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淺談環境工程領域下特色專業建設的基本原則論文

淺談環境工程領域下特色專業建設的基本原則論文

1前言

1.1特色專業建設的必要性

特色專業是指高等學校在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過程中,在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顯著特色,具有較高社會聲譽的專業,也是高校在新形勢下求得生存和獲得持續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手段。

在國家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事業大發展和對環境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近年來我國的環境工程專業教育高速發展,設有環境工程本科專業的學科點持續增加,招生規模不斷擴大。至2005年,全國設有環境工程本科專業的學校達到277所,年招生人數2萬餘人。我國環境工程專業設定的發展情況見下表。

江蘇大學環境工程專業要在強手如雲的眾多高校中佔有一席之地,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及其競爭力,就必須高度重視特色專業建設,以特色顯示活力,以特色標誌水平,以特色證明質量。高校專業建設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和競爭性等特性與企業的經營十分類似,特色專業建設本質上是一種管理學上的“差異化經營戰略”,即“錯位發展”戰略,特設專業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等特徵。

進行特色專業建設,是最佳化專業學科結構,推進教學改革,加強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專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不但有利於促進學校教學基本建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培育辦學特色,而且有利於提高辦學實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1.2特色專業建設的基本原則

(1)市場導向原則

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已完全走向市場,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進行“雙向選擇”。大學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已經成了評價一所大學教學質量和綜合競爭力的主要指標之一。要提高就業率,就必須瞄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特色專業建設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市場需要的專業人才。

(2)自主創新原則

特色專業建設是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新內容,本身具有探索性、創新性,加上各校各專業都要根據自己的內外部條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更無先例可循。因此,特色專業建設要在教育觀念、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改革和評價標準等方面堅持創新。

(3)錯位發展原則

特色專業建設要在市場導向的基礎上,根據現有的辦學條件、科研成果和發展潛能,集中力量,凸現特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採取“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差異化策略,實現“錯位發展”,避免正面競爭。

(4)相對穩定原則

特色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一個不斷建設、不斷積累、不斷完善的過程。其特色的形成應該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也要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前贍性,能夠體現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未來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變化。

(5)以人為本原則

特色專業建設要全面貫徹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按照新時期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需求,夯實基礎、面向工程、強化特色、全面發展,同時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

2特色專業建設的基本條件

江蘇大學於1984年開始開展環境工程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後成立了環境工程研究所、振動衝擊噪聲研究中心、高效低汙染農業技術及裝備實驗室、排放汙染物控制中心實驗室等。1994年成立了環境工程系,2001年成立環境工程研究院。本專業於1986年獲批振動、衝擊、噪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批環境工程博士點和農業生物環境及能源工程博士點,2005年獲批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碩士點。學校於1994年在安全工程教研室的基礎上成立了環境工程系,並招收環境工程方向的本科生。1997年開始以環境工程專業招收本科生。辦學以來,我們堅持“以學科建設促進專業建設,以科學研究促進人才培養,以創新求發展,以特色創品牌,以質量求生存”的辦學思想,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教師教學改革的積極性,透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本專業在農業環境保護、環保裝置、綠色氧化技術等方面初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1)農業環境保護工程

依託我校以農立校的厚重基礎,主要針對農村生態保護、廢棄物資源化、農用動力、施藥技術等主要方面,研究基於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農村發展新思路,承擔了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專案,“高效施藥技術與機具研究開發”專案獲得教育部科學技術一等獎,很好地切合我國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大發展戰略,並在本科培養計劃中列入了“農業環境保護”課程。農業生物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科於2000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

(2)環保裝置與工程

本專業以流體機械及工程學科為依託,同時將我校機械設計與製造的優勢與環境汙染控制工藝設計、新技術開發緊密結合,著力研究環保裝置及工程,在水處理裝置、大氣除塵脫硫、脫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突破,對各種高效無堵塞環保用泵進行深入系統的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成果獲得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獎以及江蘇省教育廳優秀獎,大量的成果和設計被應用到工程實際中,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本科培養計劃中設定了“環保裝置”和“工程CAD”等課程。

(3)綠色氧化技術

針對空氣、水等介質中的難降解有機物,採用等離子體和臭氧等最新技術,產生羥基自由基和臭氧並將之應用到環境治理中,達到汙染物減量、降解、資源轉化,不產生二次汙染、提高被汙染介質的可生化降解性。將綠色氧化技術與傳統的噴灑技術等相結合,應用於汙染治理工程,成為本專業環境治理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承擔多項省市專案,出版相關教材並獲重要獎勵。在人才培養中結合學校本科生科研立項工作,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了“強電離放電降解甲醛的實驗研究”、“強電離放電資源化脫硫實驗研究”、“等離子體處理汽車尾氣中NOx的研究”、“強電離放電產生臭氧技術研究”、“臭氧化法處理含酚廢水的實驗研究”等綠色氧化技術專案的研究,並取得良好效果。另外,還在本科培養計劃中設定了“綠色氧化技術”和“水深度處理與回用技術”等課程及相關的綜合性實驗專案。

3特色專業建設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觀念

辦學理念和專業建設觀念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指導思想,決定著特色專業建設的方向、程序和績效,特色專業建設是一項涉及專業建設多方面的'創新和變革的教學改革活動,必須首先在專業建設和教學理念上實現變革,更新傳統的教學觀念以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3.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根本保證。由於特色專業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一個由相互協作、敬業奉獻的教師及管理人員組成的團隊來完成。特色專業需要配備有學科特色的師資隊伍,其在教學和科研方向專長上必須和專業特色的培育相匹配。教師個體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較高的研究能力,豐富的實踐閱歷。教師團隊結構合理,梯隊科學,整體素質高。我校環境工程專業應在現有師資力量的基礎上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

3.3創新課程體系,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特色專業建設必須目標明確,應在保持專業目標的基礎上突出地體現特色目標,在人才培養規格上要有明顯特色,同時制定相應的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是高等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規格要求的總體設計藍圖。因此,設定合理的、科學的、超前的、前後呼應的課程體系是特色專業建設的基礎和關鍵。應廣泛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經驗,整合教學改革成果,最佳化課程教學內容,不斷豐富課程內涵,努力構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反映時代特徵、具有學校特色的環境工程本科專業課程體系。

依據我校的學科特點,在培養“通才”的基礎上,構建了“汙染防治技術課程群”、“環境管理課程群”和“專業特色課程群”等專業方向課程。“專業特色課程群”包括“農業環境保護”、“環保裝置”、“綠色氧化技術”、“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的預防與應急處置”等課程。新的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提升內涵、強化特色”的教學指導思想。

3.4加強教學條件建設,改革實踐教學環節

特色專業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校內外實習、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為學生提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設良好的實踐教學條件。近年來,我校環境工程專業建立了一批相對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不斷加強實驗室建設,改革實驗教學模式,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內容,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素質,樹立嚴謹求實、勇於探索的精神。

本專業自2001年以來先後完成“廢水處理系統模擬與控制實驗臺”、“臭氧技術綜合教學實驗臺”、“自激溼式除塵系統實驗臺”、“高風速複合式電除塵實驗臺”、“等離子體荷電乾式噴鈣脫硫實驗臺”等多套自制實驗儀器平臺,其中“廢水處理系統模擬與控制實驗臺”和“臭氧技術綜合教學實驗臺”獲2002年度江蘇大學自制儀器一等獎,“廢水處理系統模擬與控制實驗臺”獲江蘇省教育廳自制儀器評比一等獎,“臭氧技術綜合教學實驗臺”獲江蘇省教育廳自制儀器評比優秀獎。自制儀器從設計、安裝、除錯都有學生參與,並在校大學生科研立項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綜合素質提供了條件保障。自2002年江蘇大學開展大學生科研立項以來,本專業學生己獲科研立項共計38項,在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畢業設計選題方面,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儘量結合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選擇課題,這樣,一方面使學生的畢業設計環節與在用人單位的實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於學生較好地完成畢業設計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儘快地適應將來的工作。同時,進一步規範畢業設計(論文)的各個環節,使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有了可靠保障。

3.5重視課程建設,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與手段

課程建設是專業培養目標實現的基本途徑,專業特色必定要在課程建設中得以充分體現。

(1)改革課程教學內容

在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的同時,我校十分重視課程內涵建設,重新整理傳統課程的教學內容,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如在《物理汙染控制工程》中融入了噪聲、振動控制和輻射防護等知識;《環境管理體系》則結合環境法規來介紹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建立與實施的相關知識;《綠色氧化技術》在原來《臭氧技術及應用》的基礎上,增加了光催化氧化技術、等離子體技術等內容《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的預防與應急處置》結合安全工程專業的“重大危險源”管理理論,介紹突發性環境汙染事故的預防與應急處置技術。

(2)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往往對枯燥的資料內容缺乏興趣,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機械地坐在教室裡被動地聽課,能聽進去的內容不多,更難把握重點和要點。傳統教學方式一直存在著以結果為中心的教學觀,即只注意學生是否掌握了知識的外部行為。通常是以是否記憶了書本知識和會做題為衡量標準,但不明確這些行為所反映的內部心理機制及其形成的條件。受其影響,在教學設計理論的學習應用中,也存在著只注意採用行為目標的具體描述和系統分析方法的現象。在教學設計中忽視了學習理論在教學設計中的應用問題。實踐表明,若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能力結構和獲取知識技能的學習機制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學設計的實踐就不能適應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需要。

因此,必須改革教學方式與手段,充分利用網路、幻燈、錄影、多媒體等教學資源,以改善教學效果。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己成為可能和發展趨勢。透過多媒體可以非常形象直觀的講述清楚過去很難描述的課程內容,而且學生可以更形象地去理解和掌握相應教學內容。多媒體教學系統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系統,它集聲音、影象、影片和文字等媒體為一體,能產生生動活潑的效果,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記憶能力;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表現力、參與性、重視力和受控性強的特點,既能達到傳授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又能實現因材施教和個別化教學的目的。目前,環境工程的核心專業課程均結合多媒體進行綜合教學。

3.6加強教材建設

教材的質量直接體現著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發展水平,也直接影響本科教學的質量。為提高教學效果,我校環境工程專業本科主要專業課程都能及時選用省部級以上優秀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九五”、“十五”國家重點教材和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的教材。同時,鼓中國科教創新導刊勵教學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的教師編寫與出版具有我校環境工程專業自身特色的教材,以進一步最佳化教學內容和深化課程體系改革。目前,本專業自編公開出版的教材主要有:《水汙染控制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導論》、《環保裝置一一原理·設計·應用》、《廢水脫硫機理及技術》、《臭氧技術及應用》、《農藥的安全使用技術》、《IS014001:2004環境管理體系建立與實施》等,其中《水汙染控制工程》獲2003年華東地區優秀教材二等獎,《環保裝置一一原理?設計?應用》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3.7建立健全質量保障和監控機制

建立健全質量保障和監控機制,是建立特色、保持特色的關鍵。特色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使專業水平一直領先,所以,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出一流的成果,離不開一套完善的質量保障體系。只有特色鮮明,才能優勢突出只有集中力量重點建設,才能使學校加強對某一專業重點投入,創造良好的教學、科研條件,培育出喜人的成果。特色專業更強調精幹高效,它是學校具有標誌性作用的專業。要做到使其青春常駐,更離不開質量監控。

為進一步保證教學質量,我校實行課程、專業帶頭人負責制,並建立了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監控、五制並舉”體系。所謂教學質量監控“五制並舉”是指學生評教制,幹部同行評議制,教學檢查員聽課指導制,教學資訊員資訊反饋制,監督電話、信箱資訊收集制等。此外,我校還加大了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為青年教師配備指導教師,制定青年教師“過教學關”計劃。上述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為培養高質量的環境工程本科專業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4結語

高校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是辦學特色的競爭,只有重視和加強特色專業建設,才能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我校環境工程專業應在環境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高等學校本科環境工程專業規範”的框架基礎上,根據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現有的基礎和條件,透過教學基本條件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特色教材建設、課程體系與內容設定等方面的研究與建設,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培養寬口徑、強基礎、具特色的綜合性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