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初一《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

初一《百年孤獨》的讀後感

初一《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一《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一《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1

  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個性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覆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複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正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

  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個性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個性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聯絡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禮貌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感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

  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那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複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程序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複。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初一《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2

  我是在一個下午讀完這本書的,仿若已經經歷了漫長的孤獨歲月,恍惚間彷彿已經穿越了一生的時光,經歷了那一場又一場的或痛苦或波折或感悟的“鬧劇”。

  我不知道我是否讀懂了它,或者說我不知道我從中深深感觸到的那些所謂的情感,是否是作者真正想傳達的情感,也許我需要再重新回味細品它一遍,到那時候,肯定又會有另一番別樣的感觸了吧。

  但就這第一次的淺顯閱讀,我對“孤獨”的理解好像有些不同以往了……

  也許,孤獨會教會我們好多東西,指引人們閱讀、思考、在不甚艱難的人生裡獨自堅持,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亦或者是短暫,把握每個人的命運。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在我看來,是因為它向我們娓娓道來了如何沉悶地活著。

  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複、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著”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前提。為了尋找活著的方式,為了尋找活著的意義……為了所謂的活著,一個生活在地球角落裡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中上下求索,忙忙碌碌……

  但是,我並不覺得它是一個悲劇,我相信,雖然經歷過這數不盡的無論是種種情愛的糾纏折磨,還是夢想追尋的茫然,又或者是繁雜錯亂的現實,但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東西,他們看透了這個世界,並且活下去,甚至死去。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常規,選擇了一條別具一格的屬於自己的生存之路。他們在路途中探索生命,享受孤獨,經歷夢境一樣玄妙的人生……我相信,他們沒有一個人會後悔當初的選擇。

  他們的孤獨,令我仰慕,令我欽佩。

初一《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3

  到此刻為止,算是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不過依舊做不到很清楚,好歹是個大眾評價極其高的名著,總該需要留給自己一點此刻的感受方好。

  也是因為機緣吧,前幾天看德川家康的空隙間隨意翻找,找到這本書,不是有人說什麼一輩子只讀一本書還是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不管他是怎麼說的吧,我也懶得去查,不就是一個人說的話嘛,沒必要讓我如此執著!就是這本百年孤獨了。既然有緣,我也接受,這本書起初其實並不令我喜歡,沒什麼感覺,人名字老長,感覺遠古開荒一樣,直到快到中程時方進入狀態,才知道他寫了個啥,這老馬也怪有意思的啊!

  總體感受是這個人真的如同哪個書友說的,真的是被閃電劈到了才能如此文思如泉湧,不,不是泉湧,是洪流奔湧!他的形容詞用法,比喻,比擬,通感等等大量描述方法,讓人看的眼花繚亂,酣暢淋漓!他透過這種方式把普通人難以描述的東西給你描述的真實立體,栩栩如生,似乎我感覺這個世上沒有什麼事物,感覺是他不能給你描述出來的,當然我可能我讀書少!也有別的比這牛逼的?

  對於什麼百年,孤獨啥的評價,書友們一針見血,長篇大論得多了去了,我沒那個才能,也就懶得說這個了!說點別的感覺,讀這本書,在這裡讀,最好的就是有這麼多書友,大家都相互幫助,扶持,解惑,真的蠻有意思!大家都在讀,有讀的快的,信手寫下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後來讀者看到了去回答,討論,他們又會看見了反過來回答,討論!這是我自己的實體書所不能達到的效果,進益收穫良多,在此感謝書友們!

  本來個人的看書速度很快的.,沒想到這麼一本書讀的如此之慢,只是因為駐足檢視書友們的評論,並對感興趣的加上自己的一點淺見,和他們互動一下,哈哈,有趣!

初一《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4

  《百年孤獨》,是我用時最長,閱讀最仔細、又最意猶未盡的一本書。不要說閱讀時偶有跳躍,哪怕稍有懈怠,你都看不出所以然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人物之多、關係之複雜、名字之相像、情節之迷離,簡直令人歎為觀止。可你若看進去,我保證你不想將目光移開,這本書吸引人到不想吃飯、不想睡覺的程度,連我現在寫書評都是激動的。評論名副其實的存在,如果一生只看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如果書架上只放一本書,一定是《百年孤獨》;一千年後還可能流傳的老故事,一定是《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而加西亞·馬爾克斯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沒有爭議的獲獎者”確是實至名歸。他大概使用了魔法,給你講了個糅合了現實與虛幻的傳奇故事。在加勒比海沿岸的小鎮馬孔多,一個家族,七代人,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百年興衰,所有扭曲的戰爭、放縱、慾望、瘋狂都寫的萬般合理,魔幻有趣。好喜歡這本書,最大滿足了好奇、探險的閱讀體驗,並細細讀出了《百年孤獨》深入骨髓的孤獨,還功不可沒捋順了所有人的人生。

  曾經在喜馬拉雅聽過《百年孤獨》,可只幾個章節就因各種複雜放棄了,聽書無論如何沒有閱讀過癮,許多時候連反應、品味、咂摸的時間都沒有,就像速食,而速食都不好吃。也曾經讀過加西亞·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是極棒的,自然而然在書堆裡會繼續拿起他的《百年孤獨》。讀書可以發現自己的淺薄,讀的越多發現越多;而讀書也能帶你經歷許多人生,你可以讀讀《百年孤獨》,因為只這一本書就可以帶你經歷許許多多人生,那些夢幻的、瘋狂的、有趣的、孤獨的人生......

初一《百年孤獨》的讀後感範文5

  馬爾克斯在談及作品中人物孤獨性時,他說過:“孤獨的反義詞是團結。”這是以這個家族的命運,來反映整個拉丁美洲的命運,他希望整個民族能夠團結在一起。布恩地亞家族都不懂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原因。他們的孤獨並不是因為不能與人分享快樂,而是由於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與隔膜,這樣的孤獨可以使一個昔日曾經繁華的小鎮最終消失。

  在此,馬爾克斯告訴人們,孤獨的實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生存哲學,它意味著以冷漠、消極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而實際上,你以怎樣的態度去對待生活,生活同樣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你。一個陷入孤獨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只能與貧窮、落後和愚昧為伍。如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快節奏的社會,每個人都固守著自己的一份孤獨,而這樣的孤獨會使人走向冷漠,這便出現當下小月月、小夥與七旬老伯爭搶地鐵座位的現象。社會是群體的,需要大家共同建設社會才會和諧。

  《百年孤獨》裡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徽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冒險、衝動、勇敢和不屈,還有遺傳的高高的顴骨,以及骨子裡隱藏至深的渴望。

  這種孤獨不同於中世紀貴族的那種“高貴的憂鬱”,象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它不是在華麗的客廳裡,踱著方步慨嘆生命之短暫、薔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麗目俯察人世的風雲無常、世態炎涼。它是對世界本體的一種淒涼的絕望,是低賤的、卑微的,有一種濃灰色的壓抑感,有是一種慘淡的幽默。這是一種絕頂的憂鬱,無可逃遁甚至無法減輕。

熱門文章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