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高中音樂滲透法制教育的教案範文(通用5篇)

高中音樂滲透法制教育的教案

高中音樂滲透法制教育的教案範文(通用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中音樂滲透法制教育的教案範文(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音樂滲透法制教育的教案1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聆聽《草原放牧》《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感悟音樂的表現和創造,逐步激發學生對學習音樂鑑賞的興趣和信心,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音樂審美觀。

  【過程與方法】

  對比欣賞,感受音樂要素在兩部作品中發揮的不同藝術作用。

  【知識與技能】

  學習掌握聆聽音樂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透過欣賞,感受音樂要素在作品中所發揮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探究音樂要素在不同作品中體現出的不同特點。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音響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

  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歡迎來到《學會聆聽》節目,我是這期節目的主持人。在我們開始聆聽音樂之前,我想先問大家兩個問題。大家平時在生活中聽歌嗎?透過歌曲大家都能感受到什麼,可以舉例子說明。

  (生舉手發言)

  師:音樂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當播放一段音樂時,我們不只是聽,還要會聽,聽它在音樂方面的特點,聽它表達的情感狀態等等。我們可以用音樂來美化自己的人生,也許我們不是作曲家、音樂家,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聽,可以看,可以鑑賞。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鑑賞兩首作品,那麼大家知道從哪些方面進行鑑賞嗎?我們首先來回憶一些基本知識。

  (二)新課教授

  1、回顧音樂要素

  音樂的基本要素: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

  音樂的形式要素:節奏、旋律、力度、速度、調式、曲式、和聲等等。

  一般音樂是透過其形式要素來體現情感和特點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的長短和強弱,是構成音樂的第一要素;力度是音量的強弱程度;速度是音樂進行中的快慢程度。

  2、欣賞《草原放牧》

  (1)欣賞並回答問題

  ①哪些音樂要素髮揮了主要作用?(節奏、力度、速度等推動音樂的發展變化。)

  ②獨奏樂器是什麼?(琵琶)

  ③音樂情緒是怎樣的?(生機勃勃、活潑的,能想象到美麗的草原和放牧生活的情景。)

  《草原放牧》是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中的第一部分,作於1972年春。創作這部作品的目的是:嘗試著使用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琵琶為主奏樂器和西洋管絃樂隊結合,來表現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題材。

  這部作品是根據蒙古族少年龍梅和玉榮在暴風雪中保護公社羊群的真實故事寫成的。樂曲採用無標題協奏曲與標題交響詩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將多樂章的劃分與單樂章的歸納結合起來,將民族傳統曲式中的多段體與交響樂中常用的奏鳴曲式結合起來,將有情節的敘事性與純音樂的抒情性結合起來,進而形成這部既有鮮明民族特色、又有強烈時代精神的優秀音樂作品。

  (2)分別欣賞作品的第一、第二主題

  學生練習分別打出兩個主題的節奏,再加入旋律線哼唱主題旋律,最後加入速度、力度感受主題情感。透過練習對比分析兩個主題:

  ①第一主題是根據吳應炬作曲的電影動畫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題歌改寫的。著力刻畫“小姐妹”天真、活潑、樂觀、富有朝氣的少年形象以及她們勤勞放牧的生活情景。這一主題經過幾次反覆,透過節奏、配器上的一些改變使音樂趨向熱烈、歡快。

  ②第二主題與第一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從另一角度表現了內蒙古人民的現實生活。它好像在對美麗而遼闊的草原進行著如歌似的讚美,又好像在描畫著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更像內蒙古人民在抒發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真摯感情。第二主題是一段頗具內蒙古長調色彩的旋律。

  3、欣賞《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

  (1)欣賞並回答問題

  ①作品表達的情緒是怎樣的?(緩慢的哀歌)

  ②說出這個樂章調式調性和曲式結構?(b小調,省略展開部的奏鳴曲式)

  《第六(悲愴)交響曲》是柴科夫斯基創作的最後一部交響曲,也是他最鍾愛的一部作品。通常,交響曲的第四樂章都是熱烈歡騰的快板,而這部作品的第四樂章卻是一首緩慢的哀歌,其中浸透著“安魂曲”一樣的情緒。

  (2)再次播放音樂,並分小組討論其中一些音樂要素的發展變化。之後每小組抽代表,教師分段播放作品,小組代表邊聽邊解說,主要提升學生對音樂的敏感度。

  (三)鞏固提高

  最後分別完整欣賞《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學生比較兩個不同感覺的作品在旋律、速度、力度方面各有什麼不同。

  透過比較發現不同風格情緒的作品透過各自的音樂要素體現出來,可見音樂要素在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小結作業

  師:透過這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已經瞭解如何聆聽感受一首音樂作品。同學們課下先自己欣賞一下《長江之歌》,並學唱。下節課,老師找同學先來進行歌曲的解說。這節課就到這裡,下課!

  高中音樂滲透法制教育的教案2

  一、學習目標

  (一)聆聽《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和《海島冰輪初轉騰》,感受梅蘭芳大師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他精湛的表演藝術風采,體驗、比較、南梆子和四平調兩種唱腔音樂在表現人物

  情緒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風格及特點。

  (二)瞭解京劇發展的歷史,感受中國國粹—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認識和了解京劇大師梅蘭芳,以及他為中國戲劇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三)跟錄音或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唱《海島冰輪初轉騰》選段的片斷,實踐體驗京劇唱腔獨特的韻味。

  二、重點、難點重點

  欣賞京劇唱段《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海島冰輪初轉騰》,並在學唱中體驗感受京劇國粹的音樂風格,瞭解京劇的發展歷史和梅蘭芳大師的藝術成就。

  難點:把握京劇唱腔的韻味,理解京劇這種綜合性表演藝術的特點。

  三、教學內容安排

  (一)欣賞一段由四大名旦表演的.錄影片段進行匯入。

  (二)簡介京劇的發展歷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紹梅蘭芳的藝術成就。

  (四)欣賞由梅蘭芳演唱的京劇選段《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海島冰輪初轉騰》。

  1.欣賞作品

  2.簡介作品的劇情

  3.介紹南梆子及四平調的特點

  4.學唱《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海島冰輪初轉騰》這兩首作品。

  (五)欣賞李玉剛和梅蘭芳在表演上的不同風格。

  說說你對兩個唱段的音樂情緒的感受與理解,分別塑造了什麼樣的人物形象?

  四、教學資源建議

  (一)教材資源:教材配套課件中第四單元第八節中的全部資源與第九節中《京劇的行當》部分資源。

  (二)錄影資源:四大名旦的表演錄影片段,梅蘭芳表演的《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海島冰輪初轉騰》錄影片段,李玉剛的錄影片段。

  (三)教師資源,教師範唱並指導學生學唱。

  (四)學生資源,發揮喜愛京劇藝術學生的特長,在課上充分展示其才華。

  (五)網路資源,查詢相關資料。

  五、教學方法與學習指導策略

  (一)以聆聽、學唱為教學活動的中心,引導學生在親身感受體驗中,學習瞭解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從而激發學生對中國京劇國粹的興趣和情感。

  (二)輔助影片資料的播放,在視覺感官上引導學生理解京劇的綜合表演藝術的特徵,使審美情感得到昇華。

  (三)引導、提示學生課外到劇院欣賞京劇藝術,身臨其境感受其京劇舞臺藝術的獨特的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七、教學評價建議

  (一)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查閱京劇常識和相關知識,做成答題卡片,在課上進行競賽搶答活動,在交流活動中檢測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情況。

  (二)課上學唱的片斷,進行分組、或個體、資源組合的聽唱檢測。

  (三)寫一篇學習京劇藝術的體會,發表自己京劇藝術的認識與看法。

  高中音樂滲透法制教育的教案3

  教學目的:

  1、透過介紹民樂二胡,培養學生熱愛我國民族音樂的思想感情;

  2、通過幾首二胡曲的欣賞,體會樂曲所表現不同的風格,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

  3、透過介紹幾位音樂家,教育學生學習他們勤奮好學、開拓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

  二胡音樂欣賞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幾首不同風格的音樂

  教學方法:

  直觀教學法;引導想象感受的方法

  學法指導

  自主、合作、探究;愉快與啟發式

  教具或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二胡

  教學過程

  一、老師激情表演匯入(師奏3分鐘的二胡曲《光明行》)

  提問:

  1、這是什麼?

  2、這是西洋樂器還是我國的民族樂器?

  3、它有幾根弦?

  二、介紹二胡:

  因為它只有兩根弦,所以取名為二胡,二胡是現代的名稱,過去民間多稱它為南胡、胡琴、等,二胡看上去是一個物體,沒有什麼感情可以表達,但是它一但經過不同的演奏人員在技術和藝術上的加工。就會變成一個很懂感情的東西,接下來我給大家講講二胡的魅力所在。

  三、欣賞音樂《賽馬》

  1、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音樂的名字嗎?你們聽了著段音樂能講述一下你們的感受嗎?(師生共同討論,發揮自己的聯想)

  2、樂曲簡析:(略)

  四、欣賞音樂《空山鳥語》

  1、播放《空山鳥語》引子部分,要求學生仔細傾聽,想象畫面;

  2、請學生在黑板上畫出自己感受到的畫面;

  3、教師根據引子畫出一幅簡單的群山圖;

  4、繼續放音樂,完成畫面;

  5、作者寫作主要意圖;

  6、作者生平簡介(略)突出作者勤奮好學;

  7、樂曲簡析:(略)

  五、欣賞女子十二樂坊的音樂

  1、匯入:

  2、介紹女子十二樂坊。

  3、欣賞音樂《自由》。

  4、裡面的音樂和以上的音樂有什麼並不同。

  5、裡面二胡的演奏形式和以上有什麼不同呢?

  6、音樂分析:(略)

  六、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初步的瞭解了一下二胡,介紹了這麼多不同形式的二胡曲和一些音樂名人,希望大家象音樂名人那樣勤奮努力學習,能夠熱愛我國的民族音樂,學習我們民族樂器,並能夠更好的把我國的民族音樂開拓創新。讓我國的民族音樂在中國以及全世界發揚光大,永保青春魅力。

  高中音樂滲透法制教育的教案4

  教具

  錄音機、多媒體

  教學目的

  透過欣賞《大海》,使學生初步瞭解西方近代音樂的風格特點。

  重點難點:

  賞析《大海》,感受、體驗其音樂風格。

  領會和理解印象主義音樂的風格特點。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及導課。

  1、交響素描《大海》是德彪西創作的一部音樂畫卷,它由三幅交響素描組成。三首素描有機地聯絡在一起,生動地描繪了充滿陽光的海面上變化無常的景象,描繪了海的氣氛和海的性格。它們既像是一部由三個樂章組成的交響曲,又好像是一首龐大的交響詩。本課欣賞的是《大海》的第二首《海浪的嬉戲》。

  2、《海浪的嬉戲》描繪的是浪花在歡快地嬉戲。如果把德彪西的三幅素描看做一部篇幅不太大的交響曲的話,那麼這第二幅便是其中的一個輝煌的談諧曲樂章。海有萬千變化,有時安靜沉著,有時又令人感到困惑。而這第二幅,作者集中描繪的卻是它的自我歡娛——浪的遊戲。在無數輕快典雅的樂句中,在色彩斑潤的和聲對置下,洶湧的波濤和騰越的浪花,以及後浪推前浪的不停頓衝擊,成為樂曲的中心。輕快的舞蹈性旋律與節奏及其恢諧性的筆法,構築成這一印象主義的音樂畫卷。

  二、授新課

  用錄音機放《大海》,同時對作者、背景及樂曲進行介紹和講解。

  (一)展示思考題:這部作品與以往欣賞過的作品有不同嗎:你能說出有哪些不同?

  (二)學生初聽《海浪的嬉戲》。

  (三)老師引導學生回答思考題

  印象主義音樂產生於十九世紀末,它是受象徵主義文學和印象主義繪畫影響而出現的音樂流派。它力求改變浪漫主義的主觀情感表現,採用印象主義的創作手法,渲染神秘朦朧,若隱若現,虛無緣渺的氣氛和色彩,主張捕捉自然界的瞬間印象。

  展示思考題:

  1.這個片斷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

  2.這個片斷描繪了大海怎樣的景象?

  教師歸納:這首樂曲幾乎都是由這樣短小的動機,和不大有規律的節奏型組成的。這些旋律片斷生動而迷人地表現出海浪的泡沫和水珠,以及陽光在起伏的海面上映出的閃光。這個片斷是由長笛、單簧管及小提琴演奏的。

  作者簡介:

  德彪西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傑出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評論家,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他著名的作品有管絃樂《牧神的午後前奏曲。鋼琴曲《月光》,以及《雲》、《節日》、《大海》等作品。羅曼·羅蘭對德彪西是這樣描繪的:“這是一個“偉大的夢境畫家。”

  分析歸納印象派的特點:

  1.旋律方面:不易歌唱,瞬息萬變,輪廓朦朧模糊,但有蹤跡可尋。而在其他音樂流派中,特別是民族樂派的旋律,尤其易於歌唱。

  2.節奏上不強調節拍重音。在作品中,音樂小心地柔和流動地遮掩了節奏的律動,從一個小節滑向下一個小節。

  3.和聲方面:追求模糊的混合色彩,具有捉摸不定閃爍的圖畫性質。德彪西強調音程八、五度的平行進行,而這樣的平行運動在古典時期是禁用的,他多用其他樂派認為不協和的和聲,如二度進行及九和絃等:這樣就使他的作品出現了奇妙的色彩。

  4.調式方面:由於更多地運用上述手法,使得印象派的音樂既不在大調上也不在小調上,而在二者之間搖擺,在各種調的邊緣徘徊,創造出難以捉摸的效果,就像是印象派繪畫中朦朧的輪廓。

  5.在曲式結構上:傾向於小型作品,用簡單靈活的形式代替奏鳴曲式結構。

  再聽《海浪的嬉戲》:

  (一)要求學生邊聽邊把自己想到的內容用文字或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

  (二)展示學生的文字描述或繪畫。

  三、總結

  (用德彪西的一段話)我非常熱愛音樂。正因為我熱愛音樂,我試圖讓它脫離使它受到抑制的貧乏的傳統。音樂是熱情洋溢的自由藝術,是室外的藝術,像自然那樣無邊無際,像風,像天空,像海洋。絕不能把音樂關在屋子裡,成為學院派的藝術。

  總之,印象主義的音樂就是打破傳統的束縛,在藝術手法上追求更新的東西。模糊的輪廓,朦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調變化,不連貫的短小動機的瞬息飄浮,都是印象派音樂明顯的標誌。它反映了時代變化的初步跡象,是現代音樂許多重要特點和精神意境的發端。

  高中音樂滲透法制教育的教案5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聆聽《金蛇狂舞》,感受、體驗其熱鬧、活潑的音樂情緒,體會江南人民賽龍船的熱烈場景和歡騰的情緒。

  【過程與方法】

  在感受、體驗以及小組合作學習,在理解音樂作品的基礎上認識聶耳及其創作特點,掌握這位革命音樂家的偉大貢獻。

  【知識與技能】

  帶感情哼唱作品,認識作品的創作手法,體會作品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反覆聽賞音樂作品,體會作者表達的音樂情感,認識瞭解聶耳及其音樂創作。

  【難點】

  理解並掌握螺螄結頂的傳統作曲技法。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鋼琴

  四、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1、教師為學生播放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剪輯影片,並請同學們仔細留意:“影片中出現的曲子的名字是什麼,你在哪裡聽過?”

  學生自由回答。(《金蛇狂舞》)

  2、教師總結並追問:“這樣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給現場營造了什麼樣的效果呢?”由此,順勢匯入本課。

  (二)初步感知

  1、初聽樂曲,樂曲表達了什麼情緒?聽此樂曲可以想象一幅什麼樣的場景?(歡騰的情緒;營造了節日氛圍,表現了江南人民在節日的夜晚賽龍舟的熱烈場景)

  2、請同學們透過以往的歷史常識結合課前的預習,簡單介紹聶耳生平,教師做適當總結。(聶耳,是我國30年代的作曲家,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創作之中,也被稱為是“人民音樂家”。它的創作領域包括群眾歌曲、抒情歌曲、若干電影音樂作品以及民間器樂合奏曲,代表作品《碼頭工人》、《鐵蹄下的歌女》、《翠湖春曉》等等。)

  3、樂曲的體裁形式是什麼?(民樂合奏曲)

  (三)探究學習

  1、再次聆聽《金蛇狂舞》,透過欣賞和觀察樂譜,學生劃分樂段,教師做總結。(樂曲分為幾個部分?樂曲演奏主要由哪些樂器組成?全曲由三部分反覆交替組成迴圈結構,樂譜上已經標註了分段記號。以鑼、鼓等打擊樂器為主,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也使樂曲民族特色更加鮮明。)

  2、分段聽賞音樂作品。

  (1)分析第一段

  聆聽第一段,這段音樂描述了什麼場景?(比賽開始時整裝待發,人聲鼎沸的場面。)

  帶領學生哼唱旋律。

  (2)分析第二段

  聆聽第二段,並思考:這一段在情緒上與第一段相比有什麼不同?作者是如何來表現的?(情緒更加熱烈,節奏更加緊湊、力度加強、速度變快。)

  帶領學生哼唱旋律。

  (3)分析第三段。

  聽賞第三段音樂,並思考:金蛇和狂舞分別指的是什麼?(金蛇——江面上比賽的龍舟,狂舞——龍舟隊爭先恐後競賽的場面。)

  3、探尋音樂的創作手法。

  請同學們仔細聆聽作品,並結合第三段的樂譜,教師彈琴,學生透過分組對唱、接龍的方式仔細展開思考:在這段旋律中你能否發現什麼規律呢?這是一種什麼創作手法?(樂句之間上下呼應、呈現出逐漸緊縮的形式,最終以簡潔的單音結束全曲。這是我國傳統音樂創作中經常使用的一種作曲手法,叫做“螺螄(si)結頂”。)

  4、思考為什麼運用“螺螄結頂”這種創作手法?怎樣演奏才能更準確的表達音樂情感?(“螺螄結頂”可以很形象呈現問答句式;演奏時,一問一答要體現出一強一弱的演奏效果,形成鮮明的力度對比。整體速度稍快些,這樣基本上就能把作品的整體情感準確的表現出來。)

  5、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得到了哪些啟發?

  (三)拓展延伸

  1、教師引導同學們瞭解施光南的聲樂作品——請同學們欣賞《打起手鼓唱起歌》以及《祝酒歌》,並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同樣被稱為“人民音樂家”的兩個人,為什麼在音樂創作上有著不同的風格呢?

  學生討論,並自由發言。

  2、師生共同總結。(兩位作曲家生活於完全不同點歷史時期——解放前和解放後,因此,藝術家的創作與他所處的時代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四)小結作業

  1、師生用問答的形式,共同總結本課主旨。(結合時代背景欣賞音樂作品,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母音樂文化)

  2、下節課我們以“人民革命音樂家”為主題召開一次音樂賞聽會,同學們在課下整理文字及音響資料,下節課分享。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