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冬至節

追溯古人冬至節氣的情懷

追溯古人冬至節氣的情懷

冬至自古是重要的節氣及傳統佳節,冬至歷朝帝王重視程度不亞於春節過年,漢代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舉國放假同慶祝。唐、宋時期,冬至要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而不少文人墨客筆下也揮灑了對於冬至節氣的描述及情懷。下邊我們一同進行冬至詩句鑑賞,追溯古人冬至節氣情懷吧。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遙想千百年前,冬至作為一個節日是那麼的隆重多彩,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賀、拜師尊長,闔家團聚、親朋互饋,忙碌了一年的先民們,從這天 開始休養生息,並衍生出豐富的節日活動和民俗之樂,其傳統節日的地位,不亞於新年,應了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只是到了近現代,冬至的.盛況才日漸式 微,而長留在歷史的記憶裡。古人在冬至這天對一年的回首往顧,也常有懷舊情結。

文人雅士則會以圖、表或填影格等形式來表示氣候的 變化,稱之為“九九消寒圖”。清代夏仁虎寫有《消寒圖》詩,頗有意思。詩云:“亭前垂柳待春風,珍重親塗一畫紅。九九圖成春已至,宸居真可亮天工。”這首 詩,描寫了九字消寒圖的製作和塗法。“九字”即“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按繁體每字九畫,計八十一畫,每天塗一畫,塗完這九個字,數九寒冬也就結束 了。這就是“九字九九消寒圖”。

據說這九個字曾被康熙皇帝引用過。那是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廢,心境複雜的老皇帝於當年冬至日,在乾清宮鋪了一張紙,每天來此寫一筆就走,共寫了九九八十一天,當“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寫畢,春天來了,康熙宣告太子復位。可以說,這個冬至對康熙來說肯定是思慮重重,憂心忡忡,於所思所憂所煩所惱的種種糾結中度過的。

冬至日是北半球白天最“珍貴”,黑夜最漫長的一日。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日。

唐代詩人杜甫寫的一首《冬至》詩:“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古代冬至,亦稱“至日”。白居易也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流露出:“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兩位大詩人都在冬至這天動起了思鄉之情。

同樣的情感,不只杜甫所有。南北朝詩人鮑照在《冬至》中雲:“舟遷莊甚笑,水流孔急嘆。景移風度改,日至晷回換。眇眇負霜鶴,皎皎帶雲雁。長河結瓓玕,層冰如玉岸。哀哀古老容,慘顏愁歲晏。催促時節過,逼迫聚離散。美人還未央,鳴箏誰與彈。”透過日晷影移的變化,反映了冬至日的到來,同時描寫了鶴負霜、雁帶雲、長河結冰的冬至景色,抒發了時節易逝,人生難免聚散離合的愁情思緒。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古時,這日皇帝要去郊外祭天,百姓要祭祖,還有賀冬、迎神、辟邪、食餛飩等民間風俗。誠如《清嘉錄》裡引用一首拜冬詩所云:“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畢竟勾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冬至日也意味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嚴寒天氣,古代先民認為,從冬至起,每數九天算一個“九”,數到九個“九”,共計八十一天後,春天便翩然而至。由於古人以九九的形式概括冬天寒冷的變化,故而也產生了一些與數九相聯絡的諺語、俗語、歌謠。人們比較熟悉的是《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