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1200字

《文化苦旅》的讀後感1200字

某種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詩意似乎註定要與艱難相伴隨。

——餘秋雨《文化苦旅》

我像平時一樣大步流星又輕快地走著,突然被一塊不大不小的石頭絆倒。在這平坦的道路上怎麼會有這樣一塊礙事的石頭呢?我回望一眼這打亂我腳步的傢伙,天哪!竟一眼看進了心裡,“咯噔”一下滾進了心的空隙——再也揮之不去了。

一眼萬年

這明明就是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為什麼我卻看見它出現在王道士發現的洞窟中,出現在刻有“陽關古址”的碑旁,出現在圓明園的廢墟里,出現在無數人曾被血與淚衝破的堤壩間,出現在文化苦旅那必經的道上?

粗糙的表面爬滿了無數條裂縫,似乎在訴說著一段歷經滄桑的過去。每一道斷痕都是內心翻江倒海後被撕裂的傷口吧。為那些愚昧的人們無知的踐踏;為原本的完整卻強行決裂後的零落;為中國文化曾經的衰落與悲涼在淌血吧。只是,血跡已經風乾,早已被歲月烙下陰霾,那斑駁的色澤便是每一次被恨與痛覆蓋過後留下的見證。那些稜角又代表什麼呢?是一段段傷痕累累的歷史所刻畫下的缺口?是一次次逝去的輝煌留下的刺痛的印記?還是每個中國文人內心斬釘截鐵鑽研的突顯?亦或是中國文化在時間的打磨下愈顯堅韌的造化呢?

究竟是怎樣的石頭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

一觸震魂

忍不住用手去觸碰這塊顛簸了太久的石頭,不願只是停留在其直觀的表面。心疼地欲撫平這縫隙,更想真切地去感受每一塊凹凸的起伏以及每一處粗糙的摩擦。

我竟心甘情願地把心交給這石頭,任憑自己捲入感情的漩渦:為敦煌國寶大量流失這頁悲劇而遺恨;為範欽及其後人可貴的文化良知而動容;為清幽靜謐的江南小鎮而傾倒;為長江三峽這幅山水畫卷的瑰麗而自豪……我正和每一段中國文化探索的心路歷程一起跋涉,和每一座用人格與良知築起的文化長廊共同堅守。

我的手還很細嫩,為什麼觸控到的只能是粗略的大體?反觀那些長滿繭子的手卻更能敏感地體味隱埋在肌理間的深邃。

我的手力量不大,為什麼如此飽含命運與情感的石頭似乎依舊扛得起?反而那些粗壯的手臂卻更艱難地承載著這份重量。

——十指連心!

我的心還需更多地去觸碰,去受震撼。

一聽穿心

一直在用童心品讀著這些古老的事物,但是每當面對印象中的那一片碎瓦、一角殘磚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深沉起來。看過那些斑駁,身臨那些蒼涼。頓時,耳畔激盪起幽嘆。在流轉的時空裡,似乎用耳朵才能把那一杯滿溢的滄海品得更細膩。

聽一聲聲滾落在字裡行間的啼哭;聽一排排詩人、學者放達的腳步聲;聽一漾漾噴湧的深入骨髓的摯情;聽一片片被蝕的歷史的自解。石頭的每一次撞擊是火光燦爛前鏗鏘的`號角;石頭的每一回落地是隕落時最單薄的嘆惋;石頭的每一個雕琢又都是殘存後最悸動的感慨。

脫離了石頭的本身去融入這道道皺摺和夾縫,我除了聽見那遠古的迴音與呼喚,更聆聽到了心的聲音——這是我自己的聲音。當憬悟穿透心靈,自破一片黑暗時,刺眼的亮光讓久眠于思想、精神核心的意識甦醒,令久等的小宇宙爆發。

讓每一眼看得更深;讓每一觸辨得更細;讓每一聲聽得更貼近於心。

我慶幸因為這塊石頭我駐足停留,於是重新調整了步伐和看風景的心情。它代表的不是這本書,而是文字之後曾經陌生的文化和潛藏的感情。它就像是一塊撞,但蹣跚下卻也抖落了詩意。因為身上流淌的血液,讓痛苦更苦,讓辛酸更酸,讓豪情更豪,讓堅強更強。在那個世界的入口旁,毅然刻有中華的魂,民族的根,文化的精髓也早已站成一列堅毅,刻入中國人的血脈。

現在的我究竟走向了哪兒?

一半的我走向深邃的心。一半的我走向博大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