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長相思教學反思(精選5篇)

長相思教學反思

長相思教學反思(精選5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那要怎麼寫好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長相思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長相思教學反思1

  本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藉助誦讀的層層深入,抓住重點字詞,仔細體會作者的情感。展開聯想、閉目想象等教學手段,試圖還原三百多年前的那個情景,進而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感。

  1、在朗讀中與文字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字的重要形式,在整堂課讀應該貫穿始終,從讀準到有感情的誦讀再到背誦。這節課可能讀的不到位,因為課堂上為了拉進度,有點趕。

  2、在今後的教學中,再多留點時間給學生思考和回答,儘量不打斷學生的思考和回答。

  3、因為我個人比較喜歡納蘭性德,所以在介紹作者的時候用的時間稍微長了一點,今後注意。

  《長相思》是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膾炙人口、情深意長的著名詩詞。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風雪一更愁。納蘭性德在隨扈東巡、去往山海關途中,寫下了這首思鄉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納蘭性德是透過寫景和敘事兩個方面來傾訴自己的心聲的。他在途中遭遇風雪,輾轉難眠,途經一道道山,一條條河,休息時連思念家鄉的夢也被嘈雜的聲音破壞得支離破碎,他抬頭望月,想起家鄉那安寧、祥和的生活,不禁淚花閃閃。

  長相思教學反思2

  《長相思》這堂課我主要從讀準詞、讀懂詞、感受情感、讀懂作者內心幾個方面展開教學,每個環節透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來推進。第一讀讀準,第二讀讀出節奏感和韻味,第三讀讀懂這首詞講的是什麼。在詩詞教學中一直有個難點——如何在不影響詩詞的情感、氛圍前提下,讓學生能夠清楚地理解詞意,我用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找詞中的景物,孩子在說的過程中,我相機引導他們去想象畫面,想象場景,比如學生說在路上有山,有水,那我除了輔以相關的圖片外,大家思考什麼樣的山,什麼樣的水——崇山峻嶺,波濤洶湧,也就能理解到路途艱辛,詞的意思學生能夠理解了,並且能夠帶著畫面感去說出來,而不是生硬的翻譯。

  只想象詞中的畫面去理解情感是不夠的,要引導孩子想象詞以外的畫面,那就是詞人提到的思念的故園。我選取納蘭性德詞作中他自己所描寫的一些美好的生活場景,如“被酒莫驚春睡意,賭書消得潑茶香”,讓整堂課的詩意更加濃厚,故園的美好和此時的痛苦,對比一下子就出來了。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出示納蘭性德的三段簡介,皇室貴胄的顯赫出身和他內心深處的無限孤獨,學生就能夠感受到他的矛盾,理解納蘭性德不得不離的無奈的痛苦。最後,讓孩子寫一兩句想對納蘭性德說的話,再回到課題長相思,在朗讀中回味整首詞內容和感情。課堂中有三處背景音樂的播放,營造了很適合的氛圍,學生在整堂課中都很投入,師生配合比較完美。

  當然課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對學生朗讀指導上,過於重情感的帶入,而忽視引導朗讀時的抑揚頓挫,使得讀的時候顯得比較平。第二個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就是對學生髮言的評價比較單一,重複的部分的比較多,而對學生思維延伸的引導比較少,導致有些問題,需要我最後的總結學生才能完全明白。今後也會不斷學習,讓教學,詩詞教學更好的開展。

  長相思教學反思3

  《長相思》是語文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21課的其中一首詞,本課的重點是品讀並背誦《長相思》,領悟詞人透過不同景物抒發感情的方法。

  為落實本課教學的重點,我是這樣設計自己的教學的:課堂伊始,先談話匯入,向學生介紹本首詞是詞人納蘭性德在康熙二十一年隨皇帝向山海關出發,到東北進行祭祖的途中所創作的,讓學生簡單瞭解創作背景,引出本課的課題。接著,第一,初讀詩句。先指名讓學生讀詞,相機指導教學多音字“更”及其他易讀錯的字,接著多種形式反覆讀詞,掃除讀音障礙,然後隨文識字,相機指導“榆”和“畔”的書寫,尤其重點指導“畔”的書寫。第二,理解詞意。透過抓住詞中關鍵語句,想象畫面,音樂渲染等方法,引導學生感受詞中所蘊含的情感。進而讓學生帶著理解,想象畫面讀詞。第三,熟讀成誦,透過提供部分詞和只提供題目詞人,設計有梯度性的引導練習,讓學生能更快更好地背誦詩歌。第四,總結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進而拓展延伸,自主學習另一首借景抒情的詩歌《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第五,總結課堂,佈置作業。

  本次教學中,學生能夠透過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腦海中所想象的畫面,進而感受詞中所表達的情感,並能夠做到有情感地朗讀詞,最後能夠熟讀成誦。並且教學課堂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較多,能夠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回答,及時指導,讓學生能夠有所改進,有所進步。

  但是本課教學仍存在許多的不足。比如,在教學“山一程,水一程”時,雖然讓學生想象了畫面,但是假如能夠在想象畫面後提供幾張陡峭的山峰,洶湧的河流等照片,能夠讓學生自己想象後,更直觀地感受跋山涉水的艱難及漫長。同時能夠更好地體會,知道其實“山一程,水一程”不是單單隻有一程,而是一程一程又一程。這樣或許體會會更深,朗讀會更入情入境。同時,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在本課教學中,關於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教學較少,只是輕輕帶過,接下來的教學將加強對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落實。

  長相思教學反思4

  教學《長相思》之前,我佈置了預習作業:

  1、查閱資料,瞭解納蘭性德,簡單的記錄在書上。

  2、讀《長相思》和納蘭的《漁歌子》,思考:詞人借《長相思》表達什麼情感?

  上課伊始,我出示了一幅畫作《楓江漁父圖》,畫作上題了一首詞,便是納蘭性德的《漁歌子》:“收卻綸竿落照紅,秋風寧為剪芙蓉,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蘆花短笛中”。課前孩子們讀過幾遍,也結合了學習單上給出的註釋瞭解到詞描述了夕陽西下,漁人收起魚竿準備回家的場景。自己在讀此詞時,有所感悟,也作了一幅畫,當呈現在學生面前,他們很快感受到了煙水濛濛中,漁人在船上悠閒自得的狀態。結合張志和的《漁歌子》,我引導學生感知文人的儒士情懷是一以貫之的,這首詞寫出了自己的心志,若心中有太多的不順意,就寫詩詞調和自己。我讓孩子們分享了課下查閱的有關納蘭性德的生平、性格、人生經歷等史料,進而引發他們對“人淡淡,水濛濛”的思考,學生很快理解到納蘭淡的是功名,是錦衣玉食下的皇權制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就是他隱入畫間的心事。眼前的現實與心中理想的矛盾交織,使得他在康熙二十一年同皇帝塞外考察時,又增添了些許愁緒,請看另外一首《長相思》。

  朗讀是解讀文字的重要形式,本首詞的教學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自由讀、師範讀、小組接龍讀、師生合作讀等,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認清字音、字形,把握詞的節奏,同時在自主朗讀中結合註釋理解文字大意,有些同學在分享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其他同學結合自己的預習記錄給予了幫助,我也根據瞭解的史料相機進行補充。

  在朗讀的感召下,我讓學生結合詞的上闕,透過想象,感受納蘭性德的“征途”是遙遠和艱辛的,此時納蘭在何處?同學們關注到“身”字,遠向榆關,進而出示山海關圖片,介紹了“榆關”的來歷。當讀到詞的下闕時,我讓學生回顧學過或讀過的邊塞詩句,想象邊塞的惡劣環境,幫助理解“風一更,雪一更”的惡劣之感,透過對比,學生們想象並感悟家鄉的美麗、安寧與溫馨。由此引導學生關注到詞中納蘭發出的感慨,關注到一個“心”字,雖身在榆關,但心在故園,詞人“聒碎鄉心夢不成”,你能感覺是什麼夢不成嗎?孩子們眾說紛紜,是自由之夢,是追尋自我的夢,是安穩生活的夢……我想,納蘭的心事,我們也略知一二了,帶著體會我們又一次誦讀了這首詞。

  長相思教學反思5

  這次備課《長相思》,是我第一次講古詩,作為剛參加工作的教師,要想上好一節課,要克服很多困難,但是經過這次講課,我發現自己又打開了教育路上的一扇窗,讓自己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

  (一)實現了“課內大量閱讀”的語文主題教學理念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倡導的語文課不是支離破碎地進行講解,反覆訓練,而是透過大量的閱讀,最後感悟出點兒什麼,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

  在這次備《長相思》時,我們將三首詞整合在一起,並沒有支離破碎地進行講解,反覆訓練,並沒有把大量、整體閱讀的'重要任務不負責任地拋給“課外”,而是用三分之一的時間學習課內詩詞,剩餘時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課外詩詞,將課內的大量閱讀變為現實。

  (二)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我們作為一線教師,因為考試考查制度,我們在教學時經常忘記是誰在學習。“語文主題學習”實驗者重申,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學生自主地進行大量閱讀。語文課上,並非是教師在“教”語文,而是學生在“學”閱讀,我們要做的事情是把應該屬於學生的自由閱讀權重新還給學生。

  老師講的東西越多,就越不可能進行“主題學習”。簡單的方法,就是將三分之二的課堂時間作為學生主導的時間。我們在備《長相思》時,將課內篇目講解壓縮到了三分之一,其餘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閱讀連結篇目,教師只是引導者。這樣的課堂上,老師簡簡單單教語文,學生輕輕鬆鬆學語文。我們從字斟句酌的講解中走了出來,把閱讀帶進了課堂。當我們把課堂還給孩子們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懶惰”恰好培養了孩子們的能力,孩子們讀得津津有味,語文課變得豐盈。

  (三)圍繞雙線主題整合教學

  “雙線”指的是語文課程的兩個基本特點——工具性和人文性。提出“雙線”就是要提醒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務必注意到二者的存在且缺一不可,教學所圍繞的“主題”必須沿著這兩條線來確定和設計。我們在教學設計時就是圍繞的這兩條線來確定和設計。

  “整合教學”就是指有效統合同主題的文章進行教學。此時教材只是教學所使用的例子,之後連結的文章孩子們依法自學,“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只有去“用”我們才知道教師教得是否有效,學生學得是否到位。

  在教學設計時我們以“借景抒情”工具性的點和“思鄉情”人文性的點為主線,先教學課內詩詞,再採用學案的形式扶學,之後由扶到放,放手讓學生運用精讀課例中學到的方法進行自學,即“依法自學”,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突破。

  (四)迴歸真實靈動的課堂

  不真實的課堂就像假花一樣,看起來很美但是沒有生機。這次備課,在我的師傅李晨霞老師一次次的耐心輔導下,才讓我真正認識到我們作為一名教師,講公開課時並不需要課前專門去給孩子們過度預習,如果將教學的流程設計好,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是很值得期待的,是不可控的,是有生成的,孩子們是真的學有所獲,這樣的課堂才是靈動的。

  (五)大膽實踐悟真知

語文主題學習實驗需要完善,但是必須行動,在實驗的過程中完善。講完《長相思》的當天,我們下午進行了評課,評完後我有質疑也是困惑,回到班級佈置家庭作業,作業很簡單就是背誦抄寫一遍《長相思》,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他們都背下來了,便不由自主地背起來這首詞,樣子很是享受,和我平時教學完古詩的狀態是不一樣的。我接著問:“你們喜歡這樣學古詩嗎?”孩子們有的說這樣教很有意思,有的說讀到第三首都想哭了,覺得納蘭性德太思鄉了……

  聽到孩子們的反饋,我忐忑的心漸漸平穩,我們設計一節課,不就是為了孩子們學有所獲,既然孩子們滿意,這就是我走下去的動力,教學就是這樣,在不斷大膽嘗試、創新中漸漸趨於完善,作為青年教師更要將目光放遠,更要有敢於實踐的勇氣和意識,積蓄能量,砥礪前行。

  (六)雖未能至,心嚮往之

  1.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

  雖然是語文主題學習,課堂容量大,教師的語言要精煉,這次教學的篇目是古詩詞,我們的教學還是要有語文的味道。

  詞要讀得有味。學習詩詞是要品讀的,需要慢慢地品,品出詞的韻味。教師的教學語言也要有味。教學語言要儘量優美,符合教學詩詞的基調,教師自身的素質對一節語文課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教師自身的魅力會無形中感染孩子們,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

  2.詩詞教學要有“畫面感”

  學習詩詞,想象畫面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如果學生的眼前出現了一處處景、一幅幅畫,漸漸地就進入了詞境。在想象畫面時,要儘可能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孩子們想象,而不是看了圖片再回憶,或是空想。

  作為小語人,該怎樣點燃孩子們學習古詩詞的熱情,讓孩子們樂之、愛之並紮根於心中呢?我們在不斷探索,任重而道遠,語文主題學習我們也是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