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辭職信

遞交辭職信後的一個月該做啥

遞交辭職信後的一個月該做啥

每年,常常有那麼幾個離職高峰期,於是那段日子裡,我們幾乎每週都收到數個不同風格的告別郵件,隔幾天中午就得安排不同告別午餐。席間大家以茶代酒,舉杯齊眉,拍著胸脯相約縱使以後各為其主,同袍之誼莫逆之深,苟富貴勿相忘。由於每年都有這樣的戲碼,我們早就學會了各種體面的迎來送往招式。甚至把汪倫踏歌相送那套也學來,喧賓奪主地把送別會辦成自己的個唱會。

對於那些要離職的人來說,終究是有或多或少說不出來的苦。

根據調查,職場人跳槽的主要原因中,對於現工作的不滿比對於未來工作的嚮往要更高。但任何關係的決裂都不是按掉開關那麼簡單。按照提前一個月遞交辭職信的行業慣例,從提出離職到真正離開原公司、單位還有極其微妙的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個月的業績考核往往不再是業務,而是如何展現散夥的藝術。而此種藝術的精髓,常在於對三種距離的拿捏。

搞清楚自己跟公司的距離是其一,不要把自己當外人,也不要把自己當內人。

所謂“不要把自己當外人”無非是繼續遵守公司裡面的各種規章制度。離職是可以舒一口氣,但不是在提交辭呈之後馬上生效的,要謹記自己正式的離職日期。在此之前,還得該遵守的遵守,該服從的服從,以免落人口實。

至於“別把自己當內人”,就是當離職的資訊已經發出,公司就不可能真正當你是自己人了。別打那些最後撈一筆的小算盤。比如說那些原來已經安排好的公務考察、出國培訓之類的美差,哪怕領導不開口,也請自動退出吧,省得背脊成了馬蜂窩。另外,真正關於公司核心決策的那些會議,儘量可免則免,避免弄得個瓜田李下相互不自在。

再是重新審視與領導和與同事們的距離。

在離職前的一個月,作為“內外不是人”的.角色的好處是,你可以開始懷抱“天下為公”的理念了。以往在辦公室,不免按照職位高低和利益遠近把周遭的人分成三六九等。領導永遠在金字塔的上方,為了領導的利益和喜好,得罪一兩個不同利益集團的同事當然是不在話下的。

然而在這最後的歲月,眾生該是平等了。因為根據統計學機率分析,你以後跟這些老領導老同事山水有相逢的機率是平均,再也沒有必要因此失彼。特別是那些曾經結下的怨氣和樑子,好好利用這種離別的哀愁約個咖啡共個飯,一笑泯之,求個清清白白地來,乾乾淨淨地走。

最後是提防和人事的距離。

中國人相信所謂“人之將走其言也善”。於是不少的公司都有讓人事採訪即將離職的員工的那一套。原則上是為了瞭解對公司組織架構和各種策略的真實想法,卻往往能套出不少其他的秘密。

在跟人事進行這種最後的交談之前,請自己想清楚,事實上離職以後這個公司的一切與你已經不再相關了。所謂給公司提出最後建議的想法是天真的。如果真的如此這般要為公司好,大概也不至於要出走。更別說你認為對的意見是不是真正能幫助公司了。況且為了佐證你說的情況,還得提出一大堆例子,免不得要牽著出一大群人。這樣的話,之前那些善始善終的努力就都白費了。

想象一下這種最後的談話同理發生在情人間的分手時刻,你語重心長地說:“我現在要跟你分手了,為了你以後更好,我給你提三個改進的意見。第一……”想到這裡,你大概已經可以同時幻聽到“啪”的一聲,和感覺到臉上火辣辣的痛了吧。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