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業/專業/職能

淺談基於教師職業倦怠及其組織干預對策短文

淺談基於教師職業倦怠及其組織干預對策短文

論文關鍵詞:教師,職業倦怠,干預;對策

論文摘要:中國正處於社會變革時期,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生存壓力下,職業倦怠正襲擊著越來越多的從業者。教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已經引起研究者的重視。教育管理者應該採取有效的組織干預措施,積極預防和化解教師職業倦怠,保護教師工作熱情,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確保我國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正處在重要的社會轉型期,我們正迎來全新的資訊化時代、全球化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在這個急劇變化的時代,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人們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職業倦怠正在向現代人襲來。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為了讓孩子有更強的競爭力,人們對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市場經濟價值取向和各種現代思潮的衝擊下,在社會各界對教育越來越高的期待中,教師面臨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許多教師感到力不從心,有些人甚至出現工作樂趣消失、工作激情枯竭、工作滿意度下降、個人成就感降低、組織疏離感增強、對教學產生厭倦感等嚴重心理問題,職業倦怠已經成為困擾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問題。如何正確認識並有效預防和化解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已是擺在廣大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及危害

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長期經受過度壓力所導致的情感耗竭、身心疲憊、人格解體、工作成就感低下等負性症狀。職業倦怠的概念,是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弗魯頓伯格1974年首先提出來的,他認為職業倦怠是一種情緒耗竭的症狀,當工作本身對個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資源要求過度,導致工作者長時間感到精疲力盡、情緒枯竭時,就產生了職業倦怠。此後的30多年來,職業倦怠逐漸成為西方心理學、組織行為學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涉及職業倦怠概念及相關定量研究、影響因素研究、發展過程研究、理論模型研究等方面,其中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拉奇的三維度理論是職業倦怠研究領域中影響最大、居主導地位的理論模型,的職業倦怠問卷MBI已成為職業倦怠研究中應用最廣泛的測量工具。Maslach從情緒衰竭、人格解體、個人成就感降低三個維度,把職業倦怠定義為:“在以人為服務物件的職業領域中,個體的一種情感耗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狀。”情感耗竭是指個體的情感資源過度消耗,精疲力盡;人格解體是指個體對待服務物件的負性的、冷淡的、過度疏遠的態度;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個體的工作勝任感、工作成就、工作樂趣下降。這三個維度在職業倦怠發展的連續程序中是相互關聯的,一個維度的.發展會促進另外維度的發展。…

國內對職業倦怠問題的研究是近十幾年才開始的,以引進和借鑑國外職業倦怠理論為主,多為綜述性和描述性研究,本土化的定量研究和理論研究很少,關於干預對策的應用研究也不夠。由於教師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已成為國內職業倦怠研究比較集中的領域之一。在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國內對教師職業倦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教師的職業倦怠,從Maslach三維度分析,在情緒上表現為情緒衰竭、心力交瘁、急躁易怒、對教學缺乏熱情與活力;在個人行為上表現出情感疏離、組織疏離、對學生冷漠、教學方法呆板,有時甚至用帶蔑視色彩的稱謂稱呼學生;在工作上表現為遇事推諉、迴避困難、對新任務惶恐、工作滿意度低、教學興趣喪失、教學效率低、缺乏成就感。產生職業倦怠的教師大都表現出厭教心理、厭生心理、個性心理缺陷。職業倦怠感高的教師,甚至會出現失眠、頭痛、胃腸功能紊亂等生理問題,出現自卑、自責、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以及人際關係緊張、缺勤率高、離職意願強等個人行為問題。教師職業倦怠已成為國內教育界比較普遍的現象。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和新浪網教育頻道聯合組織的“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在8699名填寫調查問卷的大、中、小學教師中,86%的教師有輕度職業倦怠,58.5%的有中度職業倦怠,29%的有嚴重的職業倦怠;其中34.60%的教師反映壓力非常大,47.60%的反映壓力比較大,38.5%的感覺心理健康不佳,64.4%的感覺工作滿意度低。在網路調查過程中不排除被調查者有情緒發洩的成分,但即使考慮到這些因素也不影響最終結果,實證研究表明職業倦怠正成為現代社會教師的職業通病,並嚴重影響著我國的教育事業。

二、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主要原因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現代人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當職業壓力超出個人所能承受的閾限時,職業倦怠感就出現了。”教師本來就是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由於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由於資訊化時代、全球化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變化節奏越來越快,教師長期積累的經驗遭到貶值,權威標準答案不復存在,教師的教學控制能力減弱,在重重壓力下職業倦怠正向教師隊伍襲來,而且範圍和強度都呈現出增長趨勢。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原因是複雜的,主要分為社會因素、組織因素、職業因素和個人因素。教育部門和學校不能簡單地把職業倦怠視為教師個人問題,教師也不能簡單地把職業倦怠歸咎為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

從社會因素看,社會競爭加劇是教師心理壓力增大最直接、最重要的誘因。由於我國正處在改革開放的社會轉型期,由於社會各界對教育教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教師長期以來面臨著不斷更新知識、提升素質、提高教學質量等工作壓力,面臨著量化考核、下崗失業等職業競爭壓力,這些難以排解的巨大壓力很容易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

從組織因素看,學校的教學督導、績效評價、教師培訓等政策,以及學校文化、領導風格等都會影響教師的成長與發展。許多學校組織結構行政化,管理缺乏人性化,不盡合理的量化考核往往使教師工作得不到公正評價,教師得不到管理者應有的鼓勵與支援,工作負荷過重、角色衝突、角色模糊等因素也給教師帶來了過多的壓力,個人和組織在工作量、薪金報酬、控制感、公平性、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匹配,也很容易降低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和工作興趣。

從職業因素看,教師既要教學又要科研,腦力勞動具有複雜性,教育物件具有特殊性,教師往往難以滿足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需求,難以滿足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管理者過高的期望,在社會變革時期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些都會使教師對工作缺乏控制感。教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既要為人師表又要親切平等,與學生亦師亦友,角色衝突與角色模糊增加了工作勝任的難度,使教師很容易產生力不從心的感覺。無論教學還是科研,其成果都不能立竿見影,成果的延遲性也會降低教師的成就感。長期、持續和過度地經受這種壓力,必然會產生心理疲憊和情感衰竭,這種消極情緒疏導不善就會導致職業倦怠。 "

從個人因素看,人格變數、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個人期望值等個體特質對職業倦怠有影響。人格堅韌度高的教師,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師,自尊水平高的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可能性低;性格比較脆弱的教師,自我效能感比較低的教師,缺乏自信心的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可能性高。期望值高的教師,成就動機高的教師,比其他人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比較敏感的“感覺型”教師相對於比較冷靜的“思考型”教師,更容易體驗到職業倦怠感。

影響教師職業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從我國近年來教師職業倦怠呈上升趨勢的現實看,社會因素和組織因素是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直接根源,管理水平和制度環境成為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誘因,來自職業競爭的壓力、來自下崗失業的壓力、來自自身不斷提高的壓力、來自超負荷工作的壓力、來自量化考核的壓力等等,比職業因素和個人因素更為直接。

三、預防和化解教師職業倦怠的組織干預對策

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教師職業倦怠不僅影響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影響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國家的人才培養和未來發展,教師職業倦怠的消極影響是嚴重的。因此,雖然“對職業倦怠定義和結構本身的諸多爭議決定了對職業倦怠理論的探討仍將是今後研究的主題”,但本文關注的重點卻是組織干預對策和問題解決之道。

我們應該採取改善管理的有效措施,從組織管理角度進行積極干預,切實預防和化解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從影響教l師職業倦怠的四個因素看,改進社會因素與職業因素是比較困難的,我們的干預對策首先應該指向組織因素和個人因素,重點從學校組織管理和教師個人管理兩個層面展開。學校要採取科學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積極預防教師職業倦怠的產生;同時要積極引導教師提高業務水平,提升自身素質,作加強心理訓練,增強適應壓力的能力,透過自身調適化解各種壓力。

1 把好教師入門關。完善入職培訓,提高職業化水平

教育部門和學校在招聘教師的時候,不但要注重候選人的學歷水平、知識結構、專業素養和科研能力,還要注重語言表達、組織活動、有效溝通、教學能力、應對能力、職業認同感等基本素質,應該引進現代化的人才招聘選拔方法,採用心理測驗、情境模擬、結構化面試等方式提高教師選拔的質量,把不適合做教師、不願意做教師的人員擋在門外。

為了預防教師的職業倦怠感,提高教師的職業化水平,提供適當的崗前培訓是非常必要的。提出“教師發展因素論”的美國學者費斯勒也認為:“教師行業要想吸引優秀教師並留住他們,透過入職培訓專案幫助新任教師是非常必要的。”學校應該在教師工作之前對其進行心理學、教育學、職業道德修養等方面職業培訓。新教師從事教學實踐之初,學校應該針對新教師的不同情況,透過老教師的現場指導與評價,培養新教師的教學能力,增強新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之安全度過“職業磨合期”。

2 實行人性化管理,構建和諧校園。提高組織凝聚力、

學校應該改變過去的“經驗式”管理模式,改進僵化單一的量化考核指標,改進不完善的獎懲評價體系,改變那些隨意性較強、操作性較弱的管理辦法,建立科學、民主、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建立公開、透明、客觀、公正、賞罰分明的獎懲評價體系,積極營造既有利於公平競爭又寬鬆和諧的學校文化。學校應該改變傳統管理流程,實行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注重教師的正當利益與合理需求。學校應該實行開放式、民主化管理,真正使教師參與學校的管理與決策,參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

學校管理者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在教育教學管理中,應該明確任務目標,明確職責分工,適當減輕教師負擔,努力降低教師角色模糊、角色衝突帶來的消極影響。應該制定明確的學校發展規劃,建立合理的教師職業生涯制度,使教師清楚自己的目標、瞭解組織的期望、認識自己的價值,提高他們的工作效能感和個人成就感。應該促進學校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努力化解利益衝突,積極營造相互尊重、相互支援、和諧默契的人際關係,最佳化組織環境,增強組織歸屬感,提高組織凝聚力。

3 強化業務培訓,提高教師職業勝任能力

在當今資訊化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知識創新越來越頻繁、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現實情況,為了提高自身的職業勝任能力,教師有著不斷更新知識、提升素質的迫切需求。教育部門和學校應該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專業進修培訓,使其不斷調整知識結構、更新思想觀念、緊跟學科發展、提升專業素質、提高教學科研能力,使其能夠從容應對專業工作需求,這是預防教師職業倦怠的根本性途徑。

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為教師提供時間管理、學生管理、人際溝通等方面的專業技能培訓,為教師的職業成長提供支援。針對時間管理的培訓有助於提高個人工作效率,針對人際溝通的培訓有助於改善教師人際關係,針對學生管理的培訓有助於教師在瞭解學生認知特點、情感特點、道德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提高教育教學效率,這些基本技能的提高有利於教師獲得持續的專業發展,可以有效地減輕教師職業壓力。

4.加強正面引導,提高教師心理調適能力

職業倦怠首先是心理問題,教育部門和學校應該積極引導教師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要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輔導,幫助教師改變對壓力的消極認知,形成對壓力的理性認知,學會對問題採取積極的應對手段,提高壓力應對水平,及時有效地緩解精神壓力。

要引導教師保持合理的個人期望,對自己期望過高的教師比其他教師更容易形成職業倦怠,適當降低期望值和有效的自我管理,有利於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要引導教師肯定自己,看到自己的長處,承認自己的能力,保持自信,積極進取,以積極心態面對工作和生活。

總之,教師職業倦怠應該以預防為主,儘可能地防患於未然;同時要防治結合,對已出現的職業倦怠問題,應該進行積極治療,以儘快恢復教師的身心健康。無論哪種干預策略,都需要教師、學校、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與積極配合,只有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形成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合力,才能保證我國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