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思 最美十首哲理詩名句
最美十首哲理詩名句,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與思 最美十首哲理詩名句
《道德經二十五章》
老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不僅是經典,還是一部詩集。歷史上很多人都將其看作是詩。《文心雕龍情采》說:五千精妙,非採而何?其實在先秦的時代,文史哲是不分家的。
《飲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是陶淵明的佳作,在歷史上也非常有名。“心遠地自偏”告訴我們,只要你的心“遠”了,地方自然偏僻幽靜,就像我們說的大隱隱於市道理一樣。
那麼“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人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就是說,語言這東西在表達意義上是有限的,很多潔淨精微的道理、哲理,是沒有辦法透過語言來傳達的'。所以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這是李白為數不多的哲理意味深長的作品。前兩句意在襯托一種遼闊的寂寞:鳥都高高地飛走了,連雲彩也悠閒地飄走,境界很開闊。
後兩句重點在一個“厭”字,我們知道,厭是厭煩、厭惡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是足、夠、滿足。這些都是說人的感情,只有人才會厭。“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人與敬亭山相看而不厭,這可以說是一種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兩句也是千古名句。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這告訴我們,萬事萬物的生滅不都是絕對的,殘夜盡了,太陽從海上生出。舊年過完了,但是春天卻早在舊年裡就“出生了”,舊年也沒有盡,它融入到了春天裡。
《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不僅是夕陽,萬事萬物都出在永恆的變化之中。美好的東西只是一時的風光流轉,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所有美好的東西其實都是這樣,“只是近黃昏”。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寫廬山的。前兩句說的是看問題的角度,山峰是孤立的,山嶺是連綿的。我們常說“石有四面”,從不同的角度看去,物體就會呈現不同的狀態。
那麼後兩句更精妙。周易上說,“百姓日用而不知”。為什麼日用而不知?就是因為“只緣身在此山中”。
《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頗有幾分思辨的意味。琴聲到底在哪裡?蘇軾用反問否定了琴聲在琴上和指頭上的說法,這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普遍聯絡的。琴聲不在琴上,不在指頭上,但是指頭碰到琴就能發出聲音。
如果我們再深究一下,琴聲耳朵上?否也。因為我們都知道“心不在焉,充耳不聞”。沒有“心”,就沒有聲音。正如你未看此花,此花與你同歸於寂。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如果一個人,能夠了解到最根本的知識,把握了最根本的道,那麼就瞭解了所有的知識,把握了所有的道理。
什麼叫“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拿到家來說,你體悟了最高的“道”,那麼就掌握了萬事萬物,不會受到浮華、和歧路的迷惑,人生和宇宙也就通透了。還有如佛家說,如果你證得如來藏,那麼你會發現人世一切都是虛空。這就是“只緣身在最高層”。
《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用襯托的手法寫,前兩句寫美景。後來筆鋒一轉,景色這麼美,源頭在哪?雖然朱熹在這首詩裡沒有說,我們可以從其他詩作中瞭解到,是“道”。
源頭活水,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說法。西方有一個“流溢”的說法。就是說,道創造了萬物,是萬事萬物的源頭,這種創造是一種流溢,“道”流溢位來的,道創造萬物自身不減少。源頭活水也是這個意思,就像老子說的動而不屈,虛而不竭。
《臨江仙》
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