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是不是經常追著老師要知識點?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透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生物必修三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什麼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什麼是豐富度?

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3、什麼是種間關係?

是指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棲、寄生、競爭、捕食。

4、什麼是捕食?

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

5、什麼是競爭?

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互相爭奪資源和空間的現象。

6、什麼是寄生?

指一種生物(寄生者)寄居於另一種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維持生活。

7、什麼是互利共生?

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麼是群落的垂直結構?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

9、什麼是群落的水平結構?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帶現象。

二、應會知識點

1、群落中物種越多,豐富度越高。

2、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豐富。凍原的豐富度很低。

3、競爭的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佔優勢,另一方處於劣勢甚至滅亡。

4、寄生只對寄生者一方有利,對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兩種生物一旦分開,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現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是因為與光的利用有關。

7、動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與食物有關。

8、群落的水平結構與地形變化、土壤溼度、鹽鹼度以及動物和人的影響有關。

9、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10、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佈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種內關係: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之間的關係。包括種內鬥爭和種內互助。

12、互利共棲: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賴,彼此有利,即使分開,都能很好生活的現象。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2

1、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緩衝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

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透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3

1、(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彎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原因:

(1)橫向運輸(只發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生長素由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運輸

(2)縱向運輸(極性運輸):從形態學上端運到下端,不能倒運

(3)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一側(生長素分佈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生長素(溫特,瓊脂實驗):吲哚乙酸(I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

3、植物激素(赤黴素,細胞x,脫落酸,乙烯):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4、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在植物體中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生長素的分佈: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都有分佈,但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5、植物體各個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度不同:莖>芽>根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學習方法

1.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複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於知識的記憶。

2.衍射記憶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透過思維的發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儘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絡。這種方法多用於章節知識的總結或複習,也可用於將分散在各章節中的相關知識聯絡在一起。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學習技巧

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採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製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於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4

1、細胞內液與外液成分之間的關係為:

2、穩態是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調控下,透過人體自身的調節,對內環境的各種變化做出相應調整,使內環境溫度、滲透壓、酸鹼度及各種化學成分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3、正常人的血糖濃度在3.9—6.1mmol/L。參與人體血糖平衡調節的激素主要是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和胰島A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當血糖濃度高於10.0mmol/L時,就會形成糖尿。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

4、人體的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等組成。人體的免疫分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淋巴細胞。

5、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增殖分化為效應B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B細胞分泌抗體發揮體液免疫作用;T淋巴細胞受靶細胞(被抗原入侵的細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細胞刺激後增殖分化為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直接裂解靶細胞發揮細胞免疫作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既獨自發揮作用,又相互配合。

6、HIV為一種逆轉錄病毒,它感染人體的途徑多樣,如經性接觸、血液和血製品、母嬰感染等,在我國,共用注射器具注射毒品是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徑。HIV進入人體後主要攻擊T淋巴細胞導致患者免疫功能嚴重缺陷。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5

1、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調節的試劑:緩衝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透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6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

(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資訊交流

三、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援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八大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裡),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佈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遊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線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於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於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鹼、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資訊庫(遺傳物質儲存和複製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資訊交流

細胞壁知識點

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有支援和保護功能;細菌的細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組成

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比較

有氧呼吸

場所:細胞質基質、線粒體(主要)、細胞質基質

產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應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過程:第一階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釋放少量能量,細胞質基質

第二階段:丙酮酸和水徹底分解成CO2和[H],釋放少量能量,線粒體基質

第三階段:[H]和O2結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線粒體內膜

無氧呼吸

第一階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階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轉化成乳酸能量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7

1、過程

2、特點:

單向流動:生態系統內的能量只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流向下一個營養級,不能逆向流動,也不能迴圈流動

逐級遞減: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減少,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1)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農田生態系統中,必須清除雜草、防治農作物的病蟲害。

三、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迴圈

1、碳迴圈

1)碳在無機環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鹽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類生物體中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存在,並透過生物鏈在生物群落中傳遞;碳迴圈的形式是CO2

2)碳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是光合作用;碳從生物群落進入無機環境的主要途徑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生CO2

2、過程:

3、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關係:課本P103

四、生態系統中的資訊傳遞

1、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是進行物質迴圈、能量流動、資訊傳遞

2、生態系統中資訊傳遞的主要形式:

(1)物理資訊:光、聲、熱、電、磁、溫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學資訊: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為資訊:動物求偶時的舞蹈、運動等

3、資訊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資訊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資訊的傳遞;資訊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係,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4、資訊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如短日照處理能使菊花提前開花;

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如噴灑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類似物干擾害蟲交尾的環保型防蟲法。

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概念: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2、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於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

力的。基礎是負反饋。物種數目越多,營養結構越複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大。

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相對性。當受到大規模干擾或外界壓力超過該生態系統自身更新

和自我調節能力時,便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甚至引發系統崩潰。

4、生物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生態系統成分越單純,結構越簡樸抵抗力穩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較強,草地破壞後能恢復。而森林恢復很困難。抵抗力穩定性強的生態系統它的恢復力穩定就弱。

留意: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穩定性,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5、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適當栽種防護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風沙的侵蝕,提高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如圖)。再比如避免對森林過量砍伐,控制汙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6、製作生態瓶時應注意:

1、人口增長引發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類的活動超出了環境的承受能力,對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了破壞。

2、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汙染、生物多樣性銳減、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汙染等

3、生物多樣性包括3個層次:遺傳多樣性(所有生物擁有的全部基因)、物種多樣性(指生物圈內所有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多樣性。

4、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的基礎,對生物進化和維持生物圈的穩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

5、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對土地資源的壓力(2)對水資源的壓力

(3)對能源的壓力(4)對森林資源的壓力(5)環境汙染加劇

6、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潛在價值,直接價值,間接價值

7、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課本P126

(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場所。

(2)遷地保護:動物園、植物園、瀕危物種保護中央。

(3)加強宣傳和執法力度。

(4)建立庫、種子庫,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等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8

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彎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植物長不長砍有無生長素,彎不彎看生長素分佈是否均勻。

2、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原因:

①:橫向運輸(只發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生長素由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運輸(重力)。

②:縱向運輸(極性運輸):從形態學上端運到下端,不能倒運。

③: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一側(向光生長素多生長的快,背光生長素少生長的慢),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區別於根的正向地性、莖的負向地性:

生長素濃度:A=B

抑制生長,所以根向下彎曲;而對莖,B、D點都促進生長,但D點的促進作用大,故莖向上生長。

生長素:

合成部位:幼嫩的芽、葉,發育中的種子

分佈部位:主要在生長旺盛的部分(原因:單側光、重力)

化學本質:吲哚乙酸(IAA)

運輸:極性運輸:從形態學上端運到下端(主動運輸)

非極性運輸:韌皮部

生理作用特點:兩重性(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

表現:

①敏感程度:根>莖>芽

②發育程度:幼嫩>衰老

赤黴素:

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種子、幼根、幼葉。

②主要作用:促進細胞伸長,從而促進植株增高;促進種子萌發、果實的生長。

脫落酸:

①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葉片。

②分佈:將要脫落的組織和器官中含量較多。

③主要作用:抑制細胞的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細胞分裂素:

①合成部位:根尖。

②主要作用:促進細胞的分裂。

乙烯:

①合成部位:植物體各個部位。

②主要作用:促進果實的成熟。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9

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3、反射發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條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傳入神經,③神經中樞,④傳出神經,⑤效應器,⑥神經節(細胞體聚集在一起構成)。

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傳導形式: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電訊號的形式傳導。

(2)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3)區域性電流:在興奮部位和未興奮部位之間存在電位差,形成了區域性電流。

(4)傳導方向:雙向傳導。

下圖所示的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過程易錯警示與興奮產生與傳導有關的3點提示:(1)神經纖維上興奮的產生主要是Na+內流的結果,Na+的內流需要膜載體(離子通道),同時從高濃度到低濃度,故屬於協助擴散;同理,神經纖維上靜息電位的產生過程中K+的外流也屬於協助擴散。(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區域性電流或電訊號的形式傳導。(3)離體和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興奮傳導的差別:①離體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是雙向的。②在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的神經衝動只能來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體內,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單向傳導的。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突觸的結構

(2)突觸間隙內的液體為組織液(填內環境成分)。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單向傳遞的原因: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內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於突觸後膜。

[解惑]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是特化的細胞膜,其結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選擇透過性,與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性分別相同。

易錯警示有關神經傳遞中的知識總結

(1)突觸和突觸小體的區別

①組成不同:突觸小體是上一個神經元軸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構成突觸前膜,是突觸的一部分;突觸由兩個神經元構成,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

②訊號轉變不同:在突觸小體上的訊號變化為電訊號→化學訊號;在突觸中完成的訊號轉變為電訊號→化學訊號→電訊號。

(2)有關神經遞質歸納小結

神經遞質是神經細胞產生的一種化學資訊物質,對有相應受體的神經細胞產生特異性反應(興奮或抑制)。

①供體:軸突末梢突觸小體內的突觸小泡。

②受體:與軸突相鄰的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膜或細胞體膜上的蛋白質,能識別相應的神經遞質並與之發生特異性結合,從而引起突觸後膜發生膜電位變化。

③傳遞: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組織液)→突觸後膜。

④釋放:其方式為胞吐,該過程的結構基礎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動性,遞質在該過程中穿過了0層生物膜。在突觸小體中與該過程密切相關的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的含量較多。⑤作用:與相應的受體結合,使另一個神經元發生膜電位變化(興奮或抑制)。

⑥去向:神經遞質發生效應後,就被酶破壞而失活,或被轉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為下次興奮做好準備。

⑦種類:常見的神經遞質有:a.乙醯膽鹼;b.兒茶酚胺類:包括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羥色胺;d.氨基酸類:穀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這些都不是蛋白質。

4、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幹: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階中樞

5、大腦的高階功能:言語區: S區(不能講話)、W(不能寫字)、H(不能聽懂話)、V(不能看懂文字)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0

一、糖類化學通式:(CH2O)n(水解後的組成單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組成生物體結構的基本原料

2、分類

A、單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質)、果糖、核糖(5碳糖)

B、雙糖:(兩份單糖脫水縮合而成)蔗糖、麥芽糖--植物;乳糖--動物

C、多糖:澱粉(植物內糖的儲存形式,人類糖的主要來源)

纖維素(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動物體內糖的儲存形式)肝糖原(與血糖保持動態平衡)

3、多糖+脂質=糖脂

多糖+蛋白質=糖蛋白

二、脂質:(不溶於水而溶於有機溶劑)

1、脂肪:(貯能物質;減少熱能散失,維持體溫恆定)

組成單位: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動物脂肪

甘油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維生素的溶劑)

注:組成元素C、H、O

2、磷脂:細胞膜、核膜等有膜結構的主要成分

空氣-水介面為單層,兩端為液體的呈雙層

注:組成元素C、H、O、N、P

3、膽固醇:調解生長、發育及代謝(血液中長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組成細胞膜結構的重要成分注:組成元素C、H、O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1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什麼是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

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迴圈過程。

2、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關係

⑴、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⑵、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是同時進行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⑶、物質是能量的載體。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過程。

⑷、能量是物質迴圈的動力。

二、應會知識點

1、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中的生態系統是指生物圈;

2、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又叫生物地球化學迴圈。

3、碳迴圈與溫室效應有關

4、硫迴圈與酸雨有關。

5、生產者和分解者對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具有重要作用。

6、生產者對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重要作用。

7、二氧化碳是生態系統中碳迴圈的主要形式。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2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什麼是生態系統?

是指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2、什麼是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3、生態系統有哪些結構?

⑴、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⑵、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

①、非生物成分:

Ⅰ、物質:空氣、水無機鹽。

Ⅱ、能量:陽光、熱能。

②、生物成分

Ⅰ、生產者:指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

Ⅱ、消費者:指動物,包括全部的動物

Ⅲ、分解者:主要指細菌和真菌。

⑶、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

二、應會知識點

1、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透過能量流動和物

質迴圈而相互作用的一個自然系統。

2、從功能上講: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之間能量交換和物質迴圈的基本功能單位。

3、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存在的物質和能量基礎,是生態系統各營養結構聯絡的紐帶。

4、生產者:

⑴、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能利用能量將H2O和CO2合成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

⑵、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進入生態系統的起始端。

⑶、沒有生產者就沒有生態系統。

5、消費者:指不能將H2O和CO2合成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的生物。

⑴、初級消費者:指直接以植物為食的動物(植食性動物)。

⑵、次級消費者:指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動物(食肉動物)。

⑶、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動物。

以此類推……

6、分解者:能利用動植物遺體中、排出物中以及殘落物中有機物維持生存的有機物的生物。將有機物

分解為無機物,在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

7、食物鏈和食物網:

⑴、是生態系統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渠道。

⑵、生產者是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是第二營養級;次級消費者是第三營養級;以此類推。

⑶、在生態系統中,某種動物可能同時擁有多個消費級或營養級。

8、生態系統包括那些基本型別?依據無機環境及生物類群的特點劃分:

海洋生態系統、海島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溼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

草原生態系統、苔原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9、森林生態系統:(瞭解)

⑴、分佈:溼潤或較溼潤地區。

⑵、特點:

①、動植物種類繁多,種群結構複雜。

②、種群密度和種群結構能長期處於比較穩定狀態。

⑶、生物類群:

①、植物以喬木為主,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②、動物種類繁多,多營樹棲及攀緣生活。

⑷、生態功能:

①、提供木材及林副產品。

②、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

⑸、主要限制因子:水分、溫度,其次是光。

10、草原生態系統:(瞭解)

⑴、分佈:乾旱地區。

⑵、特點:

①、動植物種類較少,群落結構簡單。

②、種群密度和群落結構常發生劇烈變化。

⑶、生物類群:

①、植物以草本為主,有少量灌木,稀有喬木。

②、動物多具挖洞或快速奔跑行為。

③、兩棲動物、水生動物極其罕見。

⑷、生態功能:防風固沙,是畜牧業基地。

⑸、主要限制因子:水,其次是溫度、光。

11、海洋生態系統:(瞭解)

⑴、特點:物種繁多,數量龐大。

⑵、生物類群:

①、浮游植物為植物的主要型別。

②、淺海區有大型藻類,分佈在200米水深以上,能進行光和作用。

③、浮游動物為動物的主要型別。

⑶、生態功能:提供海產品,調節氣候。

⑷、主要限制因子:光、溫度、鹽度。

12、溼地生態系統:(瞭解)

⑴、分佈:《關於特別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定義:沼澤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紅樹林以及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水域。

⑵、生物類群:多種多樣。

⑶、生態功能:是生活、工業水源,養育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巨大的蓄水庫,能調節氣候,淨化汙染物。

⑷、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合理開發利用。

13、農田生態系統:(瞭解)

⑴、特點:

①、動植物種類少,群落結構單一。

②、農作物是主要生物成員。

③、人的作用佔突出地位。

⑵、生物類群:農作物為主,也有昆蟲、鳥類等。

⑶、生態功能:人類糧食及農副產品的主要來源。

⑷、退化因素:人的作用消失。

14、城市生態系統:(瞭解)

⑴、特點:

①、人起支配作用,高度開放,調節能力弱。

②、對周圍生態系統具有高度依賴性。

③、對其他生態系統干擾強烈。

⑵、生物類群:主要是人,生產者微弱。

⑶、結構:自然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

⑷、保護:強化生態規劃,改進生產工藝和管理體制,大力綠化。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3

1、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種群密度的測量方法:樣方法(植物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動物)、標誌重捕法(運動能力強的動物)

3、種群: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稱。

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

生態系統: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與無機環境。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4、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

(1)“J”型增長曲線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

(2)“S”型增長曲線條件: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

5、K值(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的數量,選擇在K/2時捕撈資源,在K/2之前進行蟲害殺滅(降低環境容納量)

6、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一、細胞與穩態

1、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2、內環境的組成及相互關係

(1)毛細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細血管沒有盲端,這是區別毛細淋巴管和毛細血管的方法。

(2)淋巴來源於組織液,返回血漿。圖示中組織液單向轉化為淋巴,淋巴單向轉化為血漿,這是判斷血漿、組織液、淋巴三者關係的突破口。

3、內環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質

(1)存在的物質主要有:①營養物質: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維生素等。

②代謝廢物:CO2、尿素等。 ③調節物質:激素、抗體、遞質、淋巴因子、組織胺等。

④其他物質:纖維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質主要有:①只存在於細胞內的物質:血紅蛋白及與細胞呼吸、複製、轉錄、翻譯有關的酶等。 ②存在於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內環境中發生和不發生的生理過程

(1)發生的生理過程①乳酸與碳酸氫鈉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實現pH的穩態。 ②興奮傳導過程中神經遞質與受體結合。 ③免疫過程中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地結合。 ④激素調節過程,激素與靶細胞的結合。

(2)不發生的生理過程(舉例) ①細胞呼吸的各階段反應。 ②細胞內蛋白質、遞質和激素等物質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環境所發生的澱粉、脂質和蛋白質的消化水解過程。

技法提煉

內環境成分的判斷方法

一看是否屬於血漿、組織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漿蛋白、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脂質、O2、CO2、激素、代謝廢物等)。若是,則一定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屬於細胞內液及細胞膜的成分(如血紅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載體蛋白等)。若是,則一定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屬於外界環境液體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淚液、汗液、體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則一定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

(1)滲透壓:

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主要與Na+、Cl-有關。

溶液滲透壓:溶液濃度越高,溶液滲透壓越大。

(2)酸鹼度:正常人血漿接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3)溫度: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易錯警示與內環境有關的2個易錯點:(1)內環境概念的適用範圍:內環境屬於多細胞動物的一個概念,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以及植物沒有所謂的內環境。(2)血漿蛋白≠血紅蛋白:血漿蛋白是血漿中蛋白質的總稱,屬於內環境的成分;而血紅蛋白存在於紅細胞內,不是內環境的成分。

6、內環境的穩態

(1)穩態:正常機體透過神經系統和體液免疫調節,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2)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

(3)內環境穩態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7、組織水腫及其產生原因分析

組織間隙中積聚的組織液過多將導致組織水腫,其引發原因如下

1、染色質:在細胞核中分佈著一些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這些物質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在細胞分裂間期,這些物質成為細長的絲,交織成網狀,這些絲狀物質就是染色質。

2、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期,細胞核內長絲狀的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就形成了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見的染色體。

3、姐妹染色單體:染色體在細胞有絲分裂(包括減數分裂)的間期進行自我複製,形成由一個著絲點連線著的兩條完全相同的染色單體。(若著絲點分裂,則就各自成為一條染色體了)。每條姐妹染色單體含1個DNA,每個DNA一般含有2條脫氧核苷酸鏈。

4、有絲分裂: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的體細胞,以有絲分裂的方式增加數目。有絲分裂是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親代細胞的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分裂兩次。

5、細胞週期: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這是一個細胞週期。一個細胞週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間期:從細胞在一次分裂結束之後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間期。分裂期:在分裂間期結束之後,就進入分裂期。分裂間期的時間比分裂期長。

6、紡錘體:是在有絲分裂中期細胞質中出現的結構,它和染色體的運動有密切關係。

7、赤道板: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的著絲粒準確地排列在紡錘體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無絲分裂: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的變化。例如,蛙的紅細胞。

公式:1)染色體的數目=著絲點的數目。2)DNA數目的計算分兩種情況:①當染色體不含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只含有一個DNA分子;②當染色體含有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含有兩個DNA分子。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4

一、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生物適應環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發達(如圖),冬天法國梧桐樹落葉而松樹不落葉,蛇和青蛙等動物會冬眠,燕子冬天南飛而春天北歸等。

水對生物分佈的影響比較明顯,一切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水分的多少對生物的生長髮育有明顯的影響。

(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夠影響環境。例如:森林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的溼度,進而影響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種植物能防風固沙(如右圖所示),還能調節氣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氣體,從而淨化空氣;蚯蚓在土壤中活動可以使土壤疏鬆,它的排洩物還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對農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壞作用;藻類植物迅速大量繁殖會形成赤潮等。由此可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二、生物群落的構成

生態系統總能量來源:

生產者固定(同化)太陽能的總量

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營養級≥2)

能量來源:上一營養級

能量去處: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傳給下一營養級

特別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糞便,蜣螂並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態農業中,沼渣用來肥田,農作物也並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無機鹽(即肥)。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5

一、種群的特徵

1、種群的概念:在一定時間內佔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單位。

種群密度(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數量特徵年齡結構

性別比例

2、種群的特徵遷入率和遷出率

空間特徵

3、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

樣方法:以若干樣方(隨機取樣)平均密度估計總體平均密度的方法。

標誌重捕法: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範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後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後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體數佔總個體數的比例,來估計種群密度。

二、種群數量的變化

1、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Nt=N0λt

(1)條件:在食物(養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相宜和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連續增長;

2、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1)條件:有限的環境中,種群密度上升,種內個體間的競爭加劇,捕食者數量增加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達到環境條件所答應的最大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將不再增加;種群增長率變化,K/2時增速最快,K時為0

(3)應用: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後,由於食物減少和活動範圍縮小,其K值變小,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棲息環境,提高K值,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降低其K值。

3、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對於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挽救和恢復,都有重要意義。

4、[實驗: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

計劃的制定和實驗方法:培養一個酵母菌種群→透過顯微鏡觀察,用“血球計數板”計數7天內10ml培養液中酵母菌的數量→計算平均值,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

結果分析:空間、食物等環境條件不能無限滿意,酵母菌種群數量呈現“S”型曲線增長

三、群落的結構

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群落是由本區域中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種群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課本P71

3、群落的物種組成:群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

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4、種間關係:

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結果對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或空間等。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佔優勢,另一方處於劣勢甚至滅亡。

寄生:一種生物(寄生者)寄居於另一種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提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

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5、群落的空間結構

群落結構是由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進化過程中透過相互作用形成的,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1)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植物分層因群落中的生態因子—光的分佈不均,由高到低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層次的食物和微環境不同。

(2)水平結構: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下的格局或片狀分佈。影響因素:地形、光照、溼度、人與動物影響等。

4、意義:提高了生物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

四、群落的演替

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1、初生演替:

(1)定義: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進行的演替。

(2)過程:地衣→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2、次生演替

(1)定義: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如能發芽的地下莖)的地方發生的演替,如火災過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2)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災、洪水、病蟲害、嚴寒

人類活動(主要因素):過度砍伐、放牧、墾荒、開礦;完全被砍伐或火燒後的森林、棄耕後的農田

3、植物的入侵(繁殖體包括種子、果實等的傳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條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