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語文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文化歷史賦予了它相對的穩定性,方興未艾的教學改革如春風般又給它灌注了新的生命力。語文老師應該如何提高語文在課堂上的效率呢?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一、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水平是關鍵。

每次寫作文,我總會發現有的學生愁眉苦臉,半天都動不了筆。細問一下學生,總會有這樣一個答案:“沒有內容可寫。”因此,教師在課前時,首先要明確同學們應該具備哪些寫作素材。這樣事先可以讓學生積極準備,從生活中、書本中找活生生的材料。但由於學生普遍受著時間、空間、精力等因素的限制,人不可能任何生活都能直接參與、直接體驗。因此,我們就要培養學生善於閱讀的好習慣,因為大量的知識還是要從書本中獲得的。

或許有人會說,我也很喜歡看書,可為什麼寫文章的時候依然無話可說呢?我想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犯了只看不記的錯誤,只是把看書作為一種消遣,一種消磨時間的手段,並沒有用心去閱讀、去思考,以致印象不深,甚至看後就忘,到了真正要用的時候依然“無米下鍋”。另外,學生學習時間非常緊張,不能把時間浪費在這樣的看書上,平時我在要求學生看書時經常強調以下幾點:

1.看什麼書?

我一直鼓勵學生看教育部推薦給中學生必讀科目的書。透過看這些書,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的語感,更可以為寫作文積累素材。尤其是名著。書讀得多,知識才厚實,思想才有深度,才能博古通今,寫起文章來才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同時,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還要多思考,對所讀之書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在心裡沉澱下來,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

2.什麼時候看書?

只利用每週課表上安排的一節閱讀課時間來看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們可利用每天飯後睡前的邊角料時間看書。在多年以前,我就在每堂語文課前三分鐘嘗試著,讓學生按照學號輪流推薦優秀的文學作品或片段,並且說明推薦理由,幾學期下來效果不錯,這樣做既拓展了視野,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又訓練了他們口頭表述能力以及綜合實踐能力。

3.怎麼看書?

看書不能以消遣、消磨時間為目的,而應該一句一句、一篇一篇、一本一本地看。看的時候要寫寫畫畫,要思考,遇到不認識或不懂意思的字詞一定要查字典弄清楚。學生在看書時,不應注重看了多少,而要注重記了多少、能用多少。與其一節課看了十幾篇文章,看後幾乎沒留下什麼印象,還不如認認真真只看一兩篇,力求能記住一些事例,有所思考、有所收穫。

提到看書,很多同學存在的一個誤區,那就是,這裡的“書”往往在學生心裡指的是課外書。而實際上,我們的課文就是很好的範文,在學習了教材上課文的寫作技法、特點後,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模仿課文寫作:學習《一面》,可讓學生學習人物的外貌描寫方法;學習了《松鼠》,我們可以讓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熟悉的小動物;學習了抒情性詩歌,可以把它改寫成描述性的語言。透過這種寫作訓練,既結合了教材,又跳出了教材的框框,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

4.看了就完?

如果想將閱讀過的內容真正成為自己的寫作素材,最好還要做摘錄或寫隨感。摘錄自己喜歡的語句,將自己的感想隨即寫下,不求字數多少,只求能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又可以訓練了他們的筆頭表達能力。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籍是人類薪火相傳的載體,重視閱讀,做好閱讀,說到底有兩條:一是選好閱讀材料,二是強化閱讀效果。相信做好這些,我們的學生自然也就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活水”。

二、拓寬思維空間,明確語文教學的外延。

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發揮學生的潛能。教師如果照本宣科,按佛唸經,就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不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從知識角度來講,教材只是一個點,一個引子而己。要真正理解,掌握,運用知識還得放眼於生活、社會。所以,老師要深入教材探究它的生活價值和社會價值,把教材中所揭示的內涵與現實生活、現實社會聯絡起來。這樣,學生的思維空間才會廣闊,思維的閘門才會衝開。尤其在教小說這一類課文時,可以聯絡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家的生平故事,進行拓展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景再現學習。那麼生活活水從何而來?

1.教師在寫作指導時,要運用技巧,觸發學生的“情感點”,做教師的應該洞悉學生的心理、思想狀況,找準他們的心裡“情結”、“動情點”,然後,據此點撥、引發。這樣,好像一灣清水被掘開口子,學生寫的作文自然是真情實感,如溪流般脈脈流出。像親情、友情、、明星崇拜問題、國際政治經濟問題、體育新聞等,都是引發學生情動的切入點、動情點。只要學生情動而作,一定能寫出好東西。

2.啟發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描寫生活,提倡作文“三真”原則。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脫離生活的寫作只能是胡編亂造。多數學生到寫作文的時候,急得抓撓撓腮,這兒抄一句,那兒扒一句,拼湊痕跡明顯,寫出的`作文空洞無物,言之不詳。其原因就是沒能留心觀察生活,眼中無“物”,心中無“情”。改變此狀況的途徑那就是要求學生對生活作全景式的掃描,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又因為學生不全具備文學虛構、反映生活的能力,因此,對學生的寫作要求應按“寫真事、抒真情、說真話”的“三真”原則去寫,寫身邊之真事,抒心中之真情。其實,對於那些剛剛開始學習寫作的低年級學生來說,要求他們寫得真實是可以的而對於稍大點的孩子不一定要求他們的作文絕對真實,要允許他們進行適當的虛構。透過作文讓他們努力提高他們的豐富的想象寫作能力。記得有一次,一位同學在作文中要表現一位慈母,“下雨,她撐著黑色的傘,呵護著身邊的小女孩”,我啟發學生能不能把黑色改成藍色,這樣整個作品的氛圍也許會變得更祥和、寧靜,符合生活的真實。我經常跟學生講,寫文章的手法要智慧,你的文章總是平淡無奇,別人就沒有興趣看的。

三、不斷探究教法,重視學法指導。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句話裡有兩個“法”,前一個“法”,指的是教學的法則、規律;後一個“法”,指的則是具體的教學方法。這就是說,教學的法則、規律是比較穩定的,而教學的具體方法是變化不定的。在教學中我們必須結合自身素質,瞭解學生和教學內容的情況選擇教法。

1.根據教學目的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手段,是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的。方法選用得當就能實現教學目的,就能提高課堂效率。以小說《故鄉》為例,如果以學習描寫人物外貌為教學目的,則可以拿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外貌描寫為範例,對學生進行肖像描寫訓練;如以學習對比手法為教學目的,就可以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寫的幾組對比,進行品味分析。

2.根據課文特點和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法。

課文的特點不同,體裁不同,內容深淺度不同,選擇教法也就不同,這就是“教學方法要因文而異,不可千篇一律”的道理。

任何教學活動總是與教學物件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不同的物件,教學方法也就不同。在探究教法的同時,也要重視學法。一個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是絕對不會在這方面少下功夫的。教師對學生有意識地指導,傳授學習方法,使之達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習而得之,終生受益。學法,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掌握知識所運用的方法。方法得當,就會提高學習效率。我記得在教朱自清的著名抒情散文《春》時,讓學生先模擬畫面進行繪畫,這樣調動了多種感覺器官,感悟精彩語段,培養審美情趣,學習起來輕鬆,興趣濃厚印象深刻,不易忘記。可見,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多麼的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時,一定要根據學生實際、所教內容或特定情況靈活、客觀地進行,切不可操之過急,更不可和盤托出。

四、瞭解學生實際,深入學生群體,聽取學生心聲

瞭解學生的知識程度,是組織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條件。在教學過程中,能把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值,根據學生實際去設計問題,即使是一份不完整的教案,一節課只分析一個問題,也要使學生學有所獲。例如:面對一個感悟能力不是很好的學生,讀完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後,如果你對他馬上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這首詞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我 想,這問題提得是不合時的。

1.瞭解學生愛好,開展賞識教育。

其實學生的需求,就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契機。如果教師能抓住這一點切入課堂,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學生的愛美、好勝、好奇、求善、自尊等心理特別強烈,教學中要好好利用這些心理。我們語文書也是按照學生的心理進行編排設計的。新課程標準強調了對文學作品的鑑賞。語文教學是一種美的教學,應該要給予學生愛美,發現美,創造美的時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有一種成功的情感體驗,就會產生學習的愉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設法給學生以成功的滿足。

課堂提問,問題不宜過難或過易。問題太難,學生無從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喪失信心和興趣,影響課堂效率。問題過易,學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戰性,即使答對,也無成功感,同樣也會影響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在設定問題、提出問題時要全面瞭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和保持濃厚的興趣。另外,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無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教師都應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及時肯定,對學生能提出問題應以表揚,讓學生體味教師讚賞的愉悅。

記得我看過的有一篇閱讀文章裡有這樣一位星子老師,在上課時問她的學生:月亮像什麼?有的說像小船,有的說像鐮刀,還有的學生說像豆角,其中有一位學生說像老師彎彎的眉毛,星子老師給了這位孩子讚賞與肯定。這樣,學生有了成功感,就會對自己有了信心和興趣,也就會更主動、更積極、更專心地學習語文,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千萬不能一棍子打死一個能奇思妙想的學生。

2.深入學生群體,聽取學生心聲。

由於年齡,身份不同,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多少都會保持一點距離。學生與老師在思想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學生所想的、所要的老師並不一定很清楚,特別是一些內向的、膽小的,他們既不敢接近老師,也很少與同學交流。老師如不主動找他們交談,一個學期甚至讀完初中都不會問老師一個問題。教學中,如果存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現象,是很難提高課堂效率的。深入學生群體,聽取學生心聲不僅能與學生建立友好關係,而且更有利於找出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這對於提高課堂效率是很有價值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能真正與老師保持良好關係的恰恰是那些曾經不敢說、不敢交流、不願做作業的所謂的後進學生,其實,正是那些孩子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引導,他們才是我們提高語文效率的有效份額。

總之,要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就要不斷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和勇於創新。語文是生活的真實體現,是生活的教科書。教學是一種反思自省行為,我們只有不斷地尋找多方面的提高教學質量增長點,才能無愧於學生,無愧於良心,無愧於做一名語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