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5篇)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
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
南菊再逢人臥病,北書不至雁無情。
步簷倚仗看牛鬥,銀漢遙應接鳳城。
翻譯
白露降了,秋空高遠,江水澄清,獨自在空山在深夜旅魂震驚。
岸邊眠宿著孤帆的暗影,空自映照水上的是散落的疏燈。一彎新月擾自高懸天上,山上不時傳來搗衣雙杵的鳴聲。
從客居雲安算起,至今已兩度與秋菊重逢,可嘆我依舊臥病在山城。北方故鄉的書信至今沒有捎來,南飛的大雁啊怎麼這般無情!
我拄著柺杖獨自徘徊在屋簷下面,久久地久久地遙望牛鬥二星。迢遞的銀河默默地從樓閣上空流過,它的來端該不是通到了長安京城?
註釋
露下:夜露降下。
空山:寂靜的山中,指山城夔州。
旅魂:旅情,客居他鄉的情懷。
疏燈:指江邊稀疏的漁火。
雙杵:古時女子搗衣,二人對坐,各持一杵。
南菊再逢:杜甫離成都後,第一個秋天在雲安,第二個秋天在夔州。
北書:故鄉的書信。
雁無情:古稱鴻雁傳書,衡山有回雁峰,人未過衡州而無書信,故言雁無情。
步簷:簷下的走廊。步,古代量度單位,以五尺為一步。
牛鬥: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鬥宿”,二星都在銀河的旁邊。
銀漢:銀河。
鳳城:秦穆公之女吹簫,鳳降其城,因號丹鳳城。其後,即稱京城為鳳城。此指長安。
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律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 )的秋天。此時詩人正寓居在夔州西閣。西閣面臨大江,揹負山崖,憑欄遠眺,夔州的山川景物盡收眼底。在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獨坐高樓,對著窗外空山的景色,聽著遠處傳來的砧杵之聲,對故國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開頭兩句寫景點題,寫出山城深秋之夜的環境。第一句點明季節、景物,第二句寫出時間、人物。秋天夜空晴朗,因而更使人感到景物的悽清,氣氛的幽靜。夜色漸濃,露水在漸漸凝結、垂落,樓下的江水,在靜靜地不斷流淌。周圍的山峰,像巨人一樣屹立。夜風輕拂,一切都是那樣柔和、安詳。然而這寂靜幽美的境界,卻觸撥了遊子的心絃,引動了他的萬千愁緒。
三、四兩句進一步描寫夜景:遠處長江水面上,零星地閃爍著幾點燈火,那是夜泊的客船和漁舟,新月高懸,萬籟俱寂,這時從城中傳來一陣陣搗衣的砧杵之聲,迴盪在夜空之中。兩句寫景和上聯結合,增加了畫面的優美。在這幅畫面中,高天是深藍的,疏燈是飄忽的,月光是柔和的,空山是黝黑的。秋夜、碧空、新月、露珠、江水、漁火、山峰,相互輝映,在這優美的畫面之外,又傳來斷斷續續的搗衣聲,這豈能不觸動詩人異鄉作客的無限愁腸呢?
五、六兩句由寫景轉到抒情。“南菊再逢”,是指詩人從成都東下至今已近兩年。杜甫是永泰元年(765)四月從成都攜家東下的,但秋天到達雲安之後,因肺病、風痺等病復發,只得留下養病,次年夏初才抵達夔州。秋天,又從山腰客堂遷居西閣,因此說“南菊再逢”。此時詩人除了肺病和風溼痺症以外,還患有糖尿病,所以說“人臥病”。“南菊再逢人臥病”,刻劃出了詩人流落他鄉病臥山城無限悲悽的處境和心情。因為時局動亂,戰爭不斷,詩人已經很久沒有接到故鄉親人的來信了。夔州在長安和洛陽的南面,所以稱故鄉的來信為“北書”。“北書不至”,自然是有具體原因的,這裡卻說是“雁無情”,就取得了意在言外、言而無盡的藝術效果。
最後兩句由個人的身世遭遇寫到對故鄉的思念。上句寫自己走到室外,倚杖步簷,仰看星斗。下句寫由銀河想到長安,表明思念故鄉的心情。“步簷”與西閣照應,“倚杖”與“人臥病”照應。由“牛鬥”而到“銀漢”,由“銀漢”而到“鳳城”,一層一層地表現出了詩人由仰望星斗到眺望故國的過程。詩人對故國長安的無限思念就蘊含在這佇立步簷倚杖遠眺的老人形象之中。
仇兆鰲曾經指出,這首詩在內容上和《秋興八首》相似,可以說是八首詩的一個總括。但這首詩和《秋興八首》在藝術上又各具特色。《秋興八首》寫景壯麗,氣魄雄偉,表達詩人對人生執著的追求和對祖國命運強烈的關心,風格更為撫鬱悲壯,傾吐的愛國熱忱更為深沉浩瀚。這首詩雖然寫景如畫而表達詩人對故鄉的思念,體現了杜詩精警凝練、清麗含蓄的風格。把這首詩與《秋興八首》加以比較,可進一步瞭解杜詩同中見異的創作風格,汲取豐富的藝術營養。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2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翻譯
月亮初升時秋露已經稀微,身著單薄的羅衣並未更換別的衣裳。
漫漫長夜滿懷深情地銀箏撥動,心中害怕獨守空房,不忍進屋睡覺。
註釋
桂魄:即月亮。相傳月中有桂樹,又月初生時的微光曰魄,故稱初生之月為桂魄。
輕羅:輕盈的絲織品,宜做夏裝,在此代指夏裝。
已薄:已覺單薄。
箏:撥絃樂器,十三絃。
殷勤弄:頻頻彈撥。
空房:謂獨宿無伴。
賞析
首句點明時間,夜幕初臨,月充剛剛從東方升起,秋露雖生,卻還微薄稀少,說明天氣已經涼爽,但還不覺寒冷,給人一種清涼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這與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應,由於天氣已涼,所穿的輕盈細軟的羅衣,已感到單薄了。但還不覺得寒冷難忍,所以還沒更換衣服。字裡間隱隱充溢位女主人公因秋涼需要更衣而思念遠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寫女主人公的彈箏行動,實際是以樂曲寄情。講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彈箏,從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頻頻彈撥,絲毫沒有回房的意思。實寫女主人公迷戀彈箏,以至廢寢忘餐。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她並不是因為愛彈箏愛得入迷才這樣,而是“心怯空房不忍歸”,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內心處的秘密。
末句以巧妙的構思和奇特的表現方法,透過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展示了她獨守空房的哀怨。寫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著遠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願獨守空房,只有借彈箏來排遣淒涼寂寞的情懷。房空,心更空虛,其情悲切。
此詩前兩句是寫景,寫得頗為悠閒,秋夜微涼,景物悽清;詩人描寫了一種清冷的景象,以此為“背景”,再寫女主人公的“衣著”,以襯托其孤寂。末兩句是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接寫“彈箏”的行動,似迷戀樂曲,實際上以樂曲寄情。末句畫龍點睛,透過正面抒情,對思婦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生動深刻的刻劃,頓覺無限幽怨之情躍然於紙上。
此詩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詩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動來展示其獨守空房的哀怨,曲盡其妙;寫思婦心境,抒發內心空虛的痛苦,更顯深刻細膩生動,流露出女主人公獨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現出詩人詩藝的功力。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3
江上秋夜
雨暗蒼江晚未晴,井梧翻葉動秋聲。
樓頭夜半風吹斷,月在浮雲淺處明。
古詩簡介
《江上秋夜》是宋代詩人道潛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前兩句寫景,透過“蒼江”“井梧”反襯出作者所處環境的幽靜。後兩句寫夜風乍息,月亮在薄雲處露出一點光明,則顯示了詩人對前景的希冀與祈盼。這首詩構思精巧,層次分明,寫景真切細緻。
翻譯/譯文
寫蒼江陰雨綿綿,時至傍晚仍未見晴,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片,颯颯有聲。
站在江樓上,風吹到半夜才停,烏雲漸散,但未完全散去,透出朦朧月色。
註釋
⑴井梧:井邊的梧桐。
⑵風吹斷:風停了。斷,止。
創作背景
宋人寫景,往往不滿足於總體印象的概括或靜態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細地表現出時間推移過程中的自然景物的變化。這首七絕就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產物。
賞析/鑑賞
這首七言絕句透過描寫蒼江從傍晚到夜半、天氣由陰雨轉晴的變化過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鬧漸入靜謐的氣氛,構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詩四句四景,分別選擇最適宜的角度表現了陰雨、風起、風停及將晴時分的景色,雖一句一轉,卻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首句寫陰雨籠罩中的蒼江到晚來還沒見晴,“暗”字氣象渾涵,下得精當,不但用濃墨繪出了天低雲暗、秋水蒼茫的江景,而且使濃重的雨意和漸漸來臨的暗夜自然連成一氣,一句寫盡了白晝到傍晚的天色。這句是從大處落墨,第二句則是從細處著意。井邊的梧桐翻動著葉子,颯颯有聲,是風吹所致,此時倘若還是“梧桐更兼細雨”,便應是“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葉翻卷的動靜辨別風聲,可見此時風還不大,始發於樹間,因此這細微的聲息暗示了風一起雨將停的變化,又是秋聲始動的徵兆。第三句寫半夜裡風聲才停時的情景,“吹”與“斷”說明風曾颳得很緊,從樓頭判別風聲,就不同於從桐葉上辨別風聲了,必定要有相當的風力和呼呼的聲響才能聽出是“吹”還是“斷”。所以這一句中的“斷”字放在句斷之處,與上一句井梧翻葉相應,雖只是寫風的一起一止,卻概括了風聲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過程。這正是歐陽修所寫“初淅瀝而蕭颯,忽奔騰而澎湃,如波濤夜驚”(《秋聲賦》)的秋聲。這兩句全從江樓上的人的聽覺落筆,真切地寫出了秋聲來時江上暗夜中悽清的氣氛。這個“斷”字還承上啟下,帶出了最後一句精彩的描寫:風停之後,烏雲漸漸散開,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雲層的淺淡之處透出了光明。作者準確地抓住了浮雲將散而未散的這一瞬間,表現出月亮將要鑽出雲層的動態,烘托出半夜風雨之後天色初晴時那種特有的清新和寧靜的氣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襯下,成為全詩最耀眼的亮色,在結尾處預示出一片雨過天晴的明朗境界。
這首詩純以寫景的真切細緻取勝,但如果沒有作者對秋意的敏銳感受,便不容易準確地捕捉住每個特定時刻的景物特徵,如果沒有精巧的構思和煉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絕句中如此層次分明地展現出景色隨天色陰晴而轉換的過程,並形成渾成的意境。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秋夜獨坐 / 冬夜書懷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白髮終難變,黃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學無生。
譯文:
獨自坐著悲傷雙鬢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將近二更。
山間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蟲子到燈下來低鳴。
頭上白髮始終難以變黑,煉丹中仙藥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樣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學佛修成不滅不生。
註釋:
1.秋夜獨坐:題目一作“冬夜書懷”。
2.堂:泛指房屋的正廳。欲二更:將近二更。二更:指晚上九時至十一時。
3.山果:山上的野果。
4.燈下:點出夜。草蟲鳴:點出秋。草蟲:草叢中的小蟲子。
5.“黃金”句:《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時,有方士欒大詭稱“黃金可成,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因此武帝封他為五利將軍。後均無效驗,被殺。黃金可成,亦指煉丹術。黃金:道教煉丹術中一種仙藥的名字。
6.老病:衰老和疾病。
7.無生:佛家語,謂世本虛幻,萬物實體無生無滅。禪宗認為這一點人們是難以領悟到的。
賞析:
王維中年奉佛,詩多禪意。這詩題曰“秋夜獨坐”,就像僧徒坐禪。而詩中寫時邁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虛妄,悟佛義根本,是詩人現身說法的禪意哲理之作,情理都無可取,但在藝術表現上較為真切細微,傳神如化,歷來受到讚賞。
前二聯寫沉思和悲哀。這是一個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詩人獨坐在空堂上,潛心默想。這情境彷彿就是佛徒坐禪,然而詩人卻是陷於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兩鬢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長生;此夜又將二更,時光一點點消逝,無法挽留。一個人就是這樣地在歲月無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這冷酷的事實使他自覺無力而陷於深刻的悲哀。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越發感到孤獨空虛,需要同情勉勵,啟發誘導。然而除了詩人自己,堂上只有燈燭,屋外聽見雨聲。於是他從雨聲想到了山裡成熟的野果,好像看見它們正被秋雨摧落;從燈燭的一線光亮中得到啟發,注意到秋夜草野裡的鳴蟲也躲進堂屋來叫了。詩人的沉思,從人生轉到草木昆蟲的生存,雖屬異類,卻獲同情,但更覺得悲哀,發現這無知的草木昆蟲同有知的人一樣,都在無情的時光、歲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鳴。詩人由此得到啟發誘導,自以為覺悟了。
後二聯便是寫覺悟和學佛。詩人覺悟到的真理是萬物有生必有滅,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萬物都是短暫的。人,從出生到老死的過程不可改變。詩人從自己嗟老的憂傷,想到了宣揚神仙長生不老的道教。詩人感嘆“黃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術之事,指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的虛妄,而認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佛教講滅寂,要求人從心靈中清除七情六慾,是謂“無生”。倘使果真如此,當然不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惱也都不再覺得了。詩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去皈依佛門的。
整首詩寫出一個思想覺悟即禪悟的過程。從情入理,以情證理。詩的前半篇表現詩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動,感受真切,情思細微,藝術上是頗為出色的;而後半篇則純屬說教,歸納推理,枯燥無味,缺陷也是比較明顯的。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皎皎白林秋。
微微翠山靜。
禪居感物變。
獨坐開軒屏。
風泉夜聲雜。
月露宵光冷。
多謝忘機人。
塵憂未能整。
譯文
月光照耀山林一片秋色,青翠山巒多麼安謐幽靜。
身居禪房感受萬物變化,一人獨坐不由開啟窗門。
風響泉鳴夜聲顯得嘈雜,月下的寒露使夜光清冷。
向您忘機的人多多致意,塵世煩憂愧未清理乾淨。
註釋
暉上人:大雲寺僧人圓暉。贊寧《高僧傳》稱他“精研性相,善達諸宗”。陳子昂中進士之前與之結識。
皎皎:潔白貌;清白貌。形容月光。《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在彼空谷。”
微微:隱約,淡遠,幽靜的樣子。南朝梁沈約《劉真人東山還》詩:“連峰竟無已,積翠遠微微。”
禪居:僧人居住修行的處所。指寺院。
軒屏:窗戶和門屏。
雜:一作“絕”。
月露:月光下的露滴。宵光:夜光;月光。
忘機:消除機巧之心。常用以指甘於淡泊,與世無爭。忘機人,是讚美暉上人與世無爭、忘卻巧詐的高潔情懷。
整:理。
賞析:
風泉夜聲雜(一作絕)。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秋夜曲
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雲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譯文:
計時的`漏壺在長夜裡響起“丁丁”的滴水聲,
天幕上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
暗處的秋蟲一整夜都在鳴叫著,
突然想起還沒有給出徵作戰的丈夫準備寒衣,此時千萬不要下霜。
註釋:
⑴丁丁:擬聲詞,形容漏水的聲音。
⑵何:何其,多麼。
⑶漫漫:形容輕雲的形狀變幻。
⑷暗蟲:暗處的秋蟲。
⑸通夕:整晚,通宵。
⑹響:鳴叫。
⑺征衣:出征將士之衣,泛指軍服。
⑻寄:寄送,寄達。
⑼莫飛霜:千萬不要下霜。
賞析:
這首七絕詩寫閨中人一夜間的情思,開頭兩句中,分別連用了“丁丁”、“漫漫”兩個疊詞。前者形容漏水的聲音,後者形容輕雲的形狀變幻。表面上描寫秋夜時間之長,實際上是為了暗襯閨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時間之長。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遠行,離情縈懷。計時的漏壺在靜夜裡響起“丁丁”的滴水聲,一滴滴、一聲聲,彷彿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聽著,數著,心裡著急地在想:“夜怎麼這麼長啊!”她百無聊賴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無邊無際的輕雲在緩慢地移動,月亮時而被遮住,時而又露了出來。思婦在失眠時的所見所聞,無不引動並加重著她的悽清孤寂的感情,並且寫出了秋夜十分漫長、寂靜、清冷的特點。
隨著月光的露出,詩人又把筆轉到了對秋蟲的描寫。這第三句中的“逼”字下得極妙,它不僅透露了節氣正在變化,深秋即將來臨,對秋蟲帶來了威脅,冷得它們通宵哀鳴,同時也為末句的“莫飛霜”作了鋪墊。這裡的“暗蟲”雖然很難說是對戍夫的一種直接比喻,但它被冷得整夜哀號的聲音,卻的確使這位少婦感到天氣涼了,聯想到了遠在邊塞戍守的丈夫身上衣裳還很單薄,該趕快寄衣服給他了。所以末句才發出了“征衣未寄莫飛霜”的乞求。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飛霜”是思婦內心的獨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爺求告,又是在徑直命令上天。無論是求告還是命令,都可以從這天真的出語中窺見她對丈夫的無限深情。
這首詩採用了畫龍點睛的寫法。前三句雖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沒有末一句的點題,讀者既無法領會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詩主要抒寫什麼感情,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誰。最後一句響起思婦情濃意深的一片心聲,才揭開了全詩的主旨:原來詩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彈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思婦心上的那根悠思綿綿的情弦。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清代]納蘭性德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閒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迴分付啼螿。
譯文及註釋:
譯文
盼望著銀河的出現,入夜的時候卻偏偏下起了悲悽的秋雨。剎那間,園裡的蝴蝶和蜜蜂紛紛飛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閒之事,但今晚那絲絲點點的雨聲卻令人攪斷柔腸。應該是因為此時正是別離送友的時刻,所以這秋雨才這樣讓人斷腸吧。
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彷彿是屏風上畫出的水墨畫。能否請求高高的梧桐樹和燒殘的燈燭細做掂量,不要在此時再添人的愁緒池塘裡,荷葉已經被秋風吹殘,那今夜誰來代替荷葉為鴛鴦們遮風擋雨呢?你將上路遠行,從此旅途勞頓,夢醒之時,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
註釋
木蘭花慢: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鐘商調”,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
梁汾:顧貞觀(1637一1714年),又名華文,字華峰,一作華封,號梁汾,江蘇無錫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與納蘭性德相識,從此交契,直至納蘭性德病歿。
迢遞(tiáo dì):高遠貌。
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調悲涼悽切。此處借指入夜後的秋雨之聲。
西園:本為園林名,後亦泛指園林。
麝(shè)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蜂黃:本指婦女塗額之黃色妝飾,此處代指蜜蜂。
疑將:彷彿、類似。將,助詞。唐王勃《郊園即事》:“斷山疑畫障,懸熘洩鳴琴。”
炎涼:是暖是寒。炎:熱。涼:冷。
水墨:淺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煙雲。疏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戶。
瀟湘:本指湘江,或指瀟水、湘水,此處代指竹子。
倩:倚近、靠近。
商量:斟酌、思考之意。洪諮夔《念奴嬌·老人用僧仲殊韻詠荷花橫披謹和》:“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蠻素。”
荷裳(hé cháng):用荷葉做衣服,這裡指荷葉。
羈愁:旅人的愁思。萬疊,形容愁情的深厚濃重。
螿(jiāng):即寒蟬,蟬的一種,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鳴叫。
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開門見山地表述了他與好友聚少離多的現實,所以分別的時候二人愈加地難分難捨。“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一個“盼”字,寫出了容若與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測風雲”,“驚入夜,轉清商”,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隨風而至,一個“驚”字,語意突轉,盡顯出乎預料之意。“盼”與“驚”形成鮮明的對比,詞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這場雨來得真的是太突然了,連院子裡的蝴蝶都沒有準備好,嚇得四處翻飛,撲稜著翅膀,鱗粉也飄落下來。一不小心,又驚到了無辜的小蜜蜂。這樣一來,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慌亂景象。這個氣候真是變化無常,明明之前還是晴朗溫暖,一瞬間就變得風雨交加、陣陣涼寒。這雨浙漸瀝瀝的,連綿不絕下個不停,而且點點滴滴,敲打著心房,纏綿著柔腸。“甚絲絲、點點攪柔腸”,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間的悲苦,流下眼淚,化作雨水,灑落在人間。如果說之前容若還在隱忍著離別的傷心,這一句開始感情便出現了波瀾。“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是送友遠行,再一次嚐到了離別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個“重”字真是盡顯無奈與怨恨。
到了下片,詞人筆鋒一轉,開始囑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飯,在桂花飄香的時節要如約歸來。“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緲。瀟湘和下片開頭“疑將”連在一起看,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彷彿是屏風上畫出的瀟湘夜雨圖。“瀟湘”二字本就是離愁別恨的代名詞,在這裡無非是納蘭心事的一種寄託。“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這句子納蘭說得婉轉,窗外夜雨梧桐、屋內泣淚殘燭,怎不讓人傷神。因此納蘭說,能否請梧桐和燈燭細做掂量,莫要此時再添人愁緒。“荷裳一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蕭索,此情此景,像極了李商隱那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裡的句子:“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到了“從此羈愁萬迭,夢迴分付啼螢”,納蘭終於將“送別”二字明寫在了詞面上,“雨夜”“寒蟬”渲染了離別的氣氛,離別後,愁惰萬疊,只恨造化弄人。詞人把這樣的話放在詞末,惜別離愁之意溢於言表。
全篇都圍繞著“立秋”和“夜雨”展開,從景物著手,用景物烘托,營造離別的氛圍,悲涼悽切之情更為細密深透。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8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宋代: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譯文及註釋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héng)娥:被(pī)白髮,欺人奈何?
中秋皓月灑下萬里金波,好似那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麼辦呢?白髮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zhuó)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斫:砍。桂:桂樹。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中秋皓月灑下萬里金波,好似那剛磨亮的銅鏡飛上了夜空。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麼辦呢?白髮漸漸增多,欺負我拿它沒有辦法。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樹影搖曳的桂樹,因為人們都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註釋
太常引:詞牌名。
呂叔潛:名大虯,生平事蹟不詳,似為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
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
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
被白髮欺人奈何:化用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詩意。
斫:砍。
桂:桂樹。
婆娑:樹影搖曳的樣子。
創作背景
據詞題可知,此詞當作於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中秋夜,為贈友之作。當時辛棄疾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起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族侄趙昚(孝宗),一時之間,南宋朝野瀰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昚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作者上趙昚《美芹十論》;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覆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採納。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作者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願。
賞析
此詞透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託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藉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想到功業無成、白髮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髮欺人奈何?”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
下片抒寫作者的豪情壯志,他要趁著美好的月夜,乘風直上萬里長空,俯瞰祖國的山河。毫無疑義,這是他愛國思想的寫照。“直下”,這裡指目光一直地往下。最後又從天上寫到人間,傳說中月亮裡那棵高大的桂樹擋住了許多月光。為了使月光更清楚地照亮祖國大地,作者在最後兩句寫道,聽人說:砍去那些搖晃(婆娑)的桂樹枝葉,月亮便會更加光明。這是含蓄地說,剷除投降派的阻礙,才能取得抗金和收復中原事業的勝利。唐朝偉大的詩人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對月》詩裡寫道:“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這裡辛棄疾用“人道是”三個字,表示前人曾說過這個意思。
作者這裡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因為由被金人統治下的北方南歸的辛棄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懷想被金人統治、壓迫的家鄉人民。進一步說,這首詞還可以理想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徵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這一巨大的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藉助於想象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的。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黎拾遺昕裴秀才迪見過秋夜對雨之作
唐代:王維
促織鳴已急,輕衣行向重。
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鍾。
白法調狂象,玄言問老龍。
何人顧蓬徑,空愧求羊蹤。
譯文:
促織鳴已急,輕衣行向重。
深秋中蟋蟀的鳴聲已經急促了,單衣已無法抵擋寒意,準備新增厚重的衣服。
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鍾。
寒雨孤燈坐落於高大的館舍,急促的秋雨聲中傳來一陣稀疏的鐘聲。
白法調狂象,玄言問老龍。
以佛法調理自己,滅除諸妄心惡念,又探討老莊玄理的談論,兼學道家之言。
何人顧蓬徑,空愧求羊蹤。
黎昕、裴迪二友眷顧我的隱居處,我自己只覺得心裡有愧。
註釋:
促織鳴已急,輕衣行向重(chóng)。
黎拾遺昕(xīn):即黎昕,其人不詳拾遣,官名,有左右拾遺,專掌諷諫。裴(péi)秀才迪:即裴迪,詩人,王維的好友,與王維唱和較多。見過:來訪。促織:即蟋蟀,也叫蛐蛐兒。輕衣:單衣。行:將,將要。向:底本注:“劉本作‘尚’。”重:重衣。
寒燈坐高館,秋雨聞疏鍾。
高館:高大的館舍。疏鍾:稀疏的鐘聲。
白法調狂象,玄言問老龍。
白法:釋家以惡法為黑法,以善法為白法。狂象:比喻妄心狂迷。玄言:深奧玄妙的言論,指探討老莊玄理的談論。老龍:傳說中的聖者老龍吉。
何人顧蓬徑,空愧求羊蹤。
顧:光顧。蓬徑:長滿野草的小路。求羊:求仲、羊仲。此處以二仲代指黎昕、裴迪二人。
賞析:
此詩前四句寫了深秋之意,秋深寒重,更有空堂,對一點孤燈;其後兩句言及詩人自己平日的修行狀態,即獨自參禪打坐,兼學道家;最後兩句點題,寫黎昕、裴迪二友的到訪,於詩人有陶淵明載酒之歡。全詩毫無慣有之悽苦意,縱是秋夜淅瀝,也難耐勃發之意趣,字裡行間,一番悠然。
此詩開篇,有意描摹深秋之意,秋已深、寒已重、雨已侵,更有空堂,對一點孤燈。然而此際忽然一聲疏鍾透空傳來,點晴處正在於此。由是作者瞬時感悟,豁然一切,白法已調狂象,玄言已問哲人。
此詩除沉穩之意趣外,另一別致處即在此“玄言”。詩佛並非是侍僧,終有“士子”之心。雖傾心於禪,但並未一心於禪,中國古代“士子”的明哲處即在兼包並蓄,無論何方神聖,於吾有用即為吾用。或被譏為心志不專,然人生之要義本在“護生”,志專而害生、妨生者亦有何義。所以“士子”此舉最為溫潤、最有親情。由於同是“士子”,王維此處佛、道並用,釋、老並觀,如十八般兵刃逐一對治,終於此悽風苦雨之際,調伏之悠然自得。最後一“空愧”語,自是慣常之以退為進之法。此一番自得之情,已是無言自喻耳。
此詩與《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意境相仿而更為渾成。此應緣於一者“夏日”,一者“秋夜”。而人生之年歲、境界似亦是“夏日”“秋夜”之別。故而心意尤為安穩,氣象分外沉渾。深秋、蟲鳴、淒雨、空堂、寒燈,此俱傷感之境象,自為抒愁感傷之良時。然此詩毫無慣有之悽苦意,頗為難得。概此晚摯友見訪,興會高論之餘,興致仍是盎然。由是縱是秋夜淅瀝,也難耐勃發之意趣。字裡行間,因之有此一番悠然。因親情中缺失人生重要一環,故而王維於友朋之道甚為傾心,詩中與友朋唱和、同遊,抒發相親、相慕之作者眾多。由是不難知曉,於此悽風苦雨之際,生性纖敏之王維,竟能如此安穩,狂象得以調伏、靜心以問玄。黎昕、裴迪“見過”,於王維有陶淵明載酒之歡。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秋夜寄僧
唐代:歐陽詹
尚被浮名誘此身,今時誰與德為鄰。
遙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為一人。
譯文:
尚被浮名誘此身,今時誰與德為鄰。
我還被官場虛名誘惑著無法脫身,現在誰還有高尚的君子德行。
遙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為一人。
知道那遠遠的檀溪之上,月亮為您朗照著千山萬峰。
註釋:
尚被浮名誘此身,今時誰與德為鄰。
秋夜寄僧:《全唐詩》題《注》:“一作秋夜寄弘濟上人”。被:作“披”。比喻精神上的擔負。浮名:虛名。誘,欺誑;引誘,此為困擾之意。德:美好德行。
遙知是夜檀(tán)溪上,月照千峰為一人。
是夜:此夜,即今晚。檀溪:地處中國湖北省襄陽市,又名檀溪湖,在襄陽城西真武山北面。一人:指的是弘濟上人。
賞析:
詩中運用了設問和借景抒情的表達技巧,寫下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社會狀況,而作者不得不周旋其中,從而表現了弘濟上人的高潔。
《秋夜寄僧》沒有運用精工華美的辭藻,而這也是歐陽詹一貫的詩詞風格,歐陽詹的詩雖談不上新奇,卻很講究煉飾。他繼承了同時期詩人陳去疾清新洗煉的語言風格,在用詞煉意和聲調格律上都十分講究,儘量避免押險韻,最忌用生僻詞語,這就使他的詩不僅淺顯平易,通俗易懂,而且韻律和諧,讀起來琅琅上口,文字質樸,卻富有味。
開頭前兩句先言明自己的處境,想脫離官場,但又不忍,最終不得不周旋其中。二句雖是問話,實則自己心中早有答案,從而引匯出對僧人的讚揚。意為“如今人心不古,世風日下,我還不得不周旋於其中,只有您卻還與德為鄰,佩有美好德行。”十幾年求宦的道路上,歐陽詹艱難地抗爭,苦苦地掙扎。痛苦的現實,刻骨銘心的人生歷程,成了歐陽詹賦作最核心的表現內容。
在後兩句中詩人運用了自己所擅長的取材、佈景和造境的寫作方式,“為什麼呢?看那月光多麼明朗,雖然照著千座峰巒,實是受感動而且只照您一人。”在詩中,他不是孤立地抽象地說教,而是把情與理置於形象的描寫之中,在鮮明完整的意象中以借物言志即景抒情的方式表現個人的思想和情感,刻畫傳神,細緻入微。抒寫了他對弘濟上人的懷念情緒的同時,把老僧的品德、感天動地月為之明的情形寫了出來,可見詩人內心潛在的不須言明的感情。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1
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
腐儒碌碌嘆無奇,獨喜遺編不我欺。
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
高梧策策傳寒意,疊鼓鼕鼕迫睡期。
秋夜漸長飢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
古詩簡介
《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是南宋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寫夜讀的緣起,起筆雖平,卻表現了作者濟世的理想抱負。頷聯寫老來讀書興味盎然,令人倍感親切。頸聯說明詩人秋夜常讀書至“二鼓”時分,還戀戀不忍釋卷。尾聯以睡前進食作結,表現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好學不倦的情懷。這首詩筆調清淡,意境深曲。
翻譯
我這個迂腐的儒生,可嘆一生碌碌無奇,卻只愛前人留下來的著作,從不將我欺騙。
白髮無情地爬上頭頂,漸漸地進入老年,讀書的青燈卻依舊像兒時那樣親切有味。
高大的梧桐策策作響,傳來一陣陣寒意,讀書興致正濃,忽聽更鼓鼕鼕催人入睡。
秋夜漫漫,飢腸轆轆,再也難以讀下去,喝杯山藥煮成的薯粥,勝過那佳餚美味。
註釋
⑴以二鼓盡為節:指讀書讀到二更天才停止。二鼓,指更鼓報過二更。
⑵腐儒:作者自稱。
⑶碌碌:平庸,無所作為。
⑷遺編:遺留後世的著作,泛指古代典籍。
⑸不我欺:並不欺騙我。
⑹策策:象聲詞,指風搖動樹葉發出的響聲。
⑺疊鼓:輕輕擊鼓,指更鼓。
⑻鼕鼕:象聲詞,指鼓聲。
⑼迫睡期:催人睡覺。
⑽作祟:暗中搗鬼,形容夜深了還沒有睡覺,肚子餓了。
⑾瓊糜:像瓊漿一樣甘美的粥。糜,粥。
創作背景
陸游到南昌前,任鎮江通判,與友人韓元吉、張仲欽、王明清、張孝祥等,得同遊、唱酬之樂。改判隆興,孤寂無侶,鬱鬱寡歡,公餘更加肆力讀書。陸游自少至老,好學不衰,集中寫夜讀的詩篇,到八十歲以後還多見。他詩歌創作的高度成就,和這種好學精神是分不開的。這首詩寫於乾道元年(1165年)秋天他初任隆興通判時。這首詩是為描寫作者在他鄉夜晚苦讀詩書的情形,表現亂世中人難能可貴的好學精神而作。
賞析
首聯自嘆為“碌碌無奇”的“腐儒”,只喜有古人的遺書可讀,是夜讀的緣起,詩筆平平。聯絡陸游的生平抱負和志越,內涵卻不簡單。陸游早年即飽報國壯志,不甘以“腐儒”自居,又顧以“奇才”自負;自稱“腐儒”與“嘆無奇”,都含有“世不我許,我不世與”——即當道不明,才不見賞之慨。“獨喜遺編不我欺”,則含有不屑與世浮沉,而要堅持得自“通編”的“濟世”理想之意。與五十二歲時作的《讀書》的“讀書本意在元元”,六十七歲時作的《五更讀書示子》的“暮年於書更多味,眼底明明見莘渭”,七十三歲時作的《讀書》的“兩眼欲讀天下書,力雖不逮志有餘。千載欲追聖人徒,慷慨自信寧兔愚”,七十五歲時作的《冬夜讀書示子聿》的“聖師雖遠有遺經,萬世猶存舊典型。白首自憐心未死,夜窗風雷一燈青”,八十一歲時作的《讀書示於局鬱郁遹》的“忍飢講虞唐”,“古言不吾欺”,八十五歲時作的《讀書》的“少從師友講唐虞,白首襟環不少舒。舊謂皆當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書”等句參看,其事自明。
次聯從室內寫夜讀,是全詩最精彩的兩句。陸游到老還以眼明齒堅自豪,而頭上可能早已出現一些白髮,故四十以前,即已談及“白髮”,這裡出句也說是“白髮無情侵老境”。這句孤立看便無奇。與下句作對,卻構成很美的意境:頭有“白髮”逼近“老境”的人,對著“青燈”夜讀,還覺得意味盎然,象兒時讀書一樣。“白髮”“青燈”“無情”“有味”“老境”“兒時”’一一相映成趣,勾人聯想。凡是自幼好學,覺得讀書有味,到老猶好學不倦的人,讀了這聯詩,都會感到親切,無限神往,沉浸於詩人所刻劃的夜讀情景。這一聯與後期的《風雨夜坐》中的“欹枕舊遊來眼底,掩書餘味在胸中”一聯,最能打動中老年人胸中的舊情和書味,把他們的欲言難言之境與情寫得“如在目前”。詩人六十三歲時作的《冬夜讀書》:“退食淡無味,一窗寬有餘。重尋總角夢,卻對短檠書”,七十七歲時作的《自勉》的“讀書猶自力,愛日似兒時”等句,可和此聯參證。
第三聯從室外寫秋夜。在“高梧”樹葉的搖落聲中傳來“寒意”。重複敲打的更鼓報過二更,明日公務在身,雖書興猶濃,而“睡期”卻苦不能延。策策、鼕鼕,聲聲到耳;秋夜深更,情景逼真。第四聯以寫入睡前的進食作結。忍飢讀書,一杯山藥煮成的薯粥,卻認為勝過“瓊糜”。從進食情況表現作者的清苦生活和安貧樂道、好學不倦的情懷。八十四歲時作的《讀書至夜分感嘆有賦》的“老人世間百念衰,惟好古書心未移。斷碑殘刻亦在櫝,時時取玩忘朝飢”等句,更可見出他這種生活與情懷貫徹始終。這兩聯筆調清淡,但意境不薄。
陸游詩風格在統一中富有多樣化,這首詩是他的平淡疏暢又富有深味的作品。
名家點評
商丘師範學院中文專業教授王增斌《陸游集》:“陸游這首寫自己讀書的詩,可見他的這種讀書生涯與情懷是貫徹其一生始終的。”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原文:
秋夜促織鳴,南鄰搗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佇立。
北窓輕幔垂,西戶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視階前溼。
誰能長分居,秋盡冬復及。
譯文:
寂靜的秋夜,蟋蟀在盡情鳴叫。天氣漸涼,南邊鄰家發出急促的砧杵聲,正在趕緊敲打新織好的布帛,以制寒衣。
親愛的人啊!與你相隔千里卻惹我每晚獨自空立想念。
凝望北方只有靜靜的垂簾,不經不覺月已西沉、長夜過半,卻無睡意。
透過窗紗,清幽的露水早已溼漉了天井邊的臺階。
問世間,有哪一對恩愛夫妻能承受這年復一年的分隔遠離呢?
註釋:
促織:蟋蟀。
搗衣:中國古代服飾民俗。即婦女把織好的布帛,鋪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軟熨貼,好裁製衣服。
九重:泛指多層。這裡指遙遠。
窓:同“窗”。
賞析:
南北朝詩人謝朓以山水詩著稱,而《秋夜》卻是一首閨怨詩,深刻地描寫閨中懷人那種難以驅遣的愁思。古人生活落後,卻戰亂不斷。很多新婚男子被遠征離家,留下諸多留守婦人愁漫空房,思滿織機的悲壯詩篇。
詩中首寫就用了“促織”、“搗衣”兩種常代表秋寒將至、巧婦勤織、遠寄徵人的意象,寓情於象,託物起興,引發長期分居的年青婦女對遠方親人孤苦情思。三四句懷著纏綿思愁,深深情愫,直訴衷情:思君憶君遠無期,唯有夢中才能一見,夢醒情尤傷,太傷神,太傷情,無心睡眠,只有“夜夜空佇立”。
詩中雖只寫“南鄰”、“北窓”、“西戶”三個方位名詞,卻有隱卻了“東落”之意,讓人體會到獨守空房,苦對四壁,孤寂迫人之感。依窗凝望北方,那輕輕的垂簾卻阻隔著遠在萬里的親人,百般煎熬唯有無窮思憶。
詩中“西戶月光入”用景物來喻示時間。“入”字用得細緻入微,寫出圓月西沉,長夜過半的幽靜時刻,而思婦心繫夫君,幽怨難眠那種寂寞難奈的心境。
在這“百草凝霜,玉階露溼”的時節,久佇窗前。突然手觸到溼冷的羅衣。啊!是露水侵潤進來了。抬頭往外一看,透過窗紗,隱隱看到溼漉的臺階閃著亮光。“何知”在這裡更有驚覺之意。寫出閨中婦人忘情沉思的痴呆形象。更表現出多年征戰對夫妻家人的極度傷害。作者借秋夜思婦傷感情懷抒發了作者對征戰的深深痛恨及對因征戰長期分離的人民深表同情。
謝朓對唐代浪漫詩人李白影響極大。李白的詩中也常見謝朓所寫物象。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就共用了謝朓《秋夜》中“搗衣”、“階”、“露”。所以清人王士稹《論詩絕句》說李白“一生低首謝宣城”。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謁金門·秋夜
蘇軾〔宋代〕
秋帷裡。長漏伴人無寐。低玉枕涼輕繡被。一番秋氣味。
曉色又侵窗紙。窗外雞聲初起。聲斷幾聲還到耳。已明聲未已。
譯文:
在秋夜的帳帷裡,那計時的滿滴長久地陪伴著貴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漸漸涼了,輕薄的繡被已用上了,床上瀰漫了一片秋天的氣氛。晨光浸透窗紙,窗外報曉的雄雞發出第一陣鳴聲,雞聲斷斷續續,又從耳邊傳來,天已亮了,但雞聲還未停息。
註釋:
謁金門: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又名《不怕醉》、《出塞》。
帷:帳子。
漏:古代計時的工具,用壺滴水的方法計算。這裡代指時間。
玉枕:陶瓷枕,以示華貴之用物。
繡被:指綢緞一類的被子,富貴人家的徵示。
已:前“已”,已經。末“已”,停止。
賞析:
上片,寫秋夜思的涼色。“秋帷裡,長漏伴人無寐。”不說貴人心不平靜,而說長漏與貴人為伴不能人眠,躺臥“秋帷”,煎熬“無寐”。“低玉枕涼輕繡被,一番秋氣味。”不說貴人秋思心涼,而說“玉枕”低枕而“涼”,“繡被”頓時而“輕”薄。這涼玉枕,這輕繡被,滲透著“一番秋氣味”,瀰漫在貴人的“秋帷裡”。或許就是這“玉枕”、“繡被”、“秋氣味”,正是引起貴人“無寐”心涼的媒介。而這一幕就發生在夜色無聲的“秋帷裡”。
下片,寫秋夜思的回聲。“曉色又侵窗紙,窗外雞聲初起。聲斷幾聲還到耳,已明聲未已。”長夜剛過,貴人本已心涼,全身心地浸透“秋氣味”,應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構建。詞人竟運用詞的有限文字,寫了“秋夜思”的續片,在光和聲上繼續做文章,因為光和聲最易撩動人的思想情感。“曉色”“侵窗紙”,點明早晨來臨;“雞聲初起”,表示劃破長夜的秋思,給“秋帷”人展示一線希望。晨光伴隨不停的雞聲,從“到耳”中給“秋帷”人帶來美好回聲。或許這“曉色”、“雞聲”的來臨,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綿綿夜思。而這一幕就發生在曉色有聲的“窗外”,令人長長回味。
全詞,寫一貴人的秋夜思和餘思,可詞中找不到一個“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麼”。詞人運用通感的手法,從色與聲的溝通、挪移中構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圖。上片,“秋帷”人一言不發,無聲勝有聲;下片,“雞聲”聲聲不斷,則是有聲襯無聲。
作者介紹: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4
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
唐代·李白
明宰試舟楫,張燈宴華池。
文招梁苑客,歌動郢中兒。
月色望不盡,空天交相宜。
令人慾泛海,只待長風吹。
譯文
縣宰開明,遊艇新試;張燈結綵,喜宴華池。
有著名文人獻上精美的文章,有精彩的歌手聲動心絃。
月光滿照,空地一色,一望無遺。
此景此情,直使人想升帆遠航,就等待著長風吹來。
賞析
《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此詩作於天寶三載(744)。此詩寫李杜等人(梁苑客)在碭山宴喜亭池泛舟,受到劉碭山盛情款待的樂趣和欲乘風破浪,泛舟海上的飄飄之想。
劉碭山:約天寶三、四載(744、745)在碭山縣(今屬安徽省)縣令任。李白《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詩,約作於天寶三、四載。
碭山:縣名,唐屬宋州,即今安徽碭山縣。李白有《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
宴喜亭:李白有《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王琦注“《江南通志》:‘宴喜臺在徐州碭城縣東五十步,臺上有石刻三大字,相傳唐李白筆。’”故址即在今安徽碭山縣東。
梁苑:即梁園,又稱兔園。為漢梁孝王苑囿。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市東南,一說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李白《贈王判官時餘隱居廬山屏風疊》有“荊門倒屈宋,梁苑傾鄒枚。《淮陰書懷寄王宗成(一作宋城)》有“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長亭”。《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有“羞言梁苑地,烜赫耀旌旗”。《秋浦寄內》有“有客自梁苑,手攜五色魚”。《自代內贈》有“梁苑空錦衾,陽臺夢行雨”。《秋夜與劉碭山泛宴喜亭池》有“文招梁苑客,歌動郢中兒。”
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5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
迢迢天漢西南落,喔喔鄰雞一再鳴。
壯志病來消欲盡,出門搔首愴平生。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翻譯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幾乎把救亡壯志消盡,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髮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註釋
天漢:銀河。《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毛傳:“漢,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愴:悲傷。
三萬裡: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
河:指黃河。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釐米。
嶽:指五嶽之一西嶽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一說指北方泰、恆、嵩、華諸山。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控。
遺民:指在金佔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
淚盡:眼淚流乾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
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
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迢迢萬里的銀河朝西南方向下墜,喔喔的雞叫之聲在鄰家不斷長鳴。
疾病折磨我幾乎把救亡壯志消盡,出門四望不禁手搔白髮抱憾平生。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向東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華山聳入雲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壓迫下眼淚已流盡,他們盼望王師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註釋
將曉:天將要亮。籬門:竹子或樹枝編的門。迎涼:出門感到一陣涼風。
天漢:銀河。《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毛傳:“漢,天河也。”
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愴(chuàng):悲傷。
三萬裡:長度,形容它的長,是虛指。河:指黃河。
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一種單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約合二十三釐米。嶽:指五嶽之一西嶽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一說指北方泰、恆、嵩、華諸山。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極高。摩,摩擦、接觸或觸控。
遺民:指在金佔領區生活的漢族人民,卻認同南宋王朝統治的人民。淚盡:眼淚流乾了,形容十分悲慘、痛苦。胡塵: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騎兵的鐵蹄踐踏揚起的塵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國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南望:遠眺南方。王師:指宋朝的軍隊。
創作背景
這組愛國主義詩篇作於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陸游當時在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南宋時期,金兵佔領了中原地區。詩人作此詩時,中原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心頭棖觸,成此二詩。
賞析
組詩的第一首落筆寫銀河西墜,雞鳴欲曙,從所見所聞渲染出一種蒼茫靜寂的氣氛。“一再鳴”三字,可見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寫“有感”正面。一個“欲”字,一個“愴”字表現了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感慨。
第一首以沉鬱勝,第二首則以雄渾勝。第一首似一支序曲,第二首才是主奏,意境更為遼闊,感情也更為沉痛。
要想理解第二首詩,必須理解“五千仞嶽”,於此有人說是泰山,因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嶽之首,歷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禪,用黃河與泰山作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徵似乎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賴漢屏認為嶽指華山,理由是黃河與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陸游詩中的“嶽”是指華山,可以從《宋史·陸游傳》以及陸游的詩詞中找到證據。《宋史·陸游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炎宣撫川、陝,闢為幹辦公事。遊為炎陳進取之策,以為經略中原必自長安始,取長安必自隴右始。”從中可以看出陸游收復中原的策略,就是透過四川進入隴右,先奪取長安,然後憑藉關中的屏障進攻退守,像秦一樣收復中原。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陸游把這麼多心思用在這一塊土地上,可見他的主張是橫貫其詩歌創作的始終的,那麼“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嶽指華山自然就最恰當了。“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便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出來了。奇偉壯麗的山河,標誌著祖國的可愛,象徵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留下豐富的想象空間。然而,大好河山,陷於敵手,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擴大深沉,對仗工整猶為餘事。
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早已盡了。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期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結句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他們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淨淨。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蕩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詩人為遺民呼號,目的還是想引起南宋當國者的警覺,激起他們的恢復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