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巴金短文兩篇《日》《月》教案設計

巴金短文《日》《月》教案設計

巴金短文兩篇《日》《月》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2. 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

  4.積累有關日月的詩句。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位文章詩化的語言。

  2.難點:理解飛蛾撲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義;結合歷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日》和《月》是兩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詩,散發著作者憂鬱而熱情的青春氣息。文章誦讀起來很有一種音韻的美感。教學中引導學生誦讀,理解課文的主旨,培養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討論點撥法。在充分誦讀的基礎上,教師引導、點撥文意,為學生創設寬鬆的討論環境,誘發對課文的不同理解,並鼓勵他們表達出來。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預習,備課。

  五、教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設計:

  (一)1.激趣匯入,明確目標:

  1.匯入設計:同學們,對於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話傳說,我們耳熟能詳。在當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詩《日》和《月》中,則賦予了它們別樣的深意。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這兩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靈的'無限風光。(板書文題、作者)。

  2. 明確目標(略)

  (二)自主學習(一)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範讀,學生朗讀並思考下列問題:

  (1)《日》一文中主要寫了什麼內容?試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麼?文中的哪些詞句表現了這點。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簡介作者及歷史背景。(略)

  2.再次朗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日》文中寫飛蛾、夸父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什麼寫法?

  (2)、《日》文中寫道: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聯絡特定的時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這種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麼?根據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寫冷,卻同樣提到了光和熱;兩篇文章所表現的主題相通嗎?為什麼?

  討論交流明確:(1)寫飛蛾、夸父的目的是為了寫人,寫那些為著追求光和熱,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的人。這是託物言志(借物寫人)的寫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完成的,當時抗戰正進入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中華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拿起武器,走上戰場,不怕犧牲。作者以飛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熱,象徵志士仁人為祖國轟轟烈烈的獻身,讚美那些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經用了很多語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於是在這裡才會說出這句話,他表達了作者對光和熱的一種嚮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變這個冰冷的星球,改變那冰冷的月光。

  (5)兩者是相通的。冷和熱是一種極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徵才會更加明顯突出,這就是為什麼作者會在不同的兩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樣的東西,正因為對光和熱的嚮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兩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裡,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學習(二) 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

  再次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優美的句子,並用下列的句式進行賞析。我認為 這句子很美,它美在

  (五)質疑問難,鞏固拓展

  1. 再讀課文,讓學生提出還有疑問的地方,並解答或探討。

  2. 推薦讀物:(1)《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2) 《做一個戰士》(八年級(下)自瀆課本)。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