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三國志》讀後感(通用6篇)

《三國志》讀後感

《三國志》讀後感(通用6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國志》讀後感(通用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國志》讀後感1

  寒假中,我認真閱讀了《三國志》這本書。它不僅是一部史學鉅著,更是一部文學鉅著。而且是史料中研究三國曆史最為準確的一部史書。

  《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三國志》主要善於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它把三國的主要歷史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把人物之間的關係寫的非常細膩。突出了事件的真實性與人物的性格、特點。例如:作者描寫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略決策、成語典故以及千古名篇都和他有關,比如《隆中對》、《出師表》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更是成為了他的代名詞。再如,對黃忠的描寫也是如此,“淵眾甚精,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他在戰鬥中屢建奇功,深得劉備和諸葛亮的讚賞。

  書中還有很多細緻的描寫,如長坂的狂奔、赤壁的烽火、逍遙津的縱馬一躍、五丈原的悲涼概嘆,作者都已厚重的語言進行描寫,震撼著我們內心的三國情懷。透過閱讀這本《三國志》,使我更加了解歷史上的事件和傑出的人物。真是一書在手,神遊三國,豈不快哉!

  《三國志》讀後感2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個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但這僅僅是小說 不能帶表歷史。

  《三國志》當然也是寫的這些,不過是以人為題,還有就是他是歷史。

  這些過程我就不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這段悠久的歷史中,我一直有一個疑問:到底周瑜是不是像羅貫中所說的小肚雞腸和陰險狡詐呢?為此,我查閱了很多資料,直到讀了一下三國志,我才明白:周瑜在歷史中不是像在《三國演義》裡的一樣。他很年輕就掛帥上陣,孫策還臨終託故給他。可見他在吳軍中的形象有多麼好。哪為什麼羅貫中要把他寫得那麼壞呢?原來是羅貫中對諸葛亮有種寄託,把周瑜寫壞點可以村托出諸葛亮的好。這下子,本來周瑜沒有這件壞事變成了有這件壞事,本來周瑜有這件好事變成了沒有這件好事。你們說他慘不慘啊!羅貫中覺得這樣子還不夠,還要把諸葛亮再神話一下,就又多了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等羅貫中編出來的故事。這下可好,《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大了,人們就把《三國演義》當成了歷史,漸漸忽略了《三國志》。從人們口裡傳出來的就只有周瑜的一些或自己本身或羅貫中編上去的一些壞毛病,而沒有了羅貫中的好了。

  我覺得,在熟讀小說《三國演義》的同時,不妨也來讀讀原汁原味的歷史《三國志》。

  《三國志》讀後感3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

  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

  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志》讀後感4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它是歷朝歷代之必然之勢。大江東去,浪淘盡、千載風雲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歌詞寫的是就是三國環節的事情。

  東漢末年,皇上連續昏庸無道。造成 天地群英並起,割據天地。

  今仲達之才,減於孔明,它是來源於蜀、魏、晉以外中立方米人員對諸葛亮的客觀性點評!三國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諸葛亮年輕人時耕讀於荊州市武漢市郊,地域上稱其臥龍山、伏龍。受劉備邀約出仕,隨劉備進軍四方,建立蜀漢政權,官封丞相。其為蜀國立已過赫赫戰功,大公無私,鞠躬盡瘁。三國劉備則在三國諸葛亮的輔助下,由原來的拙於用兵之道,每戰則敗,奔亡不暇變成之所向披靡。乃為為一大賢臣,受三國劉備白帝城託孤,致死以統一中華民族還於舊都以民為本,卻壯志未酬病逝五丈原。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光,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地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人物淚滿襟。

  後《出師表》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便是你一生真實的真實寫照,《出師表》幾篇好似陸游讚揚道:出師一表真實姓名世,千載誰堪上下間。你的忠貞不屈,你的一點智慧,歷史更為你寫出了光輝的一筆!

  挾天子以令諸侯寧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曹操,一代梟雄,卻被三國演義欺詐變成一個小人,其實要不然。但我卻覺得他不但並不是一個小人反倒應該是真英雄,真豪傑。實際上在為一個頗有做為的帝皇,曾說我心與曹操是互通的。三國曹操他在華北地區實行囤田對農牧業修補起了十分大的作用;三國曹操唯才是用,國防安全上發展戰略戰略定位靈活變幻無常(老話一說三國曹操,曹操就到也是用以敘述三國曹操用兵如神,兵貴神速);三國曹操在文學方面亦大有可為,善於以詩詞描繪政治軍事理性化和理想化,雄心壯志,詩裡鋪滿不斷進取的精神。一代梟雄,縱風景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之隕,也是萬般無奈。可是他對歷史時間的奉獻的確不可忽視的。

  多少人曾罵你奸雄,漢賊,我覺得,你告一段落中國北方近三十年的軍閥割據,使中國北方普通百姓得以平穩,歷史讓你寫出了光輝的一筆!

  三國君王劉備,孫權,曹丕,哪一位獲得了天地?尤如海市蜃樓,富貴榮華稍縱即逝,功名,名與利,支配權,好似海市蜃樓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笑看三國,風光一時,名垂千古。

  《三國志》讀後感5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蜀、魏、吳三國的歷史著作,是我們研究三國時期歷史的重要歷史文獻資料。《三國志》是陳壽窮盡半生的心血結晶,客觀的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貌,是我們學習歷史的不可多得好材料。

  說到《三國志》,我們不得不說一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根據後者的歷史原型,藝術性的改編而成的。《三國演義》中的很多歷史事件存在著虛構成分,李代桃僵的事情常有發現。如“溫酒斬華雄”的精彩篇章的歷史故事原型其實是孫堅,而不是關羽。咋們再回到《三國志》。陳壽根據史實著書,認真考量,對歷史的點評也做到客觀公允。我認為這才是他能夠完成這樣歷史鉅著的最大原因。對三國的興衰都進行了系統而獨到的分析,蜀國的滅亡跟諸葛亮之死有最大的關係,是最顯著的標誌;吳國的衰敗跟吳國的內耗有著很大的關係,責任最大的人就是孫權,因他晚年的殘暴才致使吳國的衰敗;魏國雖然統一了三國,但也難逃滅亡,走向轉折點就是曹爽的伐蜀失敗和幼主的繼位。陳壽的這些分析非常到位,完全符合歷史事實,做到了客觀。

  三國人物中,陳壽認為曹操是“超世之英傑”,諸葛亮是“臥龍”,孫權有“勾踐之英才”,劉備是英雄,虎臣中有張飛、關羽、程普、黃蓋……良臣中有董允、陳震、薛綜……良將有張遼、樂進等,《三國志》中對每個人的特點都做了介紹,也為後世提供了相當有內涵的歷史創作文獻資料。

  同樣,《三國志》的不足之處也相當明顯,對有些歷史事件的描寫相當簡略,內容不夠豐滿,顯得不是那麼充實。我想,這可能是作者在瞭解歷史事件有限的情況,尊重事實,不新增任何主觀描述的結果吧。但這完全不妨礙這是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

  《三國志》讀後感6

  相信大家對赤壁之戰都不怎麼陌生,它是東漢末年著名的一場戰役,同時也給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講述的是曹操想帶領十五萬大軍搶奪東吳江南的地方。龐統的連環計成功後,周瑜決定用火攻來對付曹操,先讓黃蓋寫信詐降,讓曹操毫無防備。曹操不知有詐,黃蓋的船藉著東風飛快地衝進曹軍的水寨。赤壁之戰是靠了團體的智慧戰勝了曹操。因為先是龐統出了連環計,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諸葛亮前來借東風,最後是黃蓋寫詐降書來攻打曹操。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一直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是從促進孫劉聯盟,還是火燒赤壁。整場戰役,好像都是按照諸葛亮的計劃,步步為營,把曹操趕回老家。

  那事實真的是這樣麼,我在此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孫權為什麼要與劉備聯盟?二是孫劉聯盟是諸葛亮搓合的嗎?如果不是,又會是誰?他又將如何搓合孫劉聯盟?但孫劉聯盟最終還是成了,那是誰解開了孫權此時面臨的困境呢?

  透過上述一個問題,我們不難看出,搓合孫齊聯盟不是諸葛亮。為什麼呢?因為孫權不可能因為諸葛亮的一面之詞,就與劉備聯盟。所以搓和孫劉聯盟的人應該是魯肅。因為魯肅曾經也為孫權規劃過藍圖霸業,其中就有說到讓劉備強大,令其與曹操爭霸,孫權再坐收魚翁之利。但現在孫權卻猶豫了,如果不和劉備聯盟,魯肅的計劃就泡湯了,所以魯肅很著急。而孫權又為什麼猶豫,因為他在算賬,全盤考慮攻打曹的好處與壞處,考慮聯盟的好處與壞處。而兩軍陣前那容得你猶豫,所以魯肅就來勸孫權:“張昭等人主張投降,是求自保,可主公您不一樣。”之後魯肅把賬給孫權一一算清,孫權才接受了與劉備聯盟。

  透過對史料的分析,可以看出,搓合孫劉聯軍的第一功臣,因是魯肅,而不是諸葛亮。

  在日常生活中團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團體可以互相幫助,把缺點彌補,當然還需要智慧,在遇到困難是不能直接不加思考就硬做,要多動腦筋,想出化解困難的好辦法。考卷上有一道難題,我們不能空著不做,得透過腦子的思考來尋找一個正確的答案。我們也需要勇氣,如果沒有勇氣的話,你的智慧也是用不上的。比如遇到小偷,你想好了怎麼抓住他,可你們沒有勇氣不敢與小偷去拼搏,你也就抓不住她。

  赤壁之戰這段歷史告訴我們,生活中既要有勇氣,又要有智慧。智勇雙全,方得天下。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