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得體會

與育兒的心得體會

與育兒有關的心得體會

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到蹣跚學步,再到幼兒園小學中學乃至大學,教育貫穿其中。一個孩子的教育成才包含了全家人的心血,也包括了社會的關愛。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教育孩子是每個父母最關心的問題。

身為教育工作者,我深深的體會到教育不是紙上談兵,它面對的是一個個真真切切的孩子。雖說看遍各種育兒書籍,但是對每個鮮活的個體,教育也變得多種多樣。古有三十六計,今天我也分享一下我的育兒三十六計。

拋磚引玉

都說每個孩子天生就是一個想象家,他們的想象力可以創造世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創造之秘》中說過:"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可見,保護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有多麼的重要。可是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卻排名倒數第一,創造力排名倒數第五。美國一個權威諮詢機構調查結果表明:孩子1歲時,想象力、創造力高達96%,可這種情況在7歲上學以後發生逆轉。到10歲時,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只剩下4%。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家長不妨捫心自問一下,在保護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方面我們做了什麼?更多的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做的越來越多,沒有更多的耐心聽聽他們的聲音,而是權權包辦。到最後孩子想象力的翅膀退化,變成了等著媽媽餵食的小鳥。還有一些懶惰的家長什麼都不管不顧,讓孩子自己去做。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的知識能力有限,無法知道的更多看的更遠。如果我們換個思維換個角度,當孩子腦海徘徊著小問號問為什麼時,我們不如試試反問孩子呢。比如說:"你覺得這是為什麼呢?"也許孩子會給出一個非常精彩的答案來。如果孩子不知道從何說起,不知道該說什麼,我們可以給他個提示,正如閱讀中,父母需學會適度"留白"。謂留白,就是減少我們所說的,所做的。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讓他們多想多說多做。

走為上計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心理和生理等各方面逐步發展成熟,孩子們慢慢有了自己的思想,這時候難免與家長髮生衝突。孩子與家長之間沒有硝煙的戰爭時而發生,那麼當與孩子發生衝突時,誰先主動休戰呢?必須是家長。因為,家長控制情緒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個人在盛怒之下語言的殺傷力是極大的,也許我們逞了口舌之強,但是在孩子心裡會造成極壞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也就很難營造出良好的親子環境。孩子在各個叛逆敏感期都會做出一些不當的行為,作為我們家長應適可而止,理解包容他們,試著控制情緒。這些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身教的機會,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雖說在與孩子的戰爭中我們走為上計,但是我們最終要讓孩子知道的是:愛是無條件的,卻是有邊界的'。有些東西是不能碰觸的,有些規則是要遵守的,這是人生存的必然法則。

假痴不癲

熱播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中的郭濤。請看下面這些情節:當兒子石頭的胳膊受傷時,郭濤表現得漠不關心,不僅不讓兒子休息一會兒,反而讓他去扔垃圾;當兒子不願意繼續演節目,倒在地上耍賴時,郭濤堅決拖著兒子走,臉上沒有絲毫憐憫之心;當兒子的小夥伴兒"撂挑子",不再跟兒子合作時,郭濤鼓勵石頭自己獨立完成任務,等等。這說明,他既不懶又不傻,而是一個有心計、懂教育的好家長。各種教育都指出一個聰明懂教育的家長都是一個假痴不癲的家長。在孩子面前的"傻",才能讓孩子變得"靈"。 父母總是替孩子解決問題,實際上是剝奪了孩子動腦筋的機會,阻礙了孩子智力的開發。當我們適當裝傻時,孩子們就會幫助我們解決各種難題,這是他們成長的好機會。當我們裝傻總是反問他們怎麼辦的時候,他們也在這個過程中樹立了自信心。

以上的一點兩點,不能涵蓋教育的方方面面。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點滴積累長期堅持的過程。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我們應該以教育孩子"勤奮、正直、求是、創新、自尊、自信、寬容、負責"為我們終身的事業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