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幼兒園中班數學領域《大大小小的水果》教案(附反思)

幼兒園中班數學領域《大大小小的水果》教案(附反思)

幼兒園中班數學領域《大大小小的水果》教案(附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數學領域《大大小小的水果》教案(附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動目標:

  1、能不受物體排列形式的影響,正確判斷7以內數量的多少。

  2、探索用多種方法證明物體的多與少。

  3、在活動中能認真傾聽教師與同伴的發言。

  4、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水果展示臺,大數卡(5、6、7),大紅布一塊。

  2、7個小桔子,6個蘋果,5個大梨子;毛絨玩具:兔子。

  3、水果標記卡,大範圖一張。

  4、學具:幼兒用書第23頁《誰拿的水果最多》。

  5、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給水果分類

  1、師:秋天到了,各種各樣的`水果豐收了。兔子先生說:“我的水果店要開張了,可是這麼多的水果混亂的放在一起,既不整齊也不好看,拿起來也不方便,顧客肯定不願意到這兒來買水果,你們能幫我想想辦法嗎”?

  2、幼兒根據水果圖片標記分類擺放。

  (評析:匯入活動的目標是引導幼兒嘗試對水果進行分類,這個環節是非常簡單的,分類對我們中班的幼兒來說是力所能及的。在活動一開始時,我採用遊戲的形式匯入,讓幼兒將混亂的水果進行分類及整齊的排放,孩子們做的非常好。)

  二、集體感知水果的數量

  1、引導幼兒觀察:小兔的店裡有桔子,蘋果、梨子,請小朋友們看看這三種水果哪種最多?哪種最少?你是怎麼知道的?並把水果匹配數字。

  2、“為什麼不是大的更多呢?它排的隊伍最長呀?

  小結:數量的多少不是根據物體的形狀或大小來比較,是根據數量的個數來比較。

  3、比較多少除了剛才的方法外,還有其他的方法了嗎?(一一對應)

  總結:比較水果的多少,可以有三種方法:數數、一一對應和數量比較。

  (評析:在感知數量、比較數量的環節中,引導幼兒瞭解了三種方法:計數比較(幼兒集體探索出來的)、一一對應比較和相應數字的比較(教師引導);

  其中,一一對應比較是一個難點,這一比較方法的前提是每種水果需要垂直對齊,透過辨別最長和最短來比較最多和最少,而幼兒對一一對應的概念似乎非常模糊,從幼兒的即時反應中,可以發現孩子們對這一比較、感知的方法並不能理解;

  數量和數字是幼兒熟知的內容,但有部分幼兒對數字的大小概念並不清楚,因此幼兒只能透過數字感知數量,而不能透過數字大小對其進行比較)

  三、幼兒集體操作:《誰拿的水果最多》

  圖片有誰?它們手裡拿得是什麼水果?有幾個?請你在下面的記錄格里用你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好嗎?

  幼兒操作,師作輔導。

  集體講評,在投影儀上展示一幼兒的結果,集體核對。

  (評析:此環節是對本次活動的效果做了檢測,也鞏固了以前的記錄方法。)

  活動反思:

  透過本次教學活動,讓我瞭解了孩子對數學都很薄弱,為了能夠使他們對數學感興趣,我準備在以後的數學活動中多加遊戲,做到讓幼兒在玩中樂、玩中學的目的。真正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不斷提升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