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城南舊事讀後感六年級

城南舊事讀後感六年級

城南舊事讀後感六年級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城南舊事讀後感六年級,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城南舊事讀後感六年級1

  《城南舊事》這部長篇小說,有人說這是一部成長小說,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回憶童年的小說,主題的多義性是這部作品成為經典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藝術方面,不論是形式結構、語言文字,還是敘事角度都獨具一格。

  它透過主人公小女孩英子的童眼看世界。五個短片情節相互連綴,主題前後呼應,既可獨立也可連綴。但是,它們都是以小英子自己的經歷來展開敘述。

  《惠安館》中,英子的小朋友妞兒是不是她的一個大朋友“瘋子”所失去的女兒。但英子卻沒有說明,只是透過妞兒和“瘋子”的模樣來產生了懷疑。妞兒是不是“瘋子“的女兒。

  英子在《我們看海去》新認識的小偷,在英子和他的幾次交談中瞭解,他並不是壞人,而是在社會與生活的壓力下迫於他這樣做的。

  “每天他下班回來,我們在門口等他,他把草帽推到頭後面,抱起弟弟,經過自來水龍頭,拿起灌滿了水的噴水壺,唱著歌兒走到後院來。他回家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那時太陽快要下去了,院子裡吹著涼爽的風,爸爸摘下一朵茉莉插到瘦雞妹妹的頭髮上。”這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章回憶爸爸的一段。從這段話小英子體會出了“爸爸”的愛花之心,愛子之意。夕陽西下,單手抱著弟弟的爸爸、為瘦雞妹妹插茉莉花的爸爸、澆花的爸爸、唱著歌的爸爸,在涼爽的風的吹拂下,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有情有味、溫柔慈祥的爸爸。

城南舊事讀後感六年級2

  讀書如品茶,品第一口是苦澀的;第二口苦澀中卻能品出絲絲甘甜,唇齒留香……每次品都別有一番滋味,但越品越醇,越品越香。

  與《城南舊事》的第一次邂逅在書店,雖沒蕩氣迴腸的文字,卻寫得樸實可貴。但一向喜歡熱鬧的我還是更青睞像《魯濱遜漂流記》那樣的書。

  第二次與它相遇,是媽媽推薦我讀的。這回讀,我總覺得這字裡行間透著股神奇的力量,捧起書來便放不下了。主人公小英子是一個被溫柔而又嚴厲的父母、善良能幹的宋媽等人寵愛著的女孩,幾乎每年都會多個新的弟弟妹妹。她擁有著一顆純潔美麗的心靈。大人們因世俗,時常分不清美醜與善惡,她卻能看得清清楚楚。小英子上學之前,家附近有一個惠安館,聽大人們說裡面住著個“瘋子”。他們每次經過那兒,都會不禁地加快腳步。可英子卻不,她揹著大人偷偷進了惠安館,還與“瘋子”成了好朋友,也慢慢知道:原來秀貞不是真瘋,而是因為太想念自己失散多年的孩子——小桂子才“瘋”的。

  那個在雨中目送秀貞母女漸漸遠去的女孩;那個與宋媽媽挨家挨戶找孩子的女孩;那個站在高高的領獎臺上的女孩……都把我給感動得稀里嘩啦的。讀著這書,就像是在看一場真真實實的“生活劇”。小英子的成長是充滿坎坷的,但她卻總以陽光的心態面對一切。

  也許每經歷一次辛酸就是一次成長,每一次成長都是一次心靈的蛻變。人生如戲,最美的鏡頭在童年。請將這鏡頭好好地珍藏在心間,因為楊柳枯了可以再青,燕子飛了還會再來,但我們的童年是一去不復返的。

城南舊事讀後感六年級3

  今天,我讀了一本意味深長的書——《城南舊事》,它是由五個小故事組成的中篇小說。故事的主人公林英子,大家都叫她英子,這本書以成長中英子天真無邪的`目光看待一個充滿幸福和悲傷的社會。

  英子的一個鄰居秀貞,大家都叫她瘋子,為什麼叫她瘋子呢?因為作者爸爸的一個大學學生和秀貞住在一起,兩人漸漸有了感情,後來就生下了一個女兒叫小桂子,生下來之後家人就把小桂子扔在了牆根,秀貞以為孩子不是被野狗吃了,就是讓人拾走了,打這兒就瘋了。別人都不理秀貞,可是隻有英子和她交了朋友。後來,英子又認識了一個叫妞兒的小女孩,妞兒就是小桂子。秀貞知道了妞兒就是自己的女兒,就領著妞兒奔向火車站去尋找她的爸爸,最後母女倆慘死在火車的鐵道上。英子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年輕人,英子覺得他很善良,可是不久警察就把這個年輕人抓走了,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令我感觸最深的是最後一篇—————爸爸的花兒落了。當我讀到”夾竹桃是你爸爸種的,戴著它,就像爸爸看見你上臺一樣!“這就預示著爸爸再也不能看女兒上臺做代表,我的心情變得非常沉重。到後來,爸爸的病情加重直至去世,英子堅強的接受了現實,她要負起幫助家人的責任,長大就意味著負責任,就意味著不再任性,不再讓人擔憂。

  讀完《城南舊事》有時讓我悲傷的流淚,有時又笑的合不攏嘴。我時而替英子高興;時而又替英子傷心。我為英子的做法感到驕傲,我十分佩服英子,在別人眼裡低賤、可惡、討厭的人,在她眼裡卻閃爍著常人所沒有的思想道德品質。

  《城南舊事》以樸實的寫實風格,超越了悲切的童年回憶,讓我久久不能忘懷。

城南舊事讀後感六年級4

  我有一本愛不釋手的書,那就是《城南舊事》。

  這本書是作者林海音的兒時回憶,林海音,小名“英子”。讀了這本書,我體會到了孩子的童真和美好的童年。

  小時候,生活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衚衕裡的英子,在那裡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有一次,家裡突然來了一位客人——“蘭姨娘”,那位才十六歲的小姑娘可漂亮了:圓圓扁扁的臉兒,一排潔白的牙齒,還有她那俏皮的麻花髻,更是引人注意。她一來呀!英子家就熱鬧了。德先叔也來了,因為快到放燈節了,蘭姨娘和英子商量著做西瓜燈。到放燈節了,英子跟著蘭姨娘和德先叔去放燈了。自從放燈節後的第二天,德先叔和蘭姨娘就開始遞書,第三天就傳紙條,第四天就去看電影了。那時每天都過的很有趣。直到過了好多天,他們就決定要遠行了,那天我們準備了很多菜餚為他們送行。

  長大了的林海音,回憶起了她那充滿童趣的童年。“小腳兒娘”,就是用洋火棍,幾塊小小的碎花布做成的,可以讓英子玩上一整天。他們還可以養蠶,就像照顧小寶寶似的,先把桑葉洗乾淨,再擦乾,最後再撕一塊一塊兒的給蠶吃。還可以抓“吊死鬼兒”,只要一個空瓶子和一雙筷子,就可以去大榕樹下抓,看它們在瓶子裡蠕動,很是肉麻。雨後的白牆上,會爬著一個個淺灰色的蝸牛,它們爬過的地方都會留下一條條銀亮的線,那是它們的黏液。只要輕輕一碰,蝸牛就會落在地上,頭立馬就縮回去就像縮頭烏龜一樣,在地上一動也不動,過了好久才會羞答答的冒出頭來。

  這本書,使我回憶起了有趣的童年生活。

城南舊事讀後感六年級5

  林海音的書是值得慢慢品味的,《城南舊事》是她的代表作之一,關於這本書大家都對此讚譽有加。自傳體的小說很有吸引力,小小的英子是個聰明伶俐的女孩兒,她人小鬼大,孩子的天真爛漫情懷被她演繹的淋漓盡致

  。她的爛漫、童真、她的小心事與小心機,都帶給我們無限的美感。

  小小的英子多麼的有能耐,與鄰家女孩妞兒一起喂黃毛小油雞,分享妞兒生活的憂愁和秘密,幫她找到了媽媽;喜歡她們家的保姆吳媽,聽吳媽將她兒子和女兒的故事;和失去孩子而變成“瘋子”的秀貞做朋友,幫秀貞

  找到了女兒妞兒;分擔了媽媽的憂愁,促成了新女性蘭姨的美滿情……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英子與一箇中年男子的”忘年交“。那時的英子上小學了,與一箇中年男子成了”忘年交“。因為,他是賊,而作為小女孩的英子卻不像別人一樣給他打上”賊“的標籤,他也願意給他講講和她一起

  讀書的成績很好的弟弟。看到這裡,我不禁佩服起英子來,她怎麼可以這麼的聰明?小小腦袋裡怎麼可以容納那麼多事情,或是怎麼能想到那麼多精靈古怪的念頭。

  有時候,我們並不能簡單的以兒童、少年、青年或者中年、老年這樣以年齡為劃分手段判定認得成熟與否。英子在她五六歲的時候已經顯現出她過人的智慧和才能來。而我年過二十卻還是”頭腦簡單“,遇事轉不過彎來,更不必說隨機應變,運籌帷幄了。

  《城南舊事》全文以第一人稱講述的口吻,少了很多語言文字的贅述,多了一份簡練和精湛。小小英子更像是一個老師,以兒童的視角來告訴我們人情的溫暖和人性的善良、純真。城南的衚衕、天井、惠安會館、長滿野草的空曠屋場以及賣糖人、賣汽水的商販,如同黑白色的膠片,一一映在我們的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