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元宵節

元宵節故事作文

【實用】元宵節故事作文4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元宵節故事作文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元宵節故事作文 篇1

今天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大家是不是在桌前一邊吃著香甜的湯圓,一邊看著精彩的電視節目呢?

我們家鄉,每年的元宵節都要放煙花,看花燈,今年也不例外。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來到街上看花燈。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

市中心的人群更熱鬧,花燈更漂亮!這兒琳琅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看那漂亮的兔燈,粉紅色的身子,長長的耳朵,圓圓的小臉上掛著一副甜美的笑容,擺動的手臂,好像在跟大家說:“祝你們元宵節快樂!”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兒上塗點紅色,桃底有翠綠的大葉子,真是既漂亮又簡單,還有那紅豔豔的“五角星”、會動的“小雞”……

在看花燈時,我們突然發現在路東邊有許多人,於是,我和爸媽就走過去看了看。哦!原來是猜燈謎!燈上寫著“一雙長耳朵,眼睛紅又紅,不吃肉和魚,吃菜和蘿蔔”打一動物。我想:謎底一定是“兔子”,因為今年是兔年嘛!果然,我猜對了!

看完花燈,我們又來到龍山廣場觀看禮花。只見深藍色的天空佈滿了五彩斑斕的禮花,開放的禮花如一個個綵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顆顆拖著綵帶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的如同白晝一樣,把元宵之夜變得無比美麗,我簡直被迷住了。

一顆顆五彩的禮花騰空而起,禮花炸開以後,一朵朵紙花飄落下來,甚至有的紙花還帶著一顆顆亮閃閃的東西,真像一顆顆彩色的流星;有的禮花炸開以後是雙層的,接著變成動物形狀了;有的炸開以後就像下起了流星雨,刷刷地往下落;還有的'如同一道道彩色的金環,把天空變得光彩奪目。真是漂亮極啦!還真有些“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味道。

月亮漸漸西落,我依依不捨得離開了。但觀燈的人還是絡繹不絕,各種彩色的燈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燈醉,只緣春意濃”。我相信,隨著祖國的日益發達,今後的元宵節一定會更好、更令人們期盼!

元宵節故事作文 篇2

正月十五,元宵節。按照習俗,今天要吃湯圓。

湯圓是南方的叫法,在北方叫元宵,名字不一樣,做法也不一樣。元宵是把事先做好的餡切成小立方塊,放入有很大滾筒的機器或器皿中,倒上糯米粉,滾筒的滾動帶動餡料沾到糯米粉,像滾雪球一樣逐漸“長”成圓圓的元宵。而湯圓的做法則完全不同,它不是“搖”出來的,是像包子一樣包出來的。把拌好的餡料直接用粘性極強的溼糯米粉包起來製作而成。我更喜歡吃南方的湯圓,因為它更軟,口感更糯。

那元宵為什麼又叫湯圓呢?這個故事啊,據說跟袁世凱有關。當年,袁世凱當上了大總統還不滿足,還想要當皇帝。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在吆喝賣“元——宵”,讓他聯想到“袁——消”,覺得好晦氣。於是勃然大怒,下令將賣元宵的抓起來,還命令所有人都不準再提“元宵”二字,將“元宵”的名字改為“湯圓”。但避諱是沒用的,這事兒過去沒多久,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接著很快就在憂懼中死去。於是,一首歌謠在京城流行開來:“大總統,洪憲年,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元宵一個娘,洪憲皇帝命不長。”

關於元宵節的故事和習俗真不少啊!下次再跟你們說啦,哈哈,我現在要去吃湯圓嘍!

元宵節故事作文 篇3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這天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每年我最盼望這天的到來,因為這天人們可以吃到美味可口的元宵,可以掛燈籠還可以放煙花爆竹。關於元宵節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經常傷害人和牲畜,所以人們就準備消滅它們。可是有一天,一隻神鳥因迷路而來到了人間,那些獵人卻把它誤殺了,天帝知道了,非常生氣,於是就讓天兵在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要把人畜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知道了這件事,她心地善良就冒著生命危險把這件事告訴了大家,人們很害怕,最後有一位聰明的老人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讓大家在節日的這幾天晚上掛燈籠放煙花爆竹。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從天上往下一看,發現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房子似乎都著火了,而且連續三個晚上都是如此,天帝就以為是天兵把人間給毀了,人們也就這樣躲過了一劫。

為了紀念這一天,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都要放煙花爆竹掛燈籠。

元宵節故事作文 篇4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一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一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一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一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一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