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元旦

各地元旦的風俗

各地元旦的風俗

元旦節的習俗有吃餃子,吃年糕,賞花燈和祭祖,還有就是放鞭炮,當然現在很多地區為了保護環境已經明文禁止燃放煙花爆竹,重點是團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各地元旦的風俗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各地元旦的風俗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於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上在廳上迎神下降。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併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準安人傳說,吃湯糰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糰,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糰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髮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麵以祈求閤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遊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山東省

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黃縣、蓬萊一帶,元旦早起要照虛耗。由女主人手持紅燭,把家中各個角落照一遍,意思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然後將年前以麵粉做成的各種窗花放在窗臺上。小孩子起床後,要攀著門拴打三個鞦韆,據說可以長得快。有些地區煮餃子時要用芝麻秸燒火,意味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飯後在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味有“餘頭“。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拜年,稱為“札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札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舊時還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祭拜年,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則在初五辦“文曲星會“,初五晚上,學生要到老師家,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再由老師出題做一篇文章,完成後由老師它焚掉,叫做“文曲星會“。

慶祝元旦的三大方式

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很多國家都把元旦定為法定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方式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放假了,隨你怎麼玩都行。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

方式三: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在於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圓,聚一餐。至於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中國元旦的風俗以及來歷

元旦習俗

元有開始之意,元旦指明天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曆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年法,確認新年(元旦)為我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元旦的慶祝方式一:

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

元旦的慶祝方式二:

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近年來大多數人會因為元旦的假日去旅遊、聚會等節目。

元旦的慶祝方式三:

部分地區農村會放炮竹,殺雞,拜祭神靈。此外,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

元旦習俗有什麼

元旦習俗之吃水餃

水餃在我國是慶祝節日的一種方式,因其外形與古代的元寶相似,具有吉祥財富的美好含義,在比較重要的節日一把都會吃水餃。家人團聚圍坐一堂,吃著熱氣騰騰的水餃,雖然一切都很簡單,但是節日的氛圍便能就此展現。其實這也是與家人團聚的一種方式,藉著節日的機會多與家人朋友多一些時間相處。

元旦習俗之團體活動

團體活動是指晚會等相關活動,大家紛紛上臺展現自己的才藝,不僅能在眾人中表現自己的優點,還能增添節日的喜慶,如果是單身那麼還能增加結識異性的機會。歡聲笑語、載歌載舞,這便是元旦了。

元旦習俗之互送禮物

元旦既然如此重要互相贈送一些元旦禮品也是可以的,比如可以送給你的同事辦公用的鋼筆,充滿甜蜜的新年喜糖等。如果是送給女朋友或是愛人,那麼禮物就更需要好好用心了。

元旦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叫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1月1日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佈和命名。

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曆(實際使用是1912年),並規定陽曆1月1日為“新年”,但並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曆。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元旦起源變遷

元旦,據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並不一致。夏朝的夏曆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元旦的來歷西元前46年,凱撒把這一天定為西曆新年的開始,為了祝福Janus,這位羅馬神話中的門神,Janus後來也演化為英文一月January這個詞。原本以為教皇把耶穌誕生年作為西元元年,西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穌有關聯,現在看來並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還應該是12月25日耶誕日為過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沒有耶誕隆重。“元旦”一詞,是中國古代的“土產”。中國很早就有過“年”的習俗。“年,谷熟也”,也就是人們慶祝豐收的節日。關於元旦節的來歷,可追朔到中國夏朝。在中國夏朝時候產生了“夏曆”,就是現在的“農曆”。

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歲首這天就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早晨是一天的開始,第一個早晨自然就是一年的開始。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決定採用公曆即陽曆紀年,並把1月1日叫“元旦”。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也有一些國家和民族由於當地的歷法傳統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的不同,他們的元旦日期並不一樣。不過,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地域、民族特色了。“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歷來元旦指的是夏曆(農曆、陰曆)正月初一。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我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曆1月1日為新年。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自西曆傳入我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歲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元旦是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在我國,還列入了法定假日。我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地區採用公曆紀年法,把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作“元旦”。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元旦各地區的風俗

元旦節的起源傳說故事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鹹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元旦各地區的風俗有哪些

北方的元旦習俗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閒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幹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醃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

條、醃雪裡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徵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南方的元旦習俗

較之於北方元旦習俗之“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於“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於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

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春飯”。春飯是“年年有餘”的象徵。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餘的象徵。

元旦象徵著什麼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梁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