教學《楊柳青》一課中,我採用了讓學生趣味性地學習江南民歌。《楊柳青》是江蘇民歌中一首廣為流傳的民間小調,歌曲歡快、活潑、風趣、熱情,很富有地方特色。

  先教會學生用普通話版本唱,之後又放了方言演唱版給他們聽,本以為他們會不喜歡,誰知道他們竟出奇的感興趣,於是我就教了一句廣東話“乖乖隆地咚”,先讓他們猜意思,這倒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有的孩子說是表示感嘆的話,還有的孩子說是訓人的,我說那是夸人的,所以說中國語言博大精深,你們可以在課後多掌握點地方的方言,有利於瞭解當地的特色。

  還有一個難點就是襯詞的演唱和理解,一句“楊柳葉子青啊謔”就是用了方言,意思就是說楊柳葉子晴,但是加上襯詞後顯得押韻、方便演唱。這方言和襯詞是民歌的兩大特色,揚州的方言特點:將zh、ch、sh唱成:z、c、s,所以就造成了說話和唱歌時候的“尖音”老是喜歡將字放在嘴尖來咬字,有利於孩子理解。

  但是學了一節課孩子們還是唱不出來那種韻味,還是練習、聽得少了,接觸如果能多了,肯定能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