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餃子傳統文化作文3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餃子傳統文化作文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餃子傳統文化作文 篇1
今天是正月初一,媽媽說:“每年的正月初一都要包餃子,這是中國的一個習俗。”
我說:“媽媽,那我們就開始包餃子吧!”包什麼餡的呢?媽媽想。我說:“包白菜的吧!”我和媽媽先切好白菜,然後再切好肉,把白菜和肉放在一起,媽媽揉好面,我幫媽媽擀麵皮,媽媽教我包餃子,先拿著麵皮,用勺子把肉餡放到皮上。
然後把皮包起來,用指頭捏一下,餃子就包好了。開始煮餃子了,我先把餃子放到鍋裡,隔一段時間就用漏勺攪一下,過了15分鐘,餃子就煮好了。
我今天不僅幫媽媽減輕了負擔,而且還學會了包餃子。我真希望再能幫媽媽包餃子呀!
餃子傳統文化作文 篇2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餃子今天是週末,也是立冬,我們去姥姥家吃餃子。一進門便看見姥姥把一大塊面揪成許多小麵糰,再把小麵糰趕成扁片,其次把肉餡放進扁片裡,最後把邊沿捏出許多的小花邊使餃子合攏,這樣就做好了。
餃子其實它的原名叫“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相傳,張仲景辭官回鄉時,正好趕上立冬這一天,他看見許多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隻耳朵也凍傷了,當時傷寒病正在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很多。張仲景便在當地搭起了一個醫棚,還支起了一個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都送給了老百姓。老百姓從立冬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也治好了凍耳。從此後人們就模仿製作,便有了餃子。
另外,在我國北方,每到逢年過節或迎親待友時,也都要包頓餃子吃。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包餃子邊聊天,山南海北無所不談,不時引來歡聲笑語,真是其樂無窮呀!
千百年來,餃子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深受人們的喜愛,流傳至今。當人們吃著這味道鮮美的水餃時,如果在知道一些它的'來歷,誰不驚歎我們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麵食奇苑呢。
餃子傳統文化作文 篇3
我今年10歲了,常聽老人講,過去吃餃子是過年過節的事。現在吃餃子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可是,以前我只會吃餃子,卻不會包餃子。
一天放學回家,正趕上母親包餃子。我就湊上去學著包。只見母親包出的餃子一個個圓鼓鼓的,活像一排排小元寶。我怕包不好,就先拿擀麵杖擀餃子皮。我從桌子上取個麵糰,先往桌子上摁了一下,麵糰變扁了,再用擀麵杖把它擀成圓片,雖然不那麼圓,也能把麵糰擀薄了,再往面片上放一些餡,用手把面片對角一折,從頭到尾揑到一起,哈哈,像新月一樣的小餃子包成了。
但是,它的形像與母親包出來的餃子比可醜多了,像捱了幾天餓的“小老鼠”。不行,再來一個!這回我多加了餡,餃子也變得豐滿一些!我一個個不停地包了起來,一個比一個漂亮,花邊整齊,亭亭玉立……我心中那高興勁就不用提了,母親也表揚我學的快,包得好。
餃子下鍋了,蓋蓮上的餃子像一群大白鵝撲騰騰地飛入水中。我站在鍋邊,看母親煮餃子。母親一會兒蓋上鍋蓋,一會又開啟。鍋裡的水開了幾個開後,餃子漂起來了,一個個都鼓滿了氣,活像一個個小舢板在沸水中游。當一陣陣香氣鑽到我的鼻孔時,我急不可耐地先嚐了一個,嗬,這餃子比哪天包的都香,真像我吃的是大白鵝肉餡的餃子呢!
後來,我悟出來一個道理:自己親手包出的餃子比吃現成的更有滋味,自己親手做的事比別人代替幹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